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没有任何借口
1207500000018

第18章 不找借口,只找方法 (4)

第五,切勿气馁。成功值得奖励,但失败也不必惩罚。在改变习惯的时间内如果偶有失误,不要引咎自责或放弃。一次失误不见得是故态复萌。

人们往往认为,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达到,终会成为破坏力量。然而只要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那种愿望也会消散,而自制力则会因此加强。

避免重染旧习比最初戒掉时更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新形象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

每天都自省

著名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失败面前要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转败为胜。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善于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而不是反省自己。转机在反省之中而不是借口之中。

1自省是前进的第一步

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不自省”,以及其弟子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中典型的自省意识,但这却是很多人都缺少的。只知责人不知自省,哪里会有希望,哪里能够前进啊!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2培养自省意识

培养自省意识,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有些人一遇到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求人帮助;有些人不管是有事没事,总喜欢跟在别人身后,以为别人能解决他的一切疑难,在他们的心里,始终渴望着一根随时可以依靠的拐杖。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就是有依赖心理的人。

不找借口的人是拒绝依赖别人的,他们坚信求人不如求己,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而那些爱找借口的人通常是在失去依赖的情况下开始怨天尤人。拒绝借口就要拒绝依赖。

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是永远无法增强自己的肌肉力量的;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好让他们不必艰苦奋斗,也永远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有些人是在等着从父亲、富有的叔叔或是某个远亲那里弄到钱,有些人是在等那个被称为“运气”、“发迹”的神秘东西来帮他们一把,一旦没有成功他们就可以把责任推卸到缺少帮助上,作为他们的借口。

从来没有某个等候帮助、等着别人拉扯一把、等着别人的钱财,或是等着运气降临的人能够真正成就大事,只有自强、自立、自尊的人才能打开成功之门。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怎么能谈发展成功呢?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处于天堂云乡,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你会遭遇到远比家庭生活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出现你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你的“生存支援系统”,而是必须得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前进!

有这样一个青年,出来闯世界,在别人眼中,似乎是很独立、很有主见的人,可实际上,他之所以出来是因为别人叫他出来。出来之后,当然得找工作,可他根本不会自己去找,而总希望由别人带着去。别人带着去当然可以,可是别人总不能一直带着他,一旦没有人管他,他就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后来他总算找到了工作,是替一个摆服装摊的老板做跟班。带他出来的人很奇怪,怎么做起了人家的跟班,不是有很多合适的工作可以挑选吗?他说,什么工作都得他去动脑筋,需要他去主动地做,他最怕这个。他宁愿做人家的跟班,人家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试想,要是那个摆服装摊的老板不要他了呢?

要是不要他的话,他肯定会去找另一个可以追随的人。今天他是服装摊老板的随从,明天他可能是某个小官僚的秘书;今天他可能是人家的秘书,明天他可能是人家的佣人。极端地说,如果有一天他无人可追随的话,即表明他又开始抱怨人世的不恭了,开始在等、依、要中虚度时光了。

有着这样的依赖心理,他怎么能够独立成事呢?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呢?说到底,他出来闯荡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出来闯荡世界之前,是想跟着人家的。他以为人家成功了,他这个跟在后面的人,也会跟着成功。这个青年,就这样带着依赖心理闯荡,结果呢,可想而知,他不可能混出什么名堂来。

对于这样的人,对于依赖心理如此严重的人,我们要奉劝他们一句:及早掉头,要相信自己,要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用心做好每件事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而且应该用心地去做。

罗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

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行为本身并不能说明自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我们行动时的精神状态。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做它时的心境。

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你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使你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者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者使其更狭隘,或者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者变得更加低俗。

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记住,工作中无小事。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算不算小事?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每一件事对人生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你是砖石工或泥瓦匠吗?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诗意?你是图书管理员吗?经过辛勤劳动,在整理书籍的缝隙,是否感觉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你是学校的老师吗?是否对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也许一见到自己的学生,你就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上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有些工作只从表象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因此,无论幸运与否,每个人都必须从工作本身去理解工作,将它看作是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个性的独立。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