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沉思录·青少版
1209000000012

第12章 卷五 理性动物的善就在于社会(1)

遵循本性,是境界也是智慧

我按照本性经历所发生的事情,直到我倒下安息,直到我呼出的气息化为我每日吸人的那种元素,直到我倒在这块大地上——我的父亲从它收集种子,我的母亲从它获得血液,我的奶妈从它吸取奶汁,在许多年里我从它得到食物和饮料的供应;当我践踏它,为许多的目的滥用它时,它默默地承受着我。

别人对你做了错事吗?让他去注意它吧。他有他自己的气质,他自己的活动。我现在有普遍的本性要我有的,我做我的本性现在要我做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遵循本性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遵循本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很多时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境界。

从某个角度看,人的烦恼的产生来源其实只有一个,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遵循本性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则反而是意味着一种累。

白石老人有一把飘然若仙的美髯,睡觉时一向是顺其自然的:或安于被内,或露于被外,悉听尊便。但某一天,一个友人突然问他:“将长髯放在哪里睡觉更舒服?”白石老人开始琢磨长髯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一琢磨,竟觉得无论放哪儿都不再舒适。结果,一向睡眠挺好的白石老人,竟被那美髯的位置折腾得彻夜不眠。

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遵循本性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成长故事苑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哲理背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指导原则,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本性,既然要做到顺其自然,就不要重视别人是怎样看你的,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判断每一符合自己本性的言行,不要环顾左右看是否有什么人将注意它,也不要期望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只是满足于只要最小的事情进行得很好,而如果做或说一件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好运气只是好的灵魂、情感及行为的好配置

幸运只意味着一个人给自己分派了一种好的运气:一种好运气就是灵魂、好的情感、好的行为的一种好的配置。

《沉思录》中的沉思

你知道什么是幸运吗?幸运意味着一个人一种好的运气,而这种运气不是别人带来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好的灵魂、好的情感和好的行为的一种合理的配置。

好的灵魂是要相信本性,好的情感是要有一个善心,好的行为是你做出的符合宇宙本性的行为,只要这三者有效结合,那么幸运就会不请自来。

证明这种理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不好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好的行为也自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个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恶果就成熟了,厄运也更容易发生。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不够幸运,而事实上,我们只要顺乎自然本性,做人该做的事情,幸运自然就会来临了。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他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行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行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行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行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我了。”

哲理背囊

做出好的行为,得到幸运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父母欢喜、安慰;第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做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善待身边的人:对待他人要宽容,尽可能让他人感到愉悦。这五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人生。

一个人必须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必须顺乎本性,学会与他人相处、共事,才能平稳地在社会中立足,而一个人若总是做一些违背宇宙本性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有幸运可言。

不要将对他人的恩惠记在账上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不妨问问自己:太阳给了我们那么多那么久的温暖和诗意,它可得到了我们什么回报?大树和小草给我们那么多绿色和芬芳,他们得到了我们怎样的回报?

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马在它奔跑过,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就不再回忆和惦记自己做过什么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太阳的伟大,母亲的崇高,大树小草的无私,正在于他们本来并不求回报。

那为什么我们人类偏偏要记住这些自己曾经给予的恩惠呢?既然我们和所有生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么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知道或者记住,而是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既然我们不应该将对一个人的恩惠记在账上,那么是说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而且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报,是付出之后登临的至高境界.

当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个人由此得益,其实这就已经够了,这已经就是对你付出的最大的回报了。你为什么还要像傻瓜一样寻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声或获得一种回报呢?

给别人恩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得到帮助,摆脱窘境,由帮助别人而得到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愉悦与满足,本身就已经是对自身的回报。

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桥,给了行人方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去听人们的赞叹,去看在桥头立下称颂的碑文.

春天播种,夏天耕耘,收获了秋天的丰硕和冬天的酝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强求农人都像诗人一样在天高云谈下和雪花飞舞中礼赞和放歌。

如若非要把对别人的恩惠记在账上,等着别人的某种回报。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对这种帮助的亵渎。

成长故事苑

1963年,一个小女孩写信给一家报纸的总编:她帮妈妈摘回了一篮子草莓,妈妈只是夸了她一句“好孩子”,却给调皮贪玩的弟弟一个大苹果。她不禁怀疑她和她周围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遗忘了吗?

总编收到小女孩的来信,看了以后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个问题。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婚礼。就在这场婚礼上,总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牧师主持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开始互赠戒指,或许是他们太激动了,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旁边的牧师看见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牧师的话让总编觉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来已经非常完美了,没有必要再用饰物装点右手了。同样,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总编终于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样,上帝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也就是对好孩子的最高奖赏。

总编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当天晚上立即给小女孩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说:“你不要烦恼,不要忧愁,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

哲理背囊

如果你抱着“我帮你一寸,你要还我一尺”的心态,若最后你帮助过的人达不到你的要求,你可能会心理不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要寻求什么名声或者回报,而是应该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

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吹嘘自己的高尚,不企求他人的赞美,只是默默地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进,尽其所能地接着做另一件好事,这样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

帮助他人,首先要充分了解情况

不要不加考虑地被事物的现象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你的能力和是否对他们合适而给所有人以帮助。

《沉思录》中的沉思

人的本性要求人要行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了解客观情况,看看我们的能力是否能给他合适的帮助以及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帮助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