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备无患
1210300000005

第5章 有的放矢—准确择业策略(4)

另外,从大学生择业时对大公司、大企业的偏爱趋势上,也可以得出和上述结论相同的特征。许多大学毕业生将大公司、大企业作为首选单位,探其原因,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是占主要地位。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三资企业和公司,一方面能满足大学生创业、冒风险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给就职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大学生对三资企业和大公司的选择有增无减。

然而,大学生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择业的第一要素。但与以往不同,大学生并不把专业对口当成发挥个人才能的关键,相比之下,倒是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的对口问题。

(2)职业选择集中于沿海地区与大中城市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大中城市的选择比例,远远高于对小城镇与农村的选择比例。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对大中城市的迷恋程度仍是有增无减,甚至许多乡村考来的大学生也不愿再回自己的家乡。

这种现象恰恰与我国人才需求不相吻合。从我国情况来看,除部分专业(如计算机、外语、机械、电子等)城市需求量较大以外,许多小城镇和农村对知识人才、对大学生的需求非常迫切。国家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农村的相关政策。然而,收效甚微。这就是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的一种“虚假饱和”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大的企业、机关人满为患,实在无力再接纳新的人员流入;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与基层单位却又因人才的短缺而影响了生产的持续发展。

另外,大学生对经济特区或沿海地区的选择比例也很高。沿海地区对大学生的诱惑力来源于改革开放后其与内地之间逐渐拉开的经济差距,这种地区间的差距促成了人才流动的单向性。内地的许多科技人才逐渐涌向沿海,形成了前一阶段人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当然这种单纯的经济动机绝不是促成大学生热衷于沿海地区的惟一原因。创业的心理、对竞争环境的需求,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从总体状况来看,沿海地区实行的种种优越政策、风险机制以及那里较为富裕的生活环境,都对当今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此外,大学生所处地区不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地区选择也不尽相同。西部、中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选择经济特区与沿海地区的百分数呈递增状态,而在职业选择方面,内地大学生选择科研单位、国有企业、行政机关等“铁饭碗”单位的比例高于沿海大学生,这种就业心态上的差距是与其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分不开的。

(3)不在乎单位所有制形式

现在不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变,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已被大学生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在乎就业单位的所有制形式,甚至并不想非要为自己找一个有干部编制或户口指标的工作单位。他们认为,只要能够通过工作获取到劳动报酬(能养活自己),有没有干部身份或编制并不重要。还有一些外地毕业生为了留在大城市而不惜冒险放弃了户口和档案。

(4)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大学生们的这种择业意识反映在对具体单位的选择上,就是愿意从事科研、专业技术、教师、公务员等工作。据广州中山大学进行的调查,大学生择业的行业分布,想去科研、综合技术服务、文教、传播、金融等脑力劳动部门的人数,共占45.4%;想去国家机关、党政团体工作的人数占20.7%;可见大学生对行业的选择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商务、生产部门和科教、金融等风险小、稳定性高的部门。

2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误区

当大学毕业生们怀着对未来天真的憧憬、浪漫的设计和梦幻的追求而谋职求业时,由于心理价值取向的固有特点和社会环境方面等多种原因,他们感受到了困惑和重压。此时若不能准确把握自我与社会的和谐,极易步入择业的误区。

(1)观念陈旧

首先,有的求职者看不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仍然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思想,不在人才市场上主动出击,而是“稳坐钓鱼台”,等待用人单位的敲门声。这一现象在某些所谓的“热门”专业颇为典型。他们没有意识到你的“戈多”其实就是你自己?!其次,是“非公不去”的陈旧观念影响就业。有些毕业生和家长无视市场经济的现实,仍将就业对象放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单位上,把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作视为给别人打工,不算是正式工作。政府机关、教育部门等岗位固然工作稳定,各种福利、社会保障体制较完善,但也应该分析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工作。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这种陈旧观念不破,便不可能拓宽就业门路。

(2)好高骛远,贪图享受

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往往对毕业生最具诱惑力,但也是最容易导致大学生们择业失败的误区之一。现在许多农村出来的毕业生一味追求大城市,总是想避开故土,远走高飞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只重地点、不顾专业,抱着“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思想向大城市进发。有的外省市来的同学则是想方设法留在京、沪等大城市;有的情愿放弃特长、专业、兴趣,只求找到能解决户口的单位;更有某些个别者,毕业后孤身在都市中飘荡,只求有朝一日能有“合法”身份。在他们看来,只有如此,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虽然户口的概念在逐渐淡化,但大学生中存在的盲目的就业观是十分危险的。另有一些人则过分地追求“经济”。许多非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都将“经济部门”“经商”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目标,他们其实对该行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更谈不上是否有兴趣。他们没有看到,近几年此类部门竞争激烈,成功者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在盲目从众后独尝苦果。更有甚者,一味向钱看,宁可高能低就。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大学生们好高骛远的表现。

(3)迷恋大型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因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资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其实,有些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所以,不管在大企业里,还是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识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4)追求热门职业

行政、人事、财会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非常多,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

(5)躲避艰苦

害怕艰苦,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传染病”,这种思想局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许多毕业生虽然抱着远大的理想,但又缺乏脚踏实地工作的精神。他们宁可在大城市东奔西走寻求落脚点,也不愿到农村,哪怕是在郊县找一份相对合适的工作。现在我国正实施开发中西部战略,毕业生能否到那里去发挥特长、一展身手呢?

(6)自我期望值过高

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就可以出成果。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易自傲,表现为择业中的狂妄自大、不屑一顾。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7)缺乏主见,依赖他人

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而有的毕业生则把寻找接收单位的重任推给家长和学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就业市场上父携女手、母拉子臂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想凭自身的实力去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的关系网上。放弃选择权利或选择意识不强,将是不少大学生走向市场的一个致命伤。

(8)自卑胆怯

有的毕业生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人才市场感到胆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大失所望;有的大学生成绩一般,与高材生比相形见绌,择业时不敢大胆自荐;有的大学生相貌平平,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这种自信心不强、自卑胆怯的择业心态,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的。

(9)恋爱考验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绝的话题。这个一直与人类生死相伴为世人咏唱的精灵,因为沾染上了功利色彩已裂变得面目全非。陶醉在伊甸园的高校学生无法面对一个残酷的考验——毕业分配。尽管海誓山盟,在面对一份诱人的工作考验时,有的毫不留情地背叛了爱情,甚至拿其作交易的筹码。求职时,恋人们将要面对最实际的就是毕业后能否在一起。也许当萌动爱情之时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而面对就业这样严峻的问题又容不得回避,是以事业为重还是以恋情为重,常常是恋爱双方最为苦恼的问题。对在就业中难以照顾恋爱关系这一点,多数毕业生是清楚的。所以事实上很多人也就根本不抱什么希望,这就造成有恋爱关系的毕业生一方面双方在感情上的依恋加强,所谓“朝朝暮暮”都是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又需要面对将来的“牛郎与织女”的现实。这种心理上的急剧冲突造成的两难处境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几个择业误区,这对大学生择业是十分不利的。诚然,具有美好的职业理想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庸庸碌碌,特别是经过了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个个都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岗位上大显身手。但职业理想不过是一种追求与向往,而理想的职业则是个客观存在,具备一定能力与素养的大学生更应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古今中外,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有的人从事的职业虽然平凡,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扬;有的人虽名噪一时,却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则在于一个人有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于一个人有无崇高的职业理想。

3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准确择业

高尔基在谈到理想的作用时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句话对青年大学生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同样适用。崇高的职业理想,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促人奋发向上,激励人们坚强勇敢,去战胜邪恶,去克服困难。事实也证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正确的、牢固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去努力奋斗,去开拓进取。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太明显不过了,造福人类与追求自身完美,是我们择业时应把握的主要原则,应是我们正确的择业观。尽管一切均在改变,但把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个人的潜能发挥结合起来,以事业为重,以建功立业为重应始终是我们的“命运交响曲”。

大学生们在树立了正确高尚的职业理想之后,便可以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了,然而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因为自身和社会的种种因素而有可能不慎步入误区,若深陷其中,势必会对其择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应对症下药,尽快走出误区。

(1)要有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此处的自知之明,是指在求职择业时,能客观地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作实事求是的评价。过高的评价往往会使自己感觉良好、狂妄自大;而过低的评价,往往会缺乏自信、过于自卑。有一年初春,东方航空公司招飞办到某高校,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飞行员。应聘者中确有不少学生条件出众,符合招聘条件。可有一些学生明明知道飞行员条件很苛刻,自己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当主考者通知他们初试被淘汰时,还不死心,一个劲地缠着要复试。事后,主考者感叹道:“这些学生太缺乏自知之明了。”

我们的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我想做什么”,而很少用“我能做什么”的眼光审视自己,因而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误区。毕业生只有正确、客观地了解自己,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在就业中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