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海洋之门:海岸与海湾
11895000000022

第22章 海上交通咽喉:海峡(6)

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称拉芒什海峡。位于北大西洋东部,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之间。东北经多佛尔海峡通北海,也有将它和多佛尔海峡合称英吉利海峡的。西以锡利群岛与韦桑岛的连线为界连大西洋,为世界著名海上通道。水域面积8.99万平方千米。

英吉利海峡是大陆架浅海,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低于现在的海面100多米。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原来相连,在多佛尔海峡处为地峡。约在8000年前陆地下沉,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地峡被海水淹没,大不列颠岛与大陆分离,形成海峡。

海峡两侧岸线大部较平直,少大海湾,主要有北岸的莱姆湾,南岸的圣马洛湾和塞纳湾。两岸入海河流短小,最大河沉为塞纳河,流经巴黎入塞纳湾。沿岸主要岛屿有北岸的锡利群岛和怀特岛,南岸的海峡群岛和韦桑岛。

海底地形复杂,由东向西倾斜。底质多沙、砾和石块。东部沿法国一侧海底多礁石、浅滩,不利航行。中部海底以白垩质岩、石灰岩和黏土交替出现,形成波状起伏。西部海底较平坦,大部分为石灰岩,也有部分坚硬的火成岩露出海面而成岛屿。

英吉利海峡地处西风带,受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气温3.9~8.3℃,夏季气温19.4~21.1℃。终年多雨、雪和雾。年降水量635~1016毫米,年降雨日逾百天。全年有雾,春、秋季较多,雾日30~80天。冬夏两季多西风,春秋两季多东和东北风。秋冬两季多旋风。海水表层平均温度: 2月7℃,8~9月16℃。东部上下层水温温差小,西部底层温度低于5℃。表层盐度34.8‰~35.5‰。法国沿岸河水注入量大于英国沿岸,盐度偏低。海流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自西进入,形成稳定的东流,流速0.5节。当有较长时间的西风和西南风时,发生较强海流,流速达1.5节。潮汐类型为半日潮,涨潮流流向东北,落潮流流向西南,受西风和地形影响,潮流自西向东流,经两侧海岸紧缩形成大海潮。在英国斯沃尼奇处平均大潮差达1.7米,法国圣马洛湾平均大潮差达11.9米,是世界上海洋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966年法国在圣马洛湾的朗斯河口建有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年发电能力为5.4亿千瓦时。

海峡处于冷、暖海流交汇处,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为重要渔业区,盛产鳕、鲱、青鱼和比目鱼等。因过度捕捞和海水严重污染,渔业资源逐渐枯竭。

海峡既是海陆运输重要通道,又是英国的海防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峡自古多战事。1602年英格兰舰队击溃西班牙战船,粉碎了西班牙进攻英伦三岛的企图。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是双方保交和破交的主要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曾在此布设水雷、防潜网,封锁德国海军舰队从北海通往大西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5月,英法军队33万人从敦刻尔克撤退,免遭德军追击。1940年7月,德军飞机在海峡炸沉盟军的商船40艘和驱逐舰4艘。1944年6月,英美联合发起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战后为北约组织国家对华约组织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南下的控制区。1986年,美国海军宣布其为要控制的全球16个海上航道咽喉之一。

沿岸军事基地众多。英国沿岸海军基地有朴次茅斯、波特兰、普利茅斯,空军基地有西莫灵、奥迪厄姆,海军航空兵基地有利昂、索伦、约维尔顿、卡德罗斯;美国在英国南部南鲁斯列设有战略空军基地,为第三航空队司令部驻地;法国沿岸海军基地有瑟堡、布雷斯特、布伦、敦刻尔克,空军基地和机场有勒杜盖、阿布维尔、恃鲁维尔、勒恩、瑟堡、布勒斯特。瑟堡位于英吉利海峡南侧科摩拉半岛北岸,现为法国第一海军军区司令部驻地。布雷斯特是控制英吉利海峡西口的要地,驻有导弹核潜艇,现为法国第二海军军区司令部驻地。

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无论发达与否,对资源的需求性都越来越高,尤其对石油,出产石油、运输石油、石油加工都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争相关注的目标。

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是霍尔木兹海峡,它位于亚洲西南部,临近石油生产地,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波斯湾(阿拉伯称之为阿拉伯湾),呈人字形,素有“海湾咽喉”之称,也是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必经之地。

如果抛开其用途,这条通道和别的海峡相比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无论水深、宽度、长短、地貌等等,它和世界之最都毫无关连。霍尔木兹海峡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97千米,最狭处只有55千米,平均水深70米。就是这样一条短短不过150千米的霍尔木兹海峡,却争取到了世界石油运输最繁忙的美名。每天约有400万吨的石油通过这条海峡运往世界各地,每小时约有12艘油轮进出海峡,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艘油轮穿梭而过。海峡上,你常常可以看到一艘艘的油轮首尾相接,浩浩荡荡地游弋其间,这种壮观的景象会让你有种错觉,这不是在海洋,而是在陆地的交通要道上,车流不息,几成拥塞。

波斯湾地区盛产的石油绝大部分都要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而这些地区也是众所周知的对能源十分依赖的国家。从霍尔木兹开出的油轮,一部分经红海、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运往西欧、南北美;一部分则经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运往日本;还有一部分被运往澳大利亚等国。

霍尔木兹海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被众多的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其战略地位和航运地位不言而喻。

火山爆发最猛烈的海峡:巽他海峡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巽他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岛屿是爪哇岛,而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有着丰富的资源,为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巽他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口狭窄,以苏门答腊岛东南端的萨穆巴尔都角与爪哇岛西北端的普朱特角连线连爪哇海;西南口较宽,以苏门答腊岛南端的库库贝林宾角和爪哇岛西南端的古哈科拉克角连线接印度洋。

就其交通优势来说,巽他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际通道,是西北太平洋国家经爪哇海至东非和绕道好望角去西非、欧洲的海上要塞。据史料记载,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第七舰队曾多次经此海峡来往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在1986年,美国海军宣布将要控制巽他海峡。

从海峡地形来说,巽他海峡东侧为爪哇岛西岸,中段为平原海岸,南、北两段地势都较高。在山地之中有很多树林和草丛,海岸较平直,浅湾较少,水不够深,不利于海船航行。北岸为苏门答腊岛的南岸,岛上多山地和丛林,海岸曲折,中段较陡峻,有塞芒卡湾和楠榜湾两个大湾。在巽他海峡中有很多岛屿,其中较大的岛屿有西南口南侧的帕奈坦岛,塞芒卡湾口的塔布安岛,楠榜湾口西侧的勒贡迪岛、东侧的塞布库岛和塞布西岛,海峡中部的塞尔通岛和拉卡塔岛,海峡狭窄处尚有散吉昂岛和居德芬群岛。

拉卡塔岛是一座火山岛。在1883年8月27日火山突然爆发,声音振聋发聩,即使是3000千米外的马尼拉及4800千米远处的印度洋洛德里杰斯岛都能听到火山爆发的声音。当时,世界各地的地震仪都有感应。随后,各大洋都发生了大海啸。浪特别高,而火山灰也扩散到了很大的范围中。在火山爆发的时候,人们面临着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威胁,不仅村镇被破坏,工业停产,关键是很多人因此都失去了生命,很多岛屿都成了无人岛,可见损失之惨重。这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在1928年,火口湖中又冒出一座新山峰,并不断升高。在20世纪50~70年代岛上火山仍有喷发。虽然很多红山口仍在冒烟,但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海峡最狭窄处的散吉昂岛把海峡隔成两个航道。主要航道在爪哇岛一侧。在登布朗岛和普朱特角上有灯塔,为海船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靠近苏门答腊岛一侧航道岸边有小岛和礁石,而中间也有一些岩礁,水流比较急,所以严重影响了海上运输的发展。

巽他海峡岸边的最大港口是楠榜,它是苏门答腊岛南部的门户,与对岸爪哇岛上的拉布安、默拉克隔海相望,成为连接两岛的要塞。为了消除海峡两岸陆路和海路交通的障碍,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筹建一条海底大隧道,通过汽车和火车并用的方式,将印度尼西亚的重要岛屿连接起来。

最迂回曲折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是世界上最迂回曲折的海峡,它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是根据航海家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关于海峡的发现过程,史书记载,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他坚信大西洋和太平洋通过一条海峡相连,所以在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开始航行,当他到达南美洲东海岸后,又沿着海岸继续前进,最终在1520年10月21日,麦哲伦到达了它想找到的那个海峡。为了对海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们在这里驻足了1个月,但是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在11月28日,麦哲伦率领船队驶出海峡,顺利进入太平洋,这标志着他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取得了胜利。后人为了纪念它,于是将这段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从此,麦哲伦海峡为众人所熟知。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与它相邻的岛屿有很多,如火地岛、克拉伦斯岛、圣伊内斯岛……麦哲伦海峡分为东西中三段,宽窄悬殊,深浅迥异。除此之外,这三段的走向也有很大的差别。海峡的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中段南北走向,东段又从西南折向东北,自西至东,有一个直角弯。

麦哲伦海峡中段和西段的海岸线都比较曲折,另外,其周围有很多悬崖峭壁,风力比较大,浪头高,所以不利于航行。多年以来,很少有航海家去麦哲伦海峡。直到被麦哲伦发现,它才呈现在了世人眼前。人们发现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有着地理优势,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后,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船只一般不会从这里经过,非常安静。

中国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台湾海峡位于我国东南部。它是我国最大的海峡。与渤海海峡相比,台湾海峡有着自己的“个性”。渤海海峡是两个半岛之间的水道,而台湾海峡是我国的台湾岛与大陆之间,也就是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的水上通道。关于其具体的位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福建的闽江口黄岐半岛北茭嘴与台湾的富贵角联线是台湾海峡的北界,而南界为台湾南端的鹅銮鼻至广东的南澳岛联线。台湾海峡的走向为东北—西南,福建平潭县与台湾的新竹市是台湾海峡的最窄处。

台湾海峡不仅是台湾与福建的自然分界线,而且也是东海和南海的连接区。台湾海峡的海底起伏不平,地势是南高北低,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缓倾斜,大部分海底地形平坦开阔。在台湾岛一侧有浅滩,它是由沙丘组成的,不利于船舰通过。

在海峡东南部是澎湖列岛。澎湖列岛包括64个大小岛屿和许多浅滩,它的发育与火山岛和峡谷有着密切的关系。澎湖列岛与台湾西南的水域被称为澎湖水道,是台湾海峡中水最深的地方。

台湾海峡中部属于浅水区。穿过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乌丘水槽与澎湖水道的上游相接。

在台湾海峡北部,地形比较平缓。海峡东西两岸岸坡较陡,特别是东岸和西北岸最为陡峭。

通过长期的地质变化,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岛、台湾海峡及闽浙沿海都属于亚洲大陆,也都是大陆边缘,因此,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台湾海峡属于欧亚大陆板块的陆壳。

为了追溯台湾海峡的历史,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从远古直至白垩纪,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与华夏古陆是一个整体,而且也没有海水侵入。到了新生代的早第三纪,台湾海峡开始陆沉发育,海水逐渐侵入。虽然台湾海峡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壳发生变化的时候,台湾海峡并没有同时形成。直到晚第三纪,台湾海峡才真正形成。

关于华夏大陆和台湾岛之间的地质演变,从历史上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三次合并与三次分离。在白垩纪前,大陆与台湾岛是相连的;但是到了新生代早期的古新世,台湾海峡开始慢慢形成,大约是位于现在台湾海峡以东的澎湖隆起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台湾岛西部,这就是台湾与大陆的第一次分离。到始新世时期,海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渐新世时期,澎湖隆起,而且台湾浅滩也露出了很多,海峡不断收缩,中南部存在着使台湾岛与大陆再次相连的“陆桥”。在中新世早中期,台湾海峡实现了与大陆的第二次分离,海峡不断断陷和扩大,此时海峡达到了最宽。到中新世晚期的时候,台湾海峡整体隆起,露出水面,大部分成为陆地,此时使台湾岛与大陆连接在了一起。在上新世,台湾海峡再次遭到海水淹没,与此就形成了现在的台湾海峡,完成了台湾岛与大陆的第三次分离。

其实,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台湾海峡是重要的见证者。很多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应当追溯到万年之前,后来,很多东南沿海的居民经过台湾移到国外,定居在东南亚一带和太平洋上诸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