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敬业胜于能力
1210500000014

第14章 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4)

最后,她把打印好的分析结果和有关证明资料一并交给了老板。老板起初并没有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读到了安的这份建议。这让老板非常吃惊,这个年轻的秘书,居然有这样缜密的心思,而且她的分析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后来,安的建议中很多条都被采纳了。

老板很欣慰,他觉得有这样的员工是他的骄傲。

当然,安也被老板委以重任。安觉得没必要这样,因为,她觉得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工作而已。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你真的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而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了吗?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了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了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让他还是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回到了办公室里,费尽心思,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问的依然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够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以后在工作中,他便经常叮咛自己:不要分心,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结果,他变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

职场上就是这样,有些员工本来具有出色的能力,却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有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他们也明白自己的情况,为了改变自身的境况,他们全身心地、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结果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也许你是一个不错的员工,雇主会信赖地指派你去办个小差事,你能保证把任务完成吗?是的,也许你可能完成。但如果你前往办事的地方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你会不会忘了尽职尽责呢?或者你谈判的地方是充满了诱惑的娱乐场所,你会不会放松你的责任心呢?

事实上,太多的员工在接到一项任务时,都会有压力和厌烦感,有时候他们不能克制自己,他们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不能把精力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能否努力克制自己是尽职尽责的员工和平庸员工的巨大差别,青年人应该记住:即使天塌下来,也要克制住自己。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只有尽职尽责,才能够尽善尽美。”开始,他有些怀疑,后来,为了验证这一句话,他细细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结果发现自己本来有许多可以与顾客成交的机会都错过了。后来,他分析原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确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在工作之前准备不充足,心不在焉,信心不足。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工作实践当中。

几个月后,他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已经增长了几倍。数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态度就是竞争力

态度是心内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工作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绩,也决定了他能否成功。

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能力的同时,更是在竞争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在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每天看一篇文章,并把读后感写出来。”

学生们都答应了下来,还有的学生笑着说,即使老师不嘱托,他也是这么做的。学生们认为,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这正是许多人的心态。但是,请看看吧,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有些人因为事小而不愿去做,或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但是正是对一些小事情的处理方式,已经昭示了成功的必然。成功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一种自动自发的责任心。小事如此,大事亦然。

态度是我们语言中最重要的词汇,它作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一个人的私生活和职业生活。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中,积极、主动、努力、毅力、乐观、信心、爱心、责任心……这些积极的态度因素占80%左右。无论你选择何种领域的工作,成功的基础都是你的态度,也可以这么说:态度决定结果。

对待工作的态度,反映出一个员工的敬业态度。有些员工总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公司,而自己从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既然对自己没好处,那就随便应付一下完成了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本职工作做不好,就会失去信誉,他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情都没有可信度。如果认真地做好一个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有成就的工作等着他去做,这就是良性发展,也就因而拥有更高的信誉和业绩!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受到老板的器重;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不被人知晓;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是处……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

在企业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工作态度,有的勤勉进取,有的悠闲自在,有的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态度。

鲍勃在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工作了两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待遇不高,但能学到东西,比较锻炼人,薪水也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最近和一些老朋友交流过程中,他发现大家都发展得不错,好像都比自己好,这使得他开始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意了,考虑怎么和老板提加薪或者找准机会跳槽。

终于,他找了一次单独和老板喝茶的机会,开门见山地向老板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老板笑了笑,并没有理会。于是,他对工作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开始敷衍应付起来。一个月后,老板把他的工作移交给其他员工,大概是准备“清理门户”了,他赶紧知趣地递交了辞呈。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招聘单位开出的待遇甚至比原来的还差了。

由于心态的错位与失衡,鲍勃失去了那份还过得去的工作,而且,他的下一份工作还不如以前。

道尼斯的经历则恰恰与鲍勃相反。

道尼斯先生来到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后,晋升速度之快,令周围所有人都惊诧不已。一天,道尼斯先生的一位朋友好奇地向他询问了这个问题。

道尼斯先生听后笑了笑,简短地回答道:

“这个嘛,很简单。当我刚开始去杜兰特先生的公司工作时,我就发现,每天下班后所有人都回家了,可是杜兰特先生依然留在办公室工作,而且一直呆到很晚。另外,我还注意到,这段时间内,杜兰特先生经常寻找一个人帮他把公文包拿给他,或是替他做些重要的事务。于是我下了决心,下班后,我也不回家,呆在办公室内。虽然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来,但我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如果需要,我可以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帮助。就这样,时间久了,杜兰特先生养成了有事叫我的习惯。”

两种不同的心态,两个相反的结果。对于两个人的职业道路,心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赫茨博指出现代人与两位圣经人物的类似性。他说,如果我们认为现代人的工作态度类似亚当,则是一件事;如果我们认为现代人的工作态度类似亚伯拉罕,则又是另一件事。我们现在重温一下这两位圣经人物的个性。

《圣经·创世纪篇》告诉我们说,亚当悠闲地生活在伊甸园中,除知道自己得到舒适的照顾外,什么也不知道。他违反上帝的告诫而偷吃了智慧之果,因此被赶出了乐园,他受到的惩罚之一是,从此必须工作。因此,对亚当来说,工作是他不能不做的事。

相反,亚伯拉罕则是受到挑战而工作,因为他被视为能负责、有能力的人。上帝替他设下了领导角色,因此亚伯拉罕就多年地执行他的职责。他是一位不但因为工作该做就做,而且能看出工作的意义,以及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而有成就的人。

赫茨博认为,在我们当中,有些人是亚当,有些人是亚伯拉罕。但是他强调,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比起只为了执行任务而工作,可以给人更多的满足感。因此他告诉人们:工作是有趣的,它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满足感,我们不应该做一个只为了薪水而工作的人。

麦格雷斯认为,我们应该从两种角度去看员工,并且将之区分为X型人和Y型人。这并非是说人只能属于这两类,而是我们倾向于把人归于这一类或那一类。X型人比较懒惰、对工作没兴趣、需要鞭策、追求保障,并且对冒险没兴趣。Y型人渴望工作、能自动自发、希望有所成就,并且对挑战非常有兴趣。

X型人与亚当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工作是件苦差事;Y型人认同亚伯拉罕的观点,对他们来说工作是一种挑战。问题是:对待工作,你属于哪一种人?

我们应该使自己属于Y型人。即使做一名员工,也要自动自发地做事,不需要管理者过多地发号施令;喜欢工作而且会多做事,不需要管理者多做工作分配和追踪;喜欢接触新工作,或是会采用新方法去做旧的工作,用不着管理者在做变动的时候多费唇舌。这样做不但工作可以变得更有趣,管理工作变得更简单,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深受管理者的喜爱和提拔。

敬业精神的强度取决于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人不论职位高低,没有贵贱之分,敬业精神始终如一,人们对从事社会服务的体力劳动者的工作非常尊重。这种敬业精神随时都可以在机场、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见到。

一项调查显示:学术资格已不是公司招聘首先考虑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新招来的员工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大多数雇主认为,迄今为止,这是公司在雇佣工作人员时最优先考虑的,其次是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职业技能,接着是工作经验。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丽贝特·博伊尔说:“公司聘用人的标准是敬业精神。我认为,工作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有没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则看他能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公司给一个人工作,实际上是给一个人生存的机会,如果能认真地对待这个机会,也才对得起公司给予的待遇。”毫无疑问,工作态度已被视为组织遴选人才时的第一标准。

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却能够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并步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有可能发展成为广受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