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1209600000014

第14章 研习《论语》,达到“共和”之境(1)

和谐是一种通往共赢的境界

典籍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经典导读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礼作为一种广义的交往形式和规范,其原则首先表现为“和”,所谓和,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化解主体间的紧张与冲突;就积极的方面而言,和则指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孔子所崇尚的人生意境是一种和谐的意境,因而也是一种美的意境。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主席给我们开出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人生万象总是在矛盾中谋求调和与融通,而不是对立与分割。有的人满口歌颂自然、人生的美,努力忘记一切缺陷与丑恶;有的人却用显微镜来观察人生的斑点,仿佛世上只有虚伪、残酷、麻木,忘记了鸟歌虫吟。现代职场需要的不是对立,我们更应该扩大自己的胸襟和容人之量,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概括事物,或者只一味地唱高调,歌功颂德;或者一味地唱反调,挖疮疤。应该真正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打量一番,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

在企业的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企业家仿佛管弦乐队的指挥。他把所有演奏者集中在一起,根据他们的专长,发挥各种乐器的特点,指挥他们奏出优美动听、和谐的旋律来,企业的成功需要的是每个员工的通力合作,企业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职工的专长,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有洋溢着活力的、富有韧性和刚性的集体。

日本丰田公司的经营者就十分注重采用各种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提出要“发扬温情友爱精神,形成家庭式的和谐风尚”。丰田公司给年满20岁、购买本公司汽车的职工以八折优惠,实在有困难的,公司提供无息购车专用贷款。丰田公司还为职工提供租费低廉的公司宿舍,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丰田的经营者们还经常参加公司的各项活动,制造一种“劳资和睦”的气氛。这些措施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忠诚心和归属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王先生刚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做业务工作时,专业与工作潜质都很不错的他却要面对一个烦恼的问题:工作繁忙造成自己缺少知心朋友,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会不经意地压抑自己,结果经常发生冷场等尴尬局面,并由此影响到了王先生的自信心,干扰了正常的工作。

部门经理发现这种情况后,为了及时帮助他克服上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帮助措施。最后,王先生消除了内心的焦虑,业务工作步入正轨,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日益融洽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领导者要注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与下属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因为现代企业首先是一个团队,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如果同事相互猜疑,甚至恶言相向、落井下石,那么企业只能面临落败的结局。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不仅是对军事斗争的描述,也是现代组织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一个不团结、内讧的团队,你能指望它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吗?

和谐的最后一个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缩小了来讲也可以说是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事物的和谐。人们需要学习适应环境,而不是幻想改变环境。要知道抱怨环境是没有用的,你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地适应它,然后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只有当你真正融入一个集体,融入你生活的社会,你才能体会到群体的智慧与力量,你才能更好地贡献你的才智,并且分享到团体带给你的财富、荣誉。

应该这样说,和谐的氛围是由这三种和谐所共同营造的,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和谐”。做人要与一切人、物都很“和”,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不同”。简单来说,要做到孔子的“和”就是这三点:首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与我“和”;其次,万事“和为贵”,与人“和”;最后,适应你周围的环境,与物“和”。

员工思索

1 企业应该怎样营造和谐的氛围?

2 员工应该怎样在和谐企业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和而不同”才是君子之和

典籍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经典导读

“和”与“同”是春秋时代常用的两个概念。“和”,和谐,调和,指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共处,但不盲从附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对不合理的事情,就要反对,所以会有不同,故说“和而不同”。“同”,相同,同类,同一。小人尚利,在利益一致时,同流合污,能够“同”;对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他不会干,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则不管是否合于正义他都干,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则不能和谐相处,更不能用道义来调人情世故,故说“同而不和”。

唐朝的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其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因而更加赏识他。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过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有些瞧不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狄仁杰说:“娄师德作为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武则天微笑着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

像娄师德这样的人才算得上真的“和而不同”,这样的人总是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小人不同,小人永远把自己的得失放在首位。

“和”是职场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孔子在这里所主张的君子之“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和谐”的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职场中,人们往往因为“关系”而混淆是非。如朋友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即使这种事关乎道义,很多人也选择“打哈哈”糊弄过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是不会抹开面子去为是非争个脸红脖子粗的,这其实正是一种对人对己都不负责的态度,如果因此导致别人或集体利益受损,则难免有同流合污之嫌。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

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晋,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往往与身为一国之尊的皇上发生争执,虽然他对皇上是尽心竭忠地辅佐,但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与赵匡胤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即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统一了全国大部分领土。

赵普从小就学习官吏办事的方法,但读书不多。做了宰相以后,宋太祖常劝他读书,所以到晚年时他总是手不释卷,常常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从箱子里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处理起政务来,总是果断利落。别人谁也不知他读的是什么书,到他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论语》二十篇,因此,后人传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代做宰相的人,多数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绝不触怒皇帝。赵普却把治理好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分歧时,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