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品决定高度
1207700000003

第3章 成也人品,败也人品:现代企业的人品启示录 (2)

一方面,人品是能力之源。我们常说人品胜于能力,事实上,人品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个人能力提高的重要动力和支持。看过影视剧《阿甘正传》、《阿信》、《大长今》、《士兵突击》的人都能够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些剧中的主人公一开始都是在能力或天赋上并不出众的人,但是依靠人品中某些闪光的地方,最终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从另一方面看,业绩是衡量员工人品的一个指标。一个业绩底下、不思进取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也谈不上有一个好的人品。《自动自发》一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说过:“懒惰、敷衍、自私等恶习往往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如果我们不管不问,任低效、拖延、得过且过等坏习惯来左右我们的工作,长此以往,不仅会懈怠工作,失去在公司发展的机会,而且会让自己成为一个逃避责任、不忠不信的人,坏了自己人品的根基。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企业要靠利润生存,当然要把员工的业绩当成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业绩也就成了考核一个员工“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成了考核员工人品的重要依据,在这点上,我们都能够从通用电气的“活力曲线”中获得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松下电器:先有好人品,后有好产品

企业的管理根本上还是对人的管理,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曾经说过:“要做产品之前,就一定要先做人。”何谓“先做人”呢?他的意思就是要有人品,人的教育和教养要好。

企业往往提到严把质量关,把好每一个渠道,没有一件次品,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评估品质的好坏。其实从根源上讲人品决定产品,品质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菜根谭》中有句话:“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很是贴切,如果人有问题,品质一定会有问题,人没有问题,品质自然不用担心。所以企业为了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就先要把好员工品质关。高素质的人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造人”的关键在于品德的培养与完美的人格塑造。

“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气器具。”松下常常这样告诫下属。

松下电器公司有一所商学院,专门为自己培养商业人才。松下商学院自1970年创办以来,已经为松下公司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人才。

商学院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十分有趣。它融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于一炉,对学员进行严格的教育。

商学院的纲领是:坚守产业人的本分,以期改善和提高社会生活,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商学院的信条是:和亲合作,全员至诚,一致团结,服务社会。

商学院的研修目标是:中国古典《大学》中的“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至诚无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善”——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

商学院的作风是:寒暄要响亮,用语要准确,行动要敏捷,服装要整洁,穿鞋要讲究,扫除要彻底。

在商学院学习的学员,典型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

清晨5时30分,松下电器公司的旗帜冉冉升起。

6时,学员在听到象征进攻的咚咚的鼓声时迅速起床并洗漱完毕。

6时10分,全员集合。点名之后,各个学员面向故乡,遥拜父母。接着,做早操。然后,列队跑步3公里。

7时10分,早饭。每顿饭前,全体学员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并反思和口诵,表达此餐来之不易,当严谨做人的想法。饭后,还要双手合十,诵念决心。

7时50分,商业道德课。通常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和《孝经》,确立“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

8时40分,早会。全体师生集合,站成方队,朗诵松下公司的“纲领”、“信息”和“精神”,齐唱松下公司之歌。

9时,以班为单位,站成一圈,交流经验。

9时10分至下午4时,4节业务课。由讲师讲解经营之道,诸如经营思想、经营心理学、市场学以及顾客接待术和商品推销术。

下午4时30分,自由活动。学员们有的到运动场打球,有的到卡拉OK歌厅唱歌,也有的到体育馆练柔道、剑道。

晚上6时50分,茶道。大家都换上和服,席地而坐,通过煮茶和品茶,追求形式上的完善、气氛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的享受。

10时17分,点名。全体学员面向故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10时20分,全体学员正襟冥想,总结一天的收获。

10时30分,一天的学习结束。

培育人才的方法有很多。松下的理念是:企业是社会大众的机器,企业必须通过业务来造福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培育人才,也就是间接地替社会造就有用的人。因此企业培育的优秀人才,也必然是社会的优秀公民。要培育一个真正优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除了重视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品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学万学,要学会做人。”

《礼记》中说:“德者,得也。”德乃商之基,无德之商无以成业。要成大事、创大业,要做一个长久的品牌,还要靠高素质的人品支撑。有德,商才能筑高远;高德,商才能计百年。育有德之人是企业的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明德、亲民、至善”不仅是经商的道理,更是做人的道理。松下公司以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产品品质,稳固基业。

蒙牛乳业:企业的经营就是对人心的经营

2007年上半年中期财务报表中,蒙牛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实现了中国乳品企业首次半年销售过亿的目标,同比增长328%。与此同时,蒙牛还是连续数年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乳品企业。就在2007年8月,蒙牛与俄罗斯签订了出口协议,首次将中国牛奶卖到了欧洲。如今,蒙牛已经在美国、新加坡、香港、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畅销。蒙牛还制定了2011年进军世界乳业20强的雄伟蓝图。

这头出生仅8年,凭借7年增长440倍火箭般的“蒙牛速度”迅速成长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牛”,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奇迹”后,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高歌猛进,翻越一座又一座看似不可能的高山。

人们不禁要问,这头“牛”究竟凭借着什么,产生了这么强劲的动力呢?

蒙牛老总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赢靠德。许多人认为这就是蒙牛成功的秘诀。诚然,“德”字作为蒙牛的根,在蒙牛的成功中扮演着厚重奠基者的角色,功不可没。而在企业经营中,“德”字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那就是经营人心。牛根生深谙经营人心之道,他说:“感情的培养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非常善意地对待我们周边的人,包括我们企业的人,包括社会的人,只要有投入,肯定有产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蒙牛对员工奉出一颗真挚、诚恳、舐犊般的爱心,换来员工孺子牛一样的忠诚与敬业之心。牛根生散了钱财,得了人心,聚了人才,收获了高效益与高效能。

1990年,一个年轻人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对于这个当时月工资只有40元的年轻人来说,4000元相当于他不吃不喝将近10年的工资,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就在他为此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2000元钱。这个年轻人就是现在蒙牛的新任总裁杨文俊。“要知道,牛根生自己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2000元钱是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省出来的!更何况,以我当时40元的月收入,他根本看不到我在短期内还钱的可能性。”杨文俊说,牛总的这2000元钱,把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深深铭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们虽然身为企业的领导,但和普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后来,他本人也成了一个关心下属的散财者。

牛根生爱散财。提到牛根生,除了他一手缔造的蒙牛的“火箭速度”,最著名的就是他“中国捐股第一人”的名头了。2005年1月17日,牛根生出人意料地向外宣布,将在有生之年把所有股份红利的51%捐赠给“老牛基金”。在其天年之后,其所持的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其妻子与子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2002年底,牛根生萌生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想法,作为蒙牛百年发展的基金保障。2003年,“老牛专项基金”成立,将捐股提上日程。次年,为“老牛专项基金”而创立的平台机构“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成。2005年捐股消息公布之后,牛根生又于2006年2月9日,将自己在蒙牛集团2%的股份转至内蒙古“老牛公益事业促进会”,这部分股份当时市值2亿多。牛根生的散财之举,从未间断过,从小到大,直至祼捐。用牛根生自己的话说,在他有生之年,就享受到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快乐。

正是牛根生这种散财的生存智慧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正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蒙牛三无的境况下,就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与资金,从而为其成功打造蒙牛品牌形象、成就蒙牛百年基业注入了思想动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的表征就是有“德”,得道的过程则是经营人心的过程。因此得道者得人心,他们拥有的是无形资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时候,这种人心齐聚的优势,也会帮助得道者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大智之人,懂得得失的因果、取舍的辩证、人心的背向。而失道者则不然,一味地追求得与取,最终只会迷失方向,等到众叛亲离之时,再翻然醒悟,已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