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备无患
1210300000002

第2章 有的放矢—准确择业策略(1)

就业,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寒窗苦读十多载,只为一朝入社会”,作为学有所成、临近毕业、即将踏上就业征途的大学毕业生,无不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渴望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然而要就业,进而取得就业的成功,实现大学毕业生美好的梦想,其中关键的一步是谋求到一个称心的职业,寻到一份如意的工作,捧上一只合适的“饭碗”。但在新世纪的中国,以往的“时代骄子”们再也无法尝试“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滋味了,因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统包统分”的机制被打破,双向选择和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等新的就业机制逐渐为社会和广大毕业生所接受,以高等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完善。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当前减员增效的社会大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了新特点,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正确认识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把握市场规律是就业前十分关键的一步。

一 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关专家对2000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做了分析,他们认为,当今大学生就业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有利方面

第一,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事实上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发达国家30%~50%;美国60%;日本、韩国30%;不发达国家8.8%;印度16%)。可见,中国在世界上排在倒数的位置,连北京这样属于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也才刚刚达到总人口的20%,比起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单位都需要大学毕业生去补充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及水平,因此中国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

第二,据预测,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走出“低谷”,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良好态势。根据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指标(GDP)达7.4%,国有亏损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已有明显回升,纺织行业已经从1999年6月开始扭亏,冶金、有色金属、煤炭也在1999年年底实现盈利,石化行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第三,中国加入WTO将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进出口贸易会大量增加,人才的需求形势更会看涨。有关专家已经估计中国入关后至少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入关后一些行业的兴衰,会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如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等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将逐渐走俏,尤其可能会使近年一直不太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与涉外专业有关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急剧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飞速发展,已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京、沪、粤以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开发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非公有制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已超过了国有单位。据统计,1999年参加华南理工大学供需见面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占3/5,参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见面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则占了2/3;1999年到各种无明确上级主管部门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有5000人,广东省高校有1.1万人,今后将会更多。

第五,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因此对与高新技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非常紧俏。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通信工程等专业在需求量排序中名列前茅。另外无线电技术、电气技术、电子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等专业的需求量也很大。各地各行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争相提供优惠条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这种日益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必然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六,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1996年2月28日,中国第一家毕业生人才市场——中国中原毕业生人才市场正式开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式诞生。目前,全国毕业生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并逐渐走向规范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毕业生就业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服务,而且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这样大学生就业便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第七,西部大开发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舞台。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西部的生态重建、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完成。同时,西部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用以吸引有志之士。

2不利方面

第一,由于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例如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按照接收毕业生一人一报批的手续,非公有制单位甚至没有审批进人指标的渠道。

此外,目前这种审批程序和环节过多的人事管理体制还造成就业工作中的关系后门成风,有些单位当年的进人指标连照顾关系都不够用。还有的毕业生先通过后门关系到有进人编制和指标的单位去“假报到”,然后再到自己想去而又没有进人编制指标的单位去“真就业”。甚至还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策交叉矛盾等现象,致使许多就业改革措施难以兑现。

第二,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国有企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减负增效的改革过程中,生产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岗问题仍很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因而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有关方面预测: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约在7%~8%之间,新增就业机会400万~6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2000年新增具劳动年龄的劳动力为1000万人,新增下岗职工500万~600万人,加上1999年接转,劳动力供给(下岗+失业)约1290万,这样就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第四,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接收毕业生较多,反之则较少。从各地反映的需求情况看,区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用人单位要人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其他地区毕业生就业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中西部及东北等省区已连续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第五,社会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响非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医药、土建、机械、自动化、师范等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旺盛,而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体育学、国贸、财经、新闻、管理、职教、中医、动植物、环保、轻工食品、农业推广、农林工程等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相对较少,本科生需求不到50%,专科生需求不到25%。

第六,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第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