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作风就是战斗力
1208900000009

第9章 作风之愿景:目标明确,树立企业信念(1)

解放军成长秘诀:为人民打仗

淮海战役中,一批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被送到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团学习改造。当讨论到淮海战役国民党为什么失败时,被俘的第八军军长周开成说是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雪让国军的坦克、飞机、大炮等现代武器的发挥受到了阻碍。第四十四军的军长王泽浚却不这么看,他说道:“我被俘后,从沂水送到益都‘解训团’,一路上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掉了队,这是为什么?因为我被大批的民工、民夫所吸引。他们挑着、推着、扛着、抬着,送粮食、运物资,浩浩荡荡,络绎不绝。他们是一路小跑一路唱,生活条件很苦,情绪却那么高涨。他们为什么干得这么起劲?更使我感到奇怪的是,没有一个解放军看押,民工中有人带了枪,也是自卫武器。再看看我们国军,到哪里老百姓都跑得精光,即使抓到一些民夫,也要派兵看押。抓来的民夫越多,看押的士兵就越多,能打仗的部队也就越少。而解放军则不然,民工民夫越多,粮食、弹药、物资等就越有保障。想来想去,我终于想通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不是天公不作美,而在于失掉了民心。逆民者亡,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

军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打仗,自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反之则只有灭亡。俗话说得好:“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解放军的最终胜利,其实也是民心的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军队也好,政党也罢,乃至其他组织团体,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总是不会长久的。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招待留守兵团学习代表时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于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成为我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随处可见人民群众系着红绸、扭着秧歌慰问子弟兵的动人场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军民团结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规模空前的运动战中,广大人民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以各种方式支援解放军,使之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特别是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数百万民工推着小车、抬着担架,随部队转战南北,奋勇支前,部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直接服务于前线的民工达到940万人,支援大小车辆82万辆、粮食8亿斤。战场军民比例可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的程度。陈毅元帅曾经深有感慨地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中学课本上关于英雄安泰的希腊神话?安泰是大地母亲的儿子,力大无比,无人能敌,甚至天神也惧他三分。为了战胜他,很多人绞尽脑汁,但都不能奏效,直到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才将他打败。原来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大地,一旦离开大地,他就会失去力量。因此,有人趁他熟睡的时候将他举了起来,使他脱离大地,然后将他在空中活活捏死了!任何组织或个人如果脱离了人民,就像安泰脱离了大地,等待他(们)的终将是失败的命运。

那么,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争取民心、扎根于人民的呢?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一篇名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其实也是不断地为人民打仗、为人民服务的过程,由此衍生出来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更是这一过程的伟大思想结晶。

正是有了这么一种思想,我军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吸引无数的平民百姓。据统计,在抗战胜利后,中共控制的解放军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正规军队的总人数则有120余万之多,民兵总数达220万人,遍布全国19个省的各大解放区。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么艰难、分散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解放区“割地称王”。这便是宗旨与精神的力量!

相反,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虽然也听取了白崇禧的建议,在日伪控制区域内搞游击战,但部队从一开始就脱离群众,在艰苦复杂的环境面前束手无策。在日军接二连三的扫荡之下 ,不少部队甚至干脆投降,成为伪军,如第24集团军庞炳勋部、第39集团军孙良诚部、新编第5军孙以工部、鲁苏战区游击纵队李长江部等。这些原本用于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反倒成了日寇的帮凶。可见,是否服务于人民,是否扎根于群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不独军队与战争必须服务于人民,扎根于群众,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

工作或创业之初,人们可能只是想着赚大钱、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扬名立万,过好一点的生活,但这终究不能使个人或公司走向最高的境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提出管理有三个经典命题,即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三项重要而极不相同的任务:一是实现组织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二是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三是处理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其中,第三项尤其重要而难能可贵。没了它,公司很难发展壮大,也难以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

在这方面,日本的松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松下幸之助于1918年开始创业,经过努力,他把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厂慢慢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松下电器公司。随着事业的发展,松下幸之助个人及其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他再也不用为衣食而忧了。可这样一来,他反倒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干吗还要继续努力去经营公司?

直到1932年的某一天,松下幸之助参加了一个宗教活动,深深地被信徒们表现出来的虔诚所感动。他晚上回家后浮想联翩,突然想到公司与宗教的相通之处: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公司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会的神圣事业。企业家应该通过向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方式来服务社会,这才是办公司的意义。

想到这里,松下幸之助豁然开朗,兴奋不已。“我懂得了真正的使命,心情无比激动,这同以前曾有过的无数次创新时所感觉到的喜悦心情一样,是无法形容的。我全身热血沸腾,深深感到工作的崇高和严肃。”第二天上班后,松下幸之助将全体员工召集在一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布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宗旨,强调公司从此有了新的生命,并将那一天即1932年5月5日,定为公司的诞辰。此后,每年的5月5日就成为松下公司正式的创业纪念日。

可以说,松下公司能有今日的成就,与松下幸之助的使命感有着莫大关系。

反观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确有相当一批企业家走出了艰苦创业阶段,手中积攒起巨额财富,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继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几年前,张瑞敏在与记者的一次交谈中,谈到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南方一些企业家,已感觉不到办公司有什么乐趣了。因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秩序越来越规范,经营公司的难度明显加大。而企业家手里的钱已经不少了,完全够花了,再干下去实在没多大意思,还不如随便玩玩,享受人生。因为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而放在账上的只是数字。张瑞敏认为,这可不是好现象。国企的管理者因为钱少不愿意干,民营企业家则因为钱多也不想干了,那中国的经济怎么办?张瑞敏认为,在中国真正成大事的人,要有一种觉悟、一种境界,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为本公司员工甘愿奉献牺牲的精神。“我们在市场竞争中首先战胜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战胜自身的缺点,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否则,最后极可能像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所说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人如其言,张瑞敏所领导的海尔集团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式。

1985年,张瑞敏刚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也就是后来的海尔)的时候,厂里的产品充满缺陷。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却出人意料地说道:“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张瑞敏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挥大锤的企业家”。可就是这么一个“挥大锤的企业家”,却在三年后为厂里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奖牌。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张瑞敏到德国考察,发现外国的超市里竟然没有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巧的是,他还赶上了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陪同的德国人指着腾空而起的焰火告诉他:“这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听到这话后,张瑞敏感到心里在滴血:“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中国人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张瑞敏一次次地这样告诫自己!从此,“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的灵魂支柱,也树立起了中国公司的第一个文化图腾。

1991年,海尔第一次向德国出口冰箱。当时,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不相信中国产品,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不得已,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海尔冰箱获得的“+”号最多,甚至比海尔的“老师”利勃海尔还多几个“+”号。这下,德国人服气了,纷纷订货。不久,海尔又碰上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五个项目一共拿了8个加号,名列第一。

事实表明,一个公司想要求得长足的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一定要根植于国家与民族这块土地当中,否则很容易陷入小富即安的状态,员工们也很容易消极度日,或者逐利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