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护照
1209700000019

第19章 终身教育的成功启示(2)

第二,通过数量化的信息反馈学习。微软把产品的质量问题分为四个不同程度的要求:整个产品不能使用;一种特性不能运行,并无替代方案;一个产品不能应用,但是可以替代;表面的、微小的问题。

微软规定要把产品的质量信息公布于众,使公司有关部门的员工从中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客户信息为依据进行学习。这是外部的信息反馈。获取信息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内部获得的信息,二是从外部获得信息,即把客户信息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微软每天获得6 000个客户咨询电话的信息资源。为了鼓励客户提意见和咨询,产品售出90天内,电话费由微软付款。因此,它每天承受的长途电话费相当可观。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要发挥客户信息这个重要的学习资源。

还有最终客户满意度调查。微软每年花50万美元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满意度调查包括三个方面:微软产品的满意度、微软公司的满意度和售后服务的满意度。

微软还开展评选“忠诚客户"活动,条件是:对三个满意度都满意;保证以后都买微软的产品;向别人推荐微软的产品。微软为什么会成功?就是因为它想尽办法获得外部学习资源,这是微软的秘密武器。

第四,促进各产品组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流共享学习成果。微软的重要理念是通过交流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微软公司为了交流共享,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成立共同操作、沟通系统。微软是个庞大的系统,需要高度的沟通。二是开展相互交流活动。三是开展“东走西瞧"活动。要求员工工作时间到各产品开发组多走一走,看一看,起到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作用。

终身学习的典范: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被尊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培根一生勤奋好学,他一向推崇实证,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哲学思想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大家,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不论是他为生计而奔波时,还是从政为民时,始终不辍学习,不辍笔耕,他以自己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成就辉煌的一生。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妮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培根一生的学习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培根从小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超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培根对新事物与新观念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从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他走到那里学到哪里,接触到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回国并进入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的书记。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政治活动上,而在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因政治生涯出现波折,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首先认识到了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的问题。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说"。他认为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象",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象",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象",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象",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象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四假象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向,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培根的这些治学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终身学习同样是具有借鉴作用的。

培根的一生著述颇丰。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奋斗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分。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指出了不能令人满意的知识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十八世纪的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到了重要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远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来发现失传的远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分。《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培根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培根学习与实践的一生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学习理念与方法。

培根认为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潢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做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