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上海夜奔
11904500000025

第25章 去诚源艺阁买皮影

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夜,去姑苏城外寒山寺看敲钟,时辰还没到的时候我在寺庙外围逛,看到过一次皮影戏表演。一块白布拉着,上头吊了灯泡,布上皮影翻飞,好像是传统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布前围了一圈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我转到布后看,墙根底下,就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坐着,两只手忙上忙下。

皮影是什么?就是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人物少不了,还有场面、道具、景物等等。既是皮影,自然离不开一个“皮”字。它是用驴、马、牛、骡等兽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制作考究,工艺精湛的皮影,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老头告诉我,他到现在还收藏着当年的戏箱(一个戏箱里最少也有几百个人物),可以唱上好几天的戏。

今年休“五一”黄金周的时候,看到报上有消息,上海美术馆搞陕西皮影民俗艺术作品展,想到了那一晚,兴致勃勃就去了。看完后,突然很想自己也拥有一张制作精细、玲珑剔透的皮影,家里有只洋皮灯的,要是在那上面钉一张皮影,既能闲来欣赏,也能起到装饰作用,效果一定很好。

跟朋友一打听,果然上海就有一家,并且似乎只此一家,叫“诚源艺阁”。

去“诚源艺阁”的那一晚下着小雨,密密的,湿了身上衣。沿多伦路笔直走上一百来米,就见到了这家很幽静的皮影店。小店不大,四周墙上挂满皮影,中间一个玻璃柜,卖些西藏饰品。年轻的店主沈文翔先生,笑呵呵的,一副读书人的样子。几年前他去陕西玩,先是喜欢上了那里大红大绿、大俗大雅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彩绘泥塑,但最终让他深深为之迷恋的却是富含传统艺术魅力的陕西东路皮影。

陕西东路皮影是一种专业说法,是根据唱腔的不同、雕刻风格的差异来区分,其他还有西路和北路皮影。总的特点是精细秀丽。身条纤瘦,莲指修长。人物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长须长发通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为了追求动感,男角的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西路的,外形更瘦长些,虽然刻工精细,但概括力不是很强。在沈先生眼里,陕西东路的皮影最好,刻工就不说了,主要是颜色华丽,线条流畅,气蕴生动,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趣的是刻法也独树一帜,像一些弯的线条,刀不动,动皮,和别地的动刀不动皮恰恰相反。

除了皮影戏的发源地陕西(尤其在古长安,今西安一带非常流行,仅传统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则有几十种之多),其他地方也有,但是不怎么成气候。南方皮影不多,主要出自浙江海宁。特点是常用整块皮,先将外形刻出来;注重画的工夫,不太在意刻工。河南唐山则自成一体,以头为例,刻时不分鼻子和额头,叫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在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手部常常只刻一个轮廓;人物的长须长发一般都用皮刻成的;男女外形不是分得很清楚,不过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表演时可以静动分明。而山西孝义的皮影人物都只有一只手。到了北京,又分西城影和东城影。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不过沈先生告诉我,并不如我先前以为的,皮影只用皮来做。早在宋朝以前,还有用素纸做的纸版“皮影”,可惜太容易坏了,最后才慢慢改成了牛皮。近代也有用塑料做的,呆滞许多。他自己最喜欢收集清朝皮影,因为那是皮影发展的鼎盛时期,可惜价格高,东西少。也有故意做旧的,但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没法跟老皮影比。老皮影的颜色特别实沉,透到皮里。新的皮,手上沾点湿,一擦,颜色就会掉下来。因为以前演皮影戏,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烟熏火燎的,这很难仿。还有,老皮影非常平整,因为经过岁月,皮里的水分都走光了。现代手艺人中,则数汪天稳师傅的作品最为上乘,刻工相当好。汪师傅不大讲究经济利益,整天呆在民间工艺研究室里,慢工出细活(之所以要赶紧收藏,是因为皮影师傅刻到40来岁时眼睛就不行了)。

刻皮影很讲究,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这些特点却是共同的。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沈先生归纳成一句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据说民间这样的口诀还有很多,像为了表现女子妩媚,就有“弯弯眉毛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等等。

小心翼翼取下一张皮影来看,真的很好玩,每个关节都可以动,可坐可站。要是喜欢动手,就可以自己买皮影配戏。沈先生自己就配过好几出,最让他“洋洋得意”的一出,取材自《五花马·刺目》。一男一女两个皮影,配一桌一椅,女的用手点着自己的眼睛,男的一副阻止的姿态。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男人进京赶考,却爱上了当地名妓。他迷恋女子的眼睛,女子却一心希望他能求取功名。为了让他断去爱恋想头,女子自废双眼。男人从此奋发图强,最终高中状元,并将女子娶回家门。把皮影配成戏,成套放在家里,一来很有说头,二来也增添点艺术气息。据说有些从事教育的年轻人,还买上几套回去表演给自己的学生看呢。

被他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了新的主意,那我自己设计好图样后“度身定做”,可不可以呢?

他立刻摇了摇头,原来皮影的造型风格之所以独特,是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一个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连缀组成,一经操纵就能做出各种动态表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比方说,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这样能加强表演效果。而人物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造型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一般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后背光一照,视觉效果很剔透。所以皮影不太能按外行人提出的要求照做。不过,有心人可以去找以前的皮影图谱,叫现代艺人重新做。

除了皮影之外,还可以看看店里风情万种的民俗饰品,不是色彩绚丽、造型繁复的那些,它们的设计都比较冷静单纯,隐隐散发华丽气质。

纯粹的民族工艺品再加上绝对的手工制作,一直都是充满魅力之物。像几款镶嵌在银链上的琥珀,据说来自波罗地海,戴在手腕上,绽放出别具一格的源源华美。琥珀可以定性安神,是由松脂滴下天然形成,松脂滴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浓的就越上品。拈在灯光下用放大镜照,可以看见其中天然花纹(花纹里有气泡的就是人造的),似是倾吐流年的美妙时光。琥珀本来就象征着富贵,就算配上一条黑绳子,照样自有气派。想到它可以拿来配我的旗袍,心就有点活动。

店里还有很多地方都能看见的西藏天珠,但是表面坑坑洼洼的,像被牙咬过一样。据说这才是真品,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多都是仿制品,比如用牦牛骨做,再用骨粉打进去,硬是能打出类似的花纹。台湾还出品一种仿造的红玉天珠,花纹是用激光打进去的。听沈先生说,西藏人视天珠为天神留下的吉祥物,对它的重视如同珍视自己的生命。它的材质是一种特殊的玉髓,产自青藏高原酷寒雪域,质地坚实细腻、浑圆悠然、手感舒服。西藏天珠不仅有装饰的用途,不同的图案还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运气,所以挑选天珠很讲究眼缘。像“单眼天珠”代表智慧,“双眼天珠”能保佑夫妻和睦、“三眼天珠”则能带来财运……单数眼的比双数眼的珍贵。不过天珠很难作为独立的首饰搭配衣服,虽然搭配红绳子、红珊瑚珠也还不难看,但总觉累赘。再说了,选择天珠不就是为了避邪、保平安嘛,还是贴身佩带,不现眼的为好。

看见我在首饰柜前流连忘返,沈先生轻轻叹了口气,我想他大概有点失望吧。不过女孩子对皮影,终究只是一时的好奇,还是漂亮的饰物更能打动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