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12105500000040

第40章 文化随笔(6)

明朝中卫分巡副使殷仁的《书怀》云黄河东去三十里,春草西连一片云。把酒送君无限意,不堪榆雪落纷纷。”诗人当时别情依依,杯酒寄意,感人心怀。清代安化县令孙良贵《黄河泛舟》云载酒浮浮尽日闲,榜人晚泊就芦湾。秋风古庙青铜峡,夜月慈云牛首山。野店如村都傍水,荒岩立哨亦称关。清时那自逢渔父,便是沧州任往还。”寄情自然,不落俗套。乾隆年间,中卫县知县黄恩锡则常常在政事闲暇之余,对酒当歌,漫写竹枝。

从古代中卫文化旅迹之中,可以看到酒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明清时代,中卫酒已经广泛地融人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见诸县志“风俗卷”记载者如:“婚礼……具酒食,会宾客,会拜亲族于堂”;“丧用佛事动鼓乐……每七日奠,客至则宴,以多为胜”;“届清明则出郊展墓,多具酒肴会亲族”;“午日(端午)插艾,饮雄黄酒”“季秋(九月),酿酒曰重阳酒”“十月朔,则具纸楮剪服,奠酒于户外曰‘送寒衣’”“长至(冬至)祀神、祭祖……具酒以饮”;“岁除具酒肴,长幼以次称寿,曰‘守岁’”;“至清明日,士女杂沓出游”。凡此种种,皆未能离开酒,颇具《诗经·国风》中的意境。

清代,中卫民间已形成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风俗一“乡饮酒礼”。每年岁末,各乡各堡经“民主评议”,推选出一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依年龄和业绩分别尊称为“大宾”“耆宾”“介宾”,由知县和其他政要题词赐匾,然后举行乡饮酒会,予以褒扬,作为人们效法的楷模。清康熙至道光年间,见诸县志的“三宾”达48人。这一以酒养德、以酒至尊的“古代精神文明”活动,在康乾时代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卫酿酒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将中卫酒与宁夏的枸杞、发菜并列为着名特产:“其物产最着者,宁安之枸杞、香山之羊皮,中卫近又以酒称。”据考证,中卫黄河南北当时分布着刘家、郑家、欧家、尽盛魁、赵家、侯家、李家七处字号显赫的酿酒烧坊。“义隆源”系刘家烧坊之字号。清朝同治七年(868年),刘成业之父在中卫县城东关创办了“义隆源”,专事白酒酿造。2008年,在中卫市区相继发现“义隆源”商号、中国第一大烧酒锅、双曲砖拱顶连弧形仓房、酿泉四大酿酒遗迹,分别于2009年、2010年被列入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中卫百年酿酒史再次焕发出夺目光芒。2009年7月,在酿酒遗址建成宁夏酒博物馆,分设宁夏酒史、宁夏历代酒器酒具、中卫酿酒窖藏遗址、馆藏书画精品四个主题陈列馆,并以历史年代为主线,展示了宁夏从石器时代至现代千余件酒器和丰富的酒史资料。

近现代,中卫成为西部地区陆路和水运交通枢纽,中卫酒随南来北往的商旅香飘四海,酿酒业更趋兴旺。酒坊布及城乡,其中以欧家、郑家烧坊最为驰名。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卫酒仍冠于塞上,见誉人口。以宁夏中卫县酒厂诞生为标志,地方酒业遂成为酒文化的一支劲旅,使酒乡的历史得到延续。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创业者几经拼搏,为中卫酿酒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致使中卫酒在宁夏保持了深远的影响。除原有中卫县酒厂独占鳌头外,县啤酒厂、广夏昊都酒业中卫县分公司应运而生,民间黄酒、醪酒、果酒、米酒等饮品重现昔日风采。时至9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卫县啤酒厂、白酒厂相继改制改造并取得成功,色彩纷呈的酒店、酒馆、酒楼、酒吧星罗棋布。尤其是所创建的股份制企业——宁夏香山酒业有限公司,其命名本身就很明智地包涵了当地浓厚的文化韵致和民情风俗。

香山得名缘于当地的人文地理,而当地酿酒业的发展又使得香山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1992年,香山脚下的红泉乡出土了一批宋夏文物,其中有铜制酒壶1把,酒杯2个,不能不说是香山酒文化的又一荣耀。地方文化的发展,对“香山”这一地名与酿酒事业之间的联系起着定位作用,“香山”成为中卫系列白酒的品牌也是必然趋势。香山酒业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办的县国营酒厂——中卫县酒厂。它尽管有过辉煌,但进入90年代中期,却不堪重负,陷入窘境。1996年10月,对原酒厂实行改制,由国营改为民营,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之崛起,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香山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伊始,确立“质量取胜”方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产品发展目标,以立足中卫、渗透宁夏、辐射周边、走向全国为战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争创地方名牌。积极寻求名酒厂家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先后得到五粮液酒厂、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甘肃省轻工研究所等多位专家的帮助指导。硬件上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质量控制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首创了人工老窖,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制开发出具有“五粮液”风格的系列白酒,适应了各方面消费者的需求,1997年10月被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评定为“名牌产品”,1998年被自治人民政府指定为自治区四十大庆宴会用酒,成为宁夏“第一酒”。同年,自治区主席马启智专程来到香山酒业公司。当他得知“人工老窖”这一全区独家新工艺,不仅填补了宁夏的一项空白,还标志着宁夏白酒酿造技术已步人全国前列,并由此结束了宁夏不能生产高档白酒的历史后,他欣慰地指出:“企业都应树立这样的意识,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升级和产品开发,占领市场制高点。”目前,香山酒业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集团公司,属于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重点扶持的优势骨干企业,并于沙坡头设立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在法国开设酒庄,产品在宁夏市场占有巨大份额,辐射到北京、甘肃、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客商也踊跃代理。枸杞果酒“宁夏红”、白酒“塞上江南”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中国出口质量认证,产品出口曰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并得到广泛赞誉。

“宁夏红”枸杞果酒系列产品,利用中国枸杞之乡产新鲜枸杞为原料,采用传统酿造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精心酿制而成。其色泽纯正、酒体澄清、口感醇厚、回味悠长,既保持了枸杞的果香和营养,又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同时,它迎合了现代消费需求,率先提出“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的时尚消费理念,以全新的枸杞消费方式给予消费者充满人性与健康关怀,对传统枸杞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进行革命性引导,使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得到有效开发,造就了一个枸杞消费的新时代。中国果酒泰斗、食品发酵研究院专家郭其昌先生品评评价“宁夏红”的诞生是一项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是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更是中国酒行业发展的重大突破,使中国酒类又添新族。它不但为利用宁夏枸杞这种自然资源开辟了一个新途径,而且由此给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白酒是中卫人民传统的饮品之一。尽管酒的生产始自何代尚无定论,但其历史毕竟源远流长,在当地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酿酒历史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完善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酿酒风格,而这种风格又与民族风俗、礼节习惯相映衬,最终必将积淀成地方酒文化,为美酒之故乡增光添彩。

本籍人士张金山系全国酒业界领军人物,为弘扬本地酒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特作《香山酒业礼赞》铭记:

香岩嵯峨接天际,山岚清淑降应理。

酒承陈酿吐新翠,业蒙吾辈折桂冠。

流津涵润多春梦,芳泽化俗尽可人。

百舸逐浪涤尘埃,世浆横空雄风来。

十六漫话中卫酒令酒联

中卫素享“酒的故乡”美誉,酒文化韵味绵长,积淀中见厚,继承中渐盛,无不体现着清淑之气。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色见誉于人口,公允人于情理。

论及喝酒,中卫人善聚以饮,正是无酒不热闹。每每宾客莅临,少不得设宴摆酒;朋友聚首,难免不小酌一番;家人团圆,更是离不开畅饮。然而,无论哪种情况,总是尊卑有致,亲疏有度,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儒雅之风有加,恰到好处。只是猜拳行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由此便能收到“酒令传美意,杯酒暖心窝”之效果。

天下人喝酒,多半离不开以“令”而行,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寓意相异,的确是五花八门,色彩纷呈。关于中卫人行酒令划拳的套路,撇开先人不提,所谓大拳,目前广为流传者至少不下四种(套),即清字令、叠字令、花字令、带字令等。尤其是行令者用地道的中卫方言予以表唱,则风韵格外清新,氛围异常活跃,不喝不由人。

行令喝酒之中使用哪套拳路,则依据特定场合由猜拳者双方协定。一般有长辈、师长、政要、妇女等在场,多行“清字令”“叠字令”,或两令混用。

清字令

一心敬二相好三星照六连升七老巧八匹马叠字令

点点子圆俩俩的好三个星星路路大顺巧巧地端八个坛坛

四季财五魁首九长寿十满堂

四喜登登魁五首首快快倒酒满个堂堂

平辈、至交、故旧、知己相会,最为潇洒,把盏骋怀,不落俗套,多行“花字令”“带子令”,或两字混用。

花字令

一心敬你哥俩不错三星高照连高升巧七妹请叭地一响带子令

四喜红灯酒把你等

五进魁首满堂大吉

一心子敬俺俩子好三星子照四喜子东五魁子首六连子升七巧子端八抬子官九花子莲十全子美

至于所谓小拳套路,虽说不很普通,但昔每有之,大体也可归纳为至少四种(套),BP“手指大压小”“杠子打老虎”“砂锅舀水”“数数排点”等。旧时,中卫酒馆、酒肆都有酒联,诸如: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隔壁千家醉开坛百里香

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

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换歪之乎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十七文化精品顶目创意

《苦啊,中卫人》电视纪录片主要参考资料:范学灵发表的随笔《中卫精神及其实践意义》,冯玉森编着出版的《香山风雨》,《中卫日报》2008年11月至12月《弘扬三苦精神践行五个干事》系列评论文章。

本片旨在凝练展示中卫人民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激情干事创业的良好风貌。

地级中卫市建制以来,在中共中卫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卫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形成了开放包容、顽强拼搏、务实苦干的精神风貌,激情创业,热情干事,各项事业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强度推进,经过五年来的艰苦奋斗,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就,得到了上级党政组织充分肯定和全市人民一致赞誉。诚然,这正是“三苦”精神的张力所在,它凝聚了全市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豪迈情怀,增强了各级党政组织造福一方百姓的工作活力,塑造了广大干部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200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中央代表团二分团来卫慰问时,给予了充分肯定:“过去的50年,特别是中卫成立地级市的这几年,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特色鲜明,成绩显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让我们感到很喜悦,也很振奋,更深受鼓舞。”

中卫市成立伊始,时任中卫党工委书记的刘云立下铮铮誓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中卫建设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生态旅游城市。刘云书记时时告诫干部,要“以民为本,刻苦干事;求真务实,扎实干事;善于学习,创新干事;同舟共济,团结干事;清正廉洁,干净干事”。从此,中卫回汉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亮点频出。

亮点之一,拔穷根的砸砂瓜产业。砸砂瓜从建市之初不足10万亩到100万亩,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更实现了质的提升。踏雪压砂,抗旱保苗,修路建池,全国销瓜,亲历亲为的背后,是以“三苦”为核心的中卫精神的迅速升华。对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陈建国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能在短时期内带领干部群众将惠泽百姓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体现了很强的执政能力。”

亮点之二,沙坡头机场工程。原本列在国家“十二五”计划中,原本计划2010年前建成,原本只是一种战略想法……很多的“原本”在跨越式发展的实践面前都成了过去,而呈现给公众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奇迹。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沙坡头机场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等工作就顺利获批,创造了西北民航立项审批最快的纪录;不到300天的时间,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和通航任务,再次创造了西北民航建设史上最快的纪录。这就是对“三苦”精神的生动诠释。对此,市长徐力群形象地比喻:“沙坡头机场的建设是在用最快的速度泡茶喝。”

亮点之三,美利工业区建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昔日的戈壁滩变为今天的金银滩。依靠科学管理,吸纳社会投资几个亿,工业区近期效果是将有250亿元的投资项目全部达产达标,等于再造了目前的4个中卫市的工业总产值。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陈建国看后感慨地说:“美利工业区建得好,符合科学发展观,只要有水有地,不愁企业不。”

亮点之四,市政基础设施。建成了环城东路、环城西路跨包兰铁路立交桥,创全区同类工程建设速度之最;建设了近300公里公路,为前三年总和;启动政府偿贷基金,巧妙化解了当前建设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在西部乃至全国率先给农村住宅和设施蔬菜大棚办理有关权证,化解农村融资难题;建成了香山公园、腾格里湖、黄河湿地公园……

如今,敢想大事、敢干大事已成为中卫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而以“三苦”为特质的中卫精神,将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吸收着科学发展观的新鲜血液,成为中卫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拔穷根工程》电视纪录片主要参考资料:张永生撰写的报告文学《感动地带》,段鹏举等合着出版的《百年梦寻》等。

新成立的中卫市,拥有1.7万平方公里土地,山区面积达93%,而且都处于干旱带上。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求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建市之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以川济山”战略要求,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大任务。面对现实,市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将一种干旱山区群众为了生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传统农耕方式一压砂瓜,提升为一项特色支柱产业,并得以迅速发展,为山区农民群众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实践证明,压砂瓜不仅是“石头经济”“有机环保经济”,同时也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