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戴着望远镜的长颈鹿
1208100000016

第16章 发挥自己的强项 (2)

元到得克萨斯州去冒险。当他来到得克萨斯州,才知道他的这点钱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失望之余,他来到一家旅馆。谁知旅馆生意竟出奇的好,很多人找不到房间,宁愿花钱睡在旅馆的桌子上,这可是他以前开旅馆从未有过的现象。于是,他决定在这里重操旧业,从一位被石油冲昏了头脑、一心想发石油财的老板那儿买下了“莫希来”旅馆。由于他经营得法,这个旅馆成了他辉煌事业的基石,以后发展成了世界著名的饭店业大帝国,为他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

只有抓住施展的机会,强项才能得以发挥。奥利莱正是抓住波兰只有一家钢笔工厂,因而钢笔价格奇高的机遇,发挥自己的经营强项,靠生产钢笔赚取了数千万美元。1921年的一天,奥利莱在波兰街头闲逛,忽然想要写点东西,于是他信步走进一家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支钢笔。但是一问价格,却令他大吃一惊,在英国同样一支钢笔只要3美分,在这里却卖到了26美分。奥利莱感到奇怪,一了解,这里卖的钢笔之所以这么昂贵,是因为这些钢笔都是由德国进口的,而且数量有限。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的奥利莱为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惊喜,很快,他就对波兰的市场进行了一番详细、周密的调查,结果更是令他兴奋不已。导致钢笔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是数量少,在当时,全波兰只有一家钢笔生产厂,由于战争的影响,生产能力非常有限。奥利莱当即决定,在波兰投资办钢笔厂。他直接找到当时的人民委员拉可辛,诚恳地对他说:“您的政府已经制定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学会读书和写字,没有钢笔怎么能行?我想获得生产钢笔的执照。”他说得合情合理,奥利莱的要求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批复。

奥利莱立即开始筹划,他马上来到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钢笔名城,那里集中了许多著名的钢笔生产厂家,它们掌握着制作钢笔的技术。奥利莱花重金买通了一家工厂的一位技术骨干,还许诺在新厂里的实际工作均由这位技术骨干主持。这位技术骨干以到瑞典度假为名,召集了一批技术工人,悄悄来到波兰。紧接着,奥利莱又火速赶往卢森堡,先把购买的设备拆散,再安装在其他机器上混出海关,然后陆续运到波兰。当他从欧洲回来时,生产钢笔所需的原材料也运到了生产车间,同时,设在华沙的厂房已经建成,设备也已调试安装,技术人员也已到位,很快工厂就投入了运营。事情如此顺利,连奥利莱本人都不敢相信。早在他办厂之初,波兰专家就预测,他最起码要用11个月的时间来建厂,次年才有可能正式投产,而且年产量最多不会超过100万支。但事实证明,这种预测对于奥利莱而言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他的工厂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而且在投产后的8个月数量就达到了1亿支。创造的利润在当年就达到了100万美元。到1926年,这个工厂生产的钢笔不仅满足了波兰的市场,而且先后出口到英国、中国、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

四、以变应变

在变化的时代,应当紧跟时代节拍,以变应变,寻找出路,不然你会处于被动地位。发挥强项必须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而不应袭陈守旧,这是成大事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

当今社会,各种事物都是飞速发展变化的,因此深处其中的人,也应审时度势,顺势而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己的强项得以发挥。在这里我们以曾国藩为例,虽然他并不处在我们这个时代,但从他的一生“三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适应变化,以变应变的。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灵活应变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因此,虽然他处世中勤于功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恪守仁义的宗旨未改,但在做事为人的“形”上,却是一生三变。正是这“三变”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没有这适时的“三变”,便不会有他的成功和名声。

作为一介儒生,曾国藩的思想之中最本质的部分是儒家思想,但是其中又夹杂了各家的学说。上述各家思想,几乎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表明曾国藩以变应变的能力。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北熊也认为,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描绘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曾国藩善于从诸子百家中汲取养分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容闳说,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无疑,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国藩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他的以变应变,使他能得以发挥自己的强项,造就了他的功业。甚至可以说“以变应变”本身就是曾国藩的强项。

五、坚持自我 独辟蹊径

要使自己的强项得以发挥,就应该坚持自我。坚持自我,就是坚持自己的强项。爱因斯坦提到过他的“孤独的旅客”之说。他说:“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下时,我注意到单调的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的孤独论让我们联想到易卜生的“孤立宣言”。人的历程里既要有与环境相通的开放的一面,又要有作为一个生命结点的封闭的一面。而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在这种自我凝聚的内心活动里发育起来,尤其是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内涵,更需要宁静致远的独特的自我意识。虽然,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了独特的个性倾向。但仍然有不少人做事,只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或一旦有人出“新”,大家马上争相模仿,使每一种“新”在瞬间就变为“潮”,继而沦为“旧”。结果事态的发展,密处极密,疏处极疏,流向也是忽东、忽西,人心惶惶,找不到自己稳定的位置和优势,也更难想到去创造什么了。所以在我们还没被潮流冲昏前,不妨看看有些人是怎样在经济大潮中独辟蹊径,以找到自己的归宿的吧!

美国现代小说家安德森原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但是他一心想当文学家,所以在36岁时下决心卖掉公司,专事创作。上天没有亏待安德森。他创作的《俄亥俄州的温士堡镇》和一些优秀短篇已经成了现代名著,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安德森的回忆录《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如何决定放弃正赚钱的生意而从事心爱的文学的。安德森描述了自己离“海”上“岸”时的心理过程,他的做法让他的朋友们感到惊异,无从理解。人们在问:他疯了吗?一切都好好的,怎么就改变了主意?但正如他的独白:在商潮里,自己在一步步地失去纯洁的自我。他认为这种生存状态虽然很入时,但对他来说,他内心里的那种最深的倾向不在这看上去很不错的企业里,他要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向往。结果,他是遵从着自己的意向,朝着一条少有人迹的路上走去了。最终,他不但得到了应有的社会理解和充分的社会接纳,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真心相许的事业。

安德森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茫茫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有幸运可言,但前提是要敢于尊重,并坚持独特的自我,为此,有时要抛弃世俗的偏见与利益。这让人想起王洛宾的那句歌词“我愿抛弃那财产,跟她去放羊”,而这里的“她”就是人内心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