书城医学现代血液净化护理学
11843500000043

第43章 血液連析患者的心理与沟通(1)

(第一节)透析患者的角色转变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不仅是躯体、器官、组织病变的生物人,而且是有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心理行为的社会人。现代社会的疾病与患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的心理状态受疾病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疾病的进程转归和预后。因此,透析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透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心理需要,进一步研究透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这对于提高透析护理质量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患者角色

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人患病以后进入患者角色,也就有了患者身份。尽管人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和病情也不尽相同,但患者角色相同。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患者角色变化过程和规律,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特征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s)k(le)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和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当一个人患病后,便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人们期待他有与患者身份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即担负起“患者角色”。

(二)患者的角色特征

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mrnsT)提出了患者的4种角色特征。

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免除职责的程度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例如,透析患者可在较大程度上免除劳动者角色职责。

2.不必对疾病负责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不是患者所愿意的,同时,患病后患者不能靠主观意愿治愈,而只能处于一种需要得到帮助的状态。所以,不应责怪患者为什么得病,而应尽可能地使他从患病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原来的健康状态。

3.寻求帮助寻求医疗、护理帮助和情感支持。尤其是透析患者,更应得到亲朋、社会等多方面支持。

4.恢复健康的义务患者自身也需要为健康而努力。例如,配合医疗,规律血液透析,遵从护理宣教工作,适宜地锻炼,改变饮食结构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社会角色一种特殊类型的患者角色,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性。患者脱离了他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改变了他们以往的社会行为。对于这种解脱社会义务的状况,患者是无责任的。但作为社会人的患者有责任和义务尽快康复,重返社会承担起原有的正常人的社会角色。因此,患者应该求助于正规化医疗技术部门的帮助,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尽快康复。

(三)透析患者角色转变

角色转变(transition of patient role)是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个新角色的过程。当个体被诊断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原来已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和责任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透析患者角色转变的影响因素角色转变这一变化是一个失去原来的社会心理平衡达到新的社会心理平衡的艰巨的适应过程,对透析患者来说,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是很不容易的,影响透析患者角色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3方面:其一,个人情况。指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医学常识水平等。其二,疾病情况。指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病程发展、疗效等。其三,医疗机构情况。指医护人员的水平、态度、医疗环境等。

2.常见角色转变类型通常患者角色转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角色适应。患者基本上已与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相符合。表现为比较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关注自身的疾病,遵行医嘱,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病痛。患者角色适应的结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角色缺如。没有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多发生在常态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时,即刚被确诊或发生在透析初期时。表现为意识不到有病,或否认患病的事实,其原因是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采用否认心理。有时,那些自信心强、自认为能把握自己的人不愿意扮演患者角色;有时疾病会影响就业、入学或婚姻等,使患者处于某种现实矛盾中而不愿承担患者角色。所以,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要多介绍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使其正视疾病,尽快进入角色。工作中不要过分强调诊断的结果,也不要让患者道听途说,而应该遵循科学的治疗原则,促进患者的康复。

(3)角色冲突。这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使患者焦虑不安、烦恼,甚至痛苦。人在社会上总是充当多种社会角色的,患病意味着要从正常的社会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当某种非患者角色强度超过求医动机时,患者就容易发生心理冲突。非患者角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心理冲突的激烈程度,使其进入患者角色发生困难。

(4)角色恐惧。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表现为过多考虑疾病的后果,对自身健康过度悲观而无法摆脱,产生焦虑和恐惧,导致“乱求医,滥用药”或拒绝就医的行为。因此,护理人员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平气和地、有目的地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耐心地讲解疾病知识,如护士应主动给患者以帮助,细心地倾听他们的不满,满足其需要,尽可能地排除不良刺激等。

(5)角色强化。角色强化多发生在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化时。由于适应了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对疾病的习惯心理,即按时吃药、打针,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患者的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心理上产生了“衰弱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生活模式,不愿重返原来的生活环境。

(6)角色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强烈的感情需要,或因环境、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可使患者角色行为减退。此时,患者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疾病的考虑不充分或不重视,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例如,一位年迈的透析患者,为接送孙子上学和放学而耽误规律透析时间,导致液体过多潴留,引起心力衰竭,险些丧命。

了解影响角色转变过程的因素,有助于尽早地适应患者角色,有助于使透析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健康宣教的开展,控制和减少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对于以上各种患者角色变化,护理人员要予以重视,勿使医疗、护理、关怀、安抚等行为成为不利于患者角色承担的负面因素。护理人员在对透析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要注意创造条件促使透析患者角色转化,使透析患者从心理上逐步适应这种角色,恢复部分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

二、透析惠者的心理需要

人类在健康时往往是自己去满足需要。在健康发生问题时,就无法按照通常的方式满足需要,医护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这些人满足基本需要。因此,了解透析患者的需要乃是专科医护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不仅关注生存的需要,还要了解透析患者的高层次需要。

(一)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饮食、呼吸、排泄、睡眠、躯体舒适等生存需要在身体健康时完全自动化、很少被特别关注。一旦出现并发症,这些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受到障碍或威胁,例如,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者对水的需要,呼吸困难患者对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的需要等,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对情绪也有极大影响。机体缺氧、疼痛,重要脏器功能失调常是危及生命且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相关药物、给氧及镇痛,以保证患者生命的延续。在尊重患者爱好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治疗饮食;如透析患者,给予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如合并高钾患者,则予以低钾饮食等。因用力排便会加重心脏负担,故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药,病情危重时,宜卧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待病情好转后进行渐进性的活动以利病情恢复及生活的适应。

(二)患病期间的刺激需求

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寻求新鲜感,探索和动手操作等需要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患病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受到限制,可导致透析患者厌烦和抑郁。

现代社会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样也对透析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初期透析患者对信息的需求,更集中地反映在他们对有关自身疾病范围信息的关注。特别是初期透析患者进入医院,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特定的习惯,急需了解新环境中的新信息。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医院的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还急于知道透析过程、医疗费用、预后等信息。提供适当的信息不仅可以消除透析患者的疑虑,还可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如果透析患者得不到有关信息,透析患者就会感到茫然和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同透析患者要进行良好交流,这样必然增加信息量,也会增加透析患者对护理人员、对医院的信任,从而为顺利地治疗护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患病期间的安全感需要

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需要的威胁。但患病时,日常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更会使透析患者有不安全感,常体验到深深的孤独,热切期盼亲人的呵护。住院期间,透析患者可能会产生一种下意识地期望医护人员具有通晓一切的超人力量。丧失安全感常使初期透析患者害怕独处,唯恐发生什么意外,害怕误诊,害怕痛苦的透析过程,害怕护士用错药、输错液体。透析患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护理水平,应避免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透析患者安全感的行为,对任何护理措施,都要尽量与透析患者沟通,耐心说明解释,以减少疑虑和恐惧。护理人员要亲切地关怀,尊重照顾他们的需要。当透析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在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全力地护理他时,便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希望。从而透析患者的焦虑就减少了,情绪也稳定了,就会充满信心地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四)患病期间的爱与归属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不仅是指男女之爱,而是包含了情感、关怀、仁慈、亲密以及理解,缺少了会造成不愉快的情绪。长期透析患者对这类需要不仅不消失,甚至更为强烈,尤其是安全感得到保证时,这种情感的需要油然而生。长期透析生活常常会被家人忽略,缺乏关注。护士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允许不能自理的透析患者透析治疗中有最亲近的人员陪伴,让透析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产生被爱与归属感。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接触透析患者,主动交谈、互相结识,这样既便于护理工作,又满足了透析患者的心理需要,护理人员也要把初期透析患者介绍给其他透析患者,使其相互认识,相互帮助,分享更多疾病知识及信息。这些都有助于透析患者形成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使透析患者感到这是一所信得过的医院,面对的是信得过的护理人员。

(五)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人在受到爱、关注等情感的满足后就会增强自尊的需要。疾病可以干扰尊重需要的满足。透析患者可能体会不到对人或己的价值,常感到在生活中“落后”,成为别人的负担或累赘。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主观的感受,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衡量。患病后,由于个人永久性地丧失了某种功能,导致身体心像的改变,常会造成透析患者自尊的降低,严重者甚至陷入忧郁的状态。透析患者对自我的感受在此时需要做重新的调整,以维护个人的自尊。透析患者由自恋性的补偿中,给自己正向的加强以提高自尊的方式,在此时可能很难应用,护理人员从与透析患者的互动中给予支持、鼓励与赞许,即成为透析患者维持自尊的必要途径。面对一个因病痛哭泣的男性透析患者,护理人员的反应如果是:“大男人还哇哇地哭”只会使透析患者微弱的自尊受到更多的伤害,相反地,如果反应为“你很坚强”或“你很努力”倒更能维护透析患者濒于崩溃的自尊。

从透析患者心理上考虑,有些透析患者认为赢得更多尊重,可获取护理人员更多的重视,从而可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更好的治疗。透析患者往往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身份,与护理人员亲切地交流感情,以期得到良好的或破格的对待。而那些内向又不善于交往的透析患者,则希望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护理人员必须以高尚的医德行为,亲切和蔼的态度,高超的技术以保证实现透析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护理人员对待每一个透析患者必须亲切而有礼貌,不要直呼床号,而要称呼姓名;不要被动、冷淡,而要主动、热情;不要有亲有疏,而要合理公平。否则,会影响透析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六)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患病时最难以满足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指:(1)表达个人的个性。(2)发展个人的能力。患病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因为透析患者常要依赖他人照顾自己,而自我成就是既需精力又需体力的。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挫更严重。

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强调患者的自理能力,人是具有学习和发展能力的,而人的自理能力正是通过学习和发展得到的,护理是帮助患者满足自理需求、恢复和提高其自理能力、保持健康的服务行为。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患者自理的主观能力。护士结合患者可能达到的自主程度给予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逐步促进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参与自立的积极性,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透析患者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认知因素透析患者的认识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各种心理反应的程度和内容。有的人对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信息不敏感,因而其心理反应可不明显;相反,有的人对轻微的疾病,都可因误信江湖庸医或偏听周围人诈传而高估预后的严重性,致使终日惶惶不安,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应。透析患者对疾病信息的认识差异与个人知识、社会环境、文化素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相关。例如敏感者,对轻微的疾病都经常去求医;而对疾病信息不敏感、耐受性强的人,往往会贻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