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1209600000010

第10章 工作是砥砺德行的修道坊(1)

德行是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

典籍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经典导读

孔子说:“一匹马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德性,而不在于它的力量。”孔子借对千里马的评价,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对一个人孰优孰劣的评判,不在于他长得怎样,甚至也不单看他是否具有过人的才华,而在于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孔子的心目中,“唯德是举”应成为我们对人才的科学取向。

“唯德是举”比起“唯才是举”来说有很大的好处,尽管德才兼备是每个企业家孜孜以求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毕竟很少。当只能在“德”与“才”之间选择的时候,选择“德”会比选择“才”要稳妥得多。有人会说“唯德是举”容易漏掉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但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若占据公司的重要位置,那么他将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品重于泰山。这是一个不容商议的话题,德行的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是一名人品良好的人才能获得同事的好感,以及上司的赏识。不要指望依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来敷衍工作、糊弄公司,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你追悔莫及。

有一个关于兄弟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伟。他高中毕业后随哥哥到南方打工。

李伟和哥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李伟很能干,做的活儿也精细,就连被人丢弃的线头碎布也会随手拾起来,留作备用。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李伟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手电筒就冲到大雨中。哥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瓜。在露天仓库里,李伟察看了一个又一个货堆,加固被掀起的篷布。这时候老板正好开车过来,这时的李伟已经成了一个水人。当老板看到货物完好无损时,当场表示给李伟加薪。李伟说:“不用了,我只是看看我缝补的篷布结不结实,再说,我就住在仓库旁,顺便看看货物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如此有责任心,就让他到自己的另一个公司当经理。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文化程度高的大学毕业生当业务员。李伟的哥哥跑来,说:“给我弄个好差使干干。”李伟深知哥哥的个性,就说:“你不行。”哥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李伟说:“不行,因为你不会把活当成自己家的事干。”哥哥说他:“真傻,这又不是你自己的公司!”临走时,哥哥说李伟没良心,不料李伟却说:“只有把公司当成是自己开的公司,才能把事情干好,才算有良心。”几年后,李伟成了一家公司的总裁,他哥哥却还在码头上替人缝补篷布。

才能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光有德行也是不行的。如果光有才能而没有好的品德,只会带来更大的恶果。没有好的才能,你也许是一名受人欢迎的好人;不过没有德行,你将被众人所唾弃。德才兼备尽管很难,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是做人的首要原则,只有把“人”字写好了,做到了,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与辉煌。

《论语》中孔子曾多处将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几乎就是完美人格的象征。今天我们生活在距离春秋两千多年的21世纪,虽然沧海都已变桑田,但是不变的是为人的根本——德行。如果你确实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你又具备高尚的品德,那么你的老板一定会慧眼识人,发现你这颗珍珠。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上的船只,你的能力就好比是风帆或马达,而我们的品行则是风向或舵手的方向盘,它决定你能走多远,走到哪里。

我们知道,许多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第一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人的德行。因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而要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却十分困难。 在美国,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例如,微软在雇用员工的时候,列在第一位的考察标准就是职业道德(Professionalism)。与智能水平和经验等因素相比,微软认为职业道德是最为重要的。“只有雇用到值得信任的员工,我们才会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度。”

微软公司前副总裁李开复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这个人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李开复录用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别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李开复就再也不肯录用他。

事后李开复说:“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不会录用他,这种人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雇用这种不讲信用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做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戴尔是一家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人事主管,他在谈到员工录用与晋升方面的尺度时说:“在我们公司,录用一名员工时,很注重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品格。假如一个人在这方面有不良记录,我们公司是不会录用他的。其实,很多公司也是跟我们一样,也很注重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以此作为晋升和任用的标准。假如他在这一方面出现了污点,即使他工作经验丰富,条件优越,大部分公司也不会聘用他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失去了品德的支撑,毁约背信,说明他人格上有缺陷,是一个品质不健全的人,不值得录用。其次,一个人一旦不守诺言,毁约背信,会让公司遭受重大的名誉损失。再次,一个人丧失了品行,就会打乱工作中的秩序,为公司的管理带来隐患。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一旦走向道德的反面,就会在工作岗位上玩忽职守,而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道德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是你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时所表现的职业精神。 世界上很多顶级的CEO都把品德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把职业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把职业操守作为员工对于企业的一种精神理念,用来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员工思索

1 你对于“有才无德”之人和“有德无才”之人怎么看?

2 员工的道德素养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铸就品德是一种立足长远的投资

典籍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经典导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无助的,必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就像有了芳邻一样。”德行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孔子认为,如果你真是一个有德之人的话,真为道德而活的话,就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有很多拥护你的人。

智慧经常自然而然地跟在道德的后面走,你只要做到了以德服人,呈现出来的局面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而且你会比任何一个专门玩弄智谋的人取得的成绩还要大。

马援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久,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时间,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我们必须承认,有德之人在奉行德义之时是出于良心和义务的需要,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修炼到一定境界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工于心计,刻意为之。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若从经济、商业、立足职场的角度来看,讲道德也是一种很有长远眼光的投资,能使你得到更大的回报。如果马援不乐于助人,那么他在历史上也只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而已;如果他不肯仗义疏财另谋大计,那么他也只能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土财主而已。是助人成就了他,是德行成就了他,这是很令人深思的一件事。

南北朝时期,北齐人袁聿修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他当了10年尚书郎,从未接受过别人的馈赠,被人们称为“清郎”。有一年,袁聿修奉命去各地巡视,经过兖州时,他的一位朋友在那里当刺史,硬要送一些白绸子给他留作纪念,袁聿修说啥也不接受。为了说服老朋友,他特地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辞谢信。信中说:“今天我路过这里,非比寻常。这次我是奉命出来巡视民情、考察官吏的,你虽是我的好朋友,但礼物却无论如何不能收。这正像一个人路过瓜田和李树下一样,倘若在瓜田提鞋,在李树下整冠,就有偷瓜摘李的嫌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袁聿修的朋友读了信,深为感动,便不再坚持给他白绸子做纪念品了。

袁聿修的这种举动逐渐传扬开了,朝野为之赞誉,他也深受百姓爱戴,受到朝廷嘉奖。

不得不说,德行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袁聿修不过拒收了一些算不了什么的小礼物,但他却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人心和很好的名声。以拒收的那些小财物作为投资,这做的可是一笔无本生意,而获得的回报却无比巨大。我们不得不说,德者是最大的智者,也是最高明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