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黑龙江抗日义勇军由马占山和苏炳文两支抗日队伍组成。吉林西部抗日义勇军李海青部也曾到黑龙江境内进行抗日活动。
1931年11月19日,马占山在江桥抗战后率部自齐齐哈尔撤至拜泉、克山一带,部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于是以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的名义下令收编海伦、克山、拜泉、肇州、肇东、泰康、青冈等十余县的公安队、民团。不到2个月,队伍扩充到2万余人。
此时,日军集重兵对马部进行“围剿”。面对强敌,马占山于1932年2月中旬与日军妥协,24日就任了伪黑龙江省省长,3月9日参加了伪满洲国成立典礼。马占山的降日行为对黑龙江刚刚兴起的抗日新局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1932年4月2日,马占山逃脱敌人的严密控制,再举义旗,重返抗日战场。4月7日马占山到黑河后,一方面联络李杜、冯占海、李海青等人参加军事会议,协同作战;一方面重建军政机关,并组建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总司令部(马占山自任总司令),将省内各部队加以整编,分主战场和支战场两方面进行配置。部署情况和作战计划为:
(一)部队配置
1.主战场方面
总指挥马占山
骑兵第1军军长马占山
骑兵第3旅旅长邵斌山
骑兵第4旅旅长邓文
骑兵第5旅旅长朱凤阳
骑兵第6旅旅长王克镇
骑兵第8旅旅长才鸿猷
骑兵卫队团团长张纯一
骑兵第2军军长吴松林
骑兵第1旅旅长吴松林(兼)
骑兵第9旅旅长徐某
独立骑兵团团长南庭芳
右支队支队长陈海胜
先遣支队支队长李忠义
步兵第3旅旅长徐景德
暂编步兵第1旅旅长朴炳珊
暂编步兵第2旅旅长徐宝珍
步兵第4旅旅长焦景彬
独立炮兵第20团团长金奎璧
2.支战场方面
总指挥苏炳文
步兵第1旅旅长张殿九
步兵第2旅旅长苏炳文(兼)
3.总预备队
队长石兰斌
骑兵第7旅旅长石兰斌
(二)作战计划
1.主战场方面
以骑兵第1军沿呼海路进攻哈尔滨,奏效后联合吉林救国军、自卫军进攻长春;
以骑兵第2军沿兆齐、四洮两路向四平街进攻;
以右支队破坏嫩江桥,并攻击泰来之敌;
以先遣支队侧击长春;
以暂编第2旅固守嫩江、大岭之线,并构筑工事;
以暂编步兵第1旅固守龙镇一带;
以步兵第3旅警戒黑河(今爱辉)、通河沿边(岸)。
2.支战场方面
令苏炳文旅和张殿九旅固守博克图、兴安岭之线,并相机进攻卜奎,会师黑河。
4月初,以李顿为首的国际联合会调查团到达哈尔滨。马占山决心率部进攻哈尔滨,向国联调查团表示东北人民的抗日热忱。同月9日,马占山在黑河西营大操场誓师。后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以第1军主力防守后方,其余兵力向哈尔滨进攻。其部署为:
一、委第2军军长吴松林为攻哈总指挥,位于绥化;
二、令邓文、李云集部为正面,沿呼海路前进,直捣哈尔滨;
三、令张纯一、刘雅轩部为左翼,经蒙古屯渡江向哈尔滨前进;
四、令才鸿猷、李天德部为右翼,经邵家窝堡向哈尔滨前进;
五、令顾诚德、萨力布两部为预备队,位置在兴隆镇。
15日,马占山由黑河出发到海伦。此时,日军渡松花江后占据松浦、马家船口两处,并派飞机到兴隆镇轰炸。平民伤亡甚众。15日晚,日军第14师团之第28旅团附装甲车一列向张家店才鸿猷旅进攻,邓文率部前来增援,激战一昼夜,敌不支而退。17日,敌军又来进攻,仍被击退。马占山指挥抗日军乘胜直捣松浦、马家船口两站。两地与哈尔滨一江相隔,国联调查团隔江望见了战斗的烈火,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由于日军以舰只载来大批援军,抗日军退回到原阵地。是役毙伤日军多名,同时也向国联调查团表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18日,日本侵略者集中更多的兵力向抗日军反攻。正面邓文旅在蒙古屯方面与日军3000余人激战两昼夜,由于弹械不济、伤亡过大而撤退。右翼才鸿猷旅也于24日撤退到呼兰。日军以重兵追击,又以飞机轰炸海伦。抗日军且战且退,虽给日军重大杀伤,自己亦伤亡惨重。日军第28旅团占领了呼兰、绥化。
5月初,马占山在孙家油房接见国联调查团美国记者司帝罗和瑞士记者林得特,表示了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到底的决心。
5月1日,日军探悉马占山组织抗日军后即出动江防舰队,载运大批日军由哈尔滨进犯通河。抗日军团长焦景彬、吴凌汉率部将日军击退。后日军增加大批援军继续进攻,激战十多个小时,抗日军不支而退。马占山鉴于集中作战目标明显、器械不良等情况,决定将部队分散,以游击战与敌周旋。
日本参谋本部因马占山军骑兵较多、行动飘忽,于6月6日调近卫师团之骑兵第1旅团到东北增援。6月10日,本庄繁命第14师团长松木直亮率其第27、28旅团及骑兵第1旅团,并配属黑龙江伪军,专事围剿马占山军。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日军曾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围攻。但由于马占山军骑兵行动快速、地形熟悉,既有当地民众积极协助,又有内线暗送情报,所以日军的7次围攻全部扑空,并有数百名伪军伤亡。本庄繁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和提高部队的机动性,于7月中旬又将驻锦州第8师团之骑兵第8联队、驻哈尔滨第10师团之骑兵第10联队调至绥化、绥棱、海伦一带,并令关东军飞行队以主力配合第14师团的作战。
7月下旬,在海伦的日军第28联队长平贺英雄侦知海伦以东正白旗二井一带驻有马占山部骑兵1000余人,判断其可能将渡河北上,急令步兵第50联队及骑兵第18联队至正红旗十井子一带阻止马部北进。马占山部的骑兵于27日晨进至安固镇至刘家店间公路上,由于警惕性不高,未派出警戒,以旅次行军队形沿公路行进。上午9时许进入伏击圈内,日军四面袭击,一经发觉,形势已极严重,经奋力死战方突出重围,士兵伤亡数百,一切辎重损失几尽。马占山亦于此役面部受伤,此后转战东山一带。途中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粮盐俱绝,杀战马充饥。经40余日始脱离山林绝境,于9月9日到达龙门。日军在战场发现马占山所用物品,认为马占山已战死;9月间知马占山未死,即派兵到处堵截。马由龙门转进到讷河。
日本关东军在1933年上半年以4个师团又2个旅团及伪军31个旅和4个支队的兵力展开全面围攻,不仅未能消灭抗日义勇军,而且也未能遏制义勇军的发展。因而日本军事最高当局于8月间撤换了本庄繁,并改组了关东军司令部,任命武藤信义为关东军司令官,分别任命小矶国昭、冈村宁次为正、副参谋长,同时从国内再增调骑兵第4旅团和混成第14旅团到东北。武藤信义改变本庄繁全面出击的战法,采用重点围剿的作战方针,决定集中兵力,根据义勇军活动的区域,按先南满、后北满的顺序进行围攻,企图各个击破。为此,将骑兵第1旅团调至辽宁。黑龙江的日军兵力减少。日军为守卫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主力部队多部署于附近地区。义勇军乘机展开广泛出击,致使各地日伪军夜间不敢出门。马占山掌握时机,派人到各地联系,准备联合黑龙江省各抗日部队收复省城。为便于指挥,将所部再次整编为6个军:第1军邓文部,第2军吴松林部,第3军李海青部,第4军徐海亭部,第5军才鸿猷部,第6军邰斌山部。另外,在拜泉的朴炳珊(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在海拉尔的苏炳文(辖2个步兵旅)表面上虽然和伪黑龙江省政府保持着隶属关系,但实际上补充兵员,加紧训练,积极作抗日的准备,并与马占山等暗中联系,随时准备起义,参加抗日队伍。
马占山与各地抗日将领联络后,计划分兵四路进攻齐齐哈尔,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邓文军和朴炳珊部为东路军,进攻昂昂溪;苏炳文部为西路军,进攻富拉尔基;马占山率徐海亭军为北路军,进攻拉哈站;另以才鸿猷军沿呼海路袭扰敌人,并对哈尔滨实施佯攻,以牵制日军。俟各路攻占预定目标后,第二步再共同对齐齐哈尔实施向心攻击。预定10月20日开始行动。
9月27日,苏炳文和朴炳珊联名通电起义,公开投入抗日阵营。9月30日,张殿九、谢珂、朴炳珊、李海青、邓文等黑龙江省救国军的10名将领联名通电拥戴苏炳文为总司令。10月1日在海拉尔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任总司令,张殿九任副总司令,谢珂任参谋长,张挺玉任前敌总指挥,向全国通电,声明决心“消灭伪国,铲除汉奸,揭发暴寇鬼蜮之伎俩,收复中国固有之土地”。此时,满洲里、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富拉尔基等要地均已为苏炳文起义军占领;李海青与邓文两军亦于10月1日、2日先后攻占了昂昂溪和安达。从当时形势看,苏炳文军实力最强,且又控制了整个中东铁路北段,对齐齐哈尔威胁最大。因而日本参谋本部于10月7日致电关东军:“考虑到必要时势必不等讨伐东边道取得成果,即在嫩江以西发起积极作战”,要求立即向苏炳文部发起进攻。松木直亮遂集中其第14师团兵力,分别向昂昂溪和富拉尔基发动反攻。李海青部很快被日军击溃,向南撤走。苏炳文部经10月7、8两日激战,也撤出富拉尔基。由于第14师团主力被钳制在嫩江以西地区,齐齐哈尔以东、以北义勇军的进展稍顺利,至10月中旬,已先后攻克拜泉、克山、讷河、安达、青冈、通北、龙镇、巴彦等城镇。10月20日,马占山、苏炳文分别向拉哈和富拉尔基发起进攻。激战至29日,义勇军攻占了拉哈街区,日军退缩至车站坚守。31日,得而复失的富拉尔基又为义勇军占领。这时齐齐哈尔已陷入义勇军的包围之中。
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鉴于北满形势严峻,于10月27日决定:将骑兵第1旅团和骑兵第4旅团急开北满,将关东军飞行队的轰炸第12大队和侦察第3中队亦转场至齐齐哈尔,均归第14师团长指挥,以加强北满的作战力量。日军逐次集中于齐齐哈尔地区后,武藤信义决定先肃清嫩江以东地区的义勇军,解除后顾之忧,再转移兵力至嫩江以西。
从11月12日开始,松木直亮以第14师团主力和2个骑兵旅团、3个飞行中队向明水、拜泉、依安、拉哈及其以东地区发起进攻。在日伪军强大攻势的打击下,至11月20日,嫩江以东各部义勇军相继受到严重挫折。马占山等撤至扎兰屯地区与苏炳文部会合;邓文、李海青等部逐渐向南转移,在大赉附近渡过嫩江,经瞻榆,于1933年1月中旬转进至热河开鲁地区。
11月24日,武藤信义为加强进攻能力,又将独立混成第14旅团配属给第14师团。松木直亮决定以步兵第27旅团守备齐齐哈尔,以2个步兵旅团、2个骑兵旅团和3个飞行中队向中东铁路沿线地区进攻。预计分两步实施作战:第一步以步兵第28旅团、骑兵第4旅团沿铁路两侧进攻富拉尔基以北至扎兰屯以南铁路沿线之苏炳文军,而以独立混成第14旅团和骑兵第1旅团由铁路北的梅里斯、甘南迂回攻占扎兰屯,切断苏炳文军退路;第二步再由迂回至扎兰屯的独立混成第14旅团和骑兵第1旅团继续进攻海拉尔和满洲里。飞行队除侦察义勇军活动外,主要轰炸义勇军各据点及部队调动的军用列车,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预定发起总攻的时间为11月28日。
11月28日,日军飞机轰炸了海拉尔。28日,日军各部队及伪黑龙江省警备军各旅在飞机直接支援下开始发起进攻。朱家坎、碾子山两地战斗极为激烈。义勇军张挺玉、唐中信部坚守阵地两昼夜,终以兵力、火力相差悬殊,伤亡300余人,被迫突围南撤,后经关门山、索伦山转进至热河。11月30日晚,日军占领了扎兰屯。
12月1日,苏炳文在博克图召开了秘密会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前方主力已被击溃,后方兵力过于薄弱,难以久守。为保存实力,决定退入苏联境内。12月2日晚,苏炳文、马占山、张殿九、谢珂等率正规部队3000余人、非战斗人员1200余人乘火车离开海拉尔,4日到达满洲里,向苏联边防部队交出武器后进入苏联境内。日军于5日占领海拉尔,6日占领满洲里。
东北义勇军主力分别退入苏联和热河以后,东北地区尚有数万人分散在各地继续坚持更为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如邓铁梅、孙朝阳,陈东山、吴义成、卢明谦、张锡武部等。但至1934年亦先后失败。
进入苏联境内的各部义勇军官兵先后被苏联收容于多木斯克。1933年2月中下旬,苏联政府把越境的群众和军人分别通过海参崴和新疆中苏边境送归中国。4月中旬,义勇军的高级将领马占山、苏炳文、谢珂、李杜、王德林、张殿九等20余人经莫斯科、华沙到柏林。5月8日,马占山、苏炳文和李杜去罗马,会见正在那里考察的张学良,其余人在柏林停留半月后乘船回国。5月中旬,马占山和苏炳文从威尼斯回国,李杜则暂留罗马。越境退入苏联的东北义勇军共计1万余人,分8批回到新疆。1933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将这些人编入新疆部队。
从“九一八”事变起到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在两年多时间里,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50万人左右,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约3000次的战斗,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行动,是东北人民伟大的爱国行动,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反抗。虽然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失败了,但东北广大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仍坚持战斗。有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的一部分,坚持到日本帝国主义失败投降。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英勇斗争,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都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东北民众爱国热忱之高涨、对敌斗争之坚决、群众发动之广泛、斗争环境之艰苦、牺牲之惨烈,在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斗争和人民高涨的声援活动,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营垒的分化。从1931年马占山的江桥抗战、1932年第19路军的上海抗战、1933年的长城抗战、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直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和1936年的西安事变,无不受东北抗日义勇军运动的促进和影响。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活动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据文献记载,日本用于东北战场的正规军力量,1931年至1933年约有5万人,1934年至1937年约有40万人(虽然这40万人主要用于防苏)。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日军被东北义勇军消灭的达10500余人。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军在东北战场上被打死、病死、战伤、冻伤者,共达17万人以上。就连日本战史也承认,日军在义勇军的打击下“困难重重,伤亡惨重”。
日本侵占东三省,同时也是对苏联作战作准备。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后来承认:“占领满州的作战计划是日军对苏联作战总计划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就敏锐地感觉到日本的威胁,便加强了远东的防御。1931年,苏联远东军拥有3个师,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也有3个师团的兵力;1932年日本增加到6个师团的兵力,苏联则增加到8个师。1932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对苏作战计划,准备以东北为基地,用总兵力30个师团中的20。5个师团对苏作战。
但是直到1937年,日本侵略者始终未敢发动侵苏战争,这除了苏联做好了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北义勇军和尔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拖住了日军“北进”的后腿,使其侵略计划无法实现。对此,日本学者信夫清三郎指出:“由于满洲人民的反满抗日斗争……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对苏战略体制,始终也未得进展。到了1934年,扫荡讨伐告一段落,便想转入对苏战争准备,但从此时起,满洲的抗日军队大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战斗性更加坚强,“日军不得不继续应付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