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在变通
1212000000012

第12章 思路决定出路,变通突破困境(2)

有人说: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条路走不顺畅,可以硬着头皮走下去,也可以放弃原路,另辟蹊径。换一种思维,换一个想法,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步入新境,也能使人从“山穷水尽”中看到“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

阅读思考题:

1在你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障碍,你是硬着头皮继续前进还是放弃原路,另辟蹊径?

2谈谈你对“坚持就是胜利”与“换个地方打井”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将难题进行分解

许多困难乍一看遥不可及,但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就将大大提升我们攻克难关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难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进行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到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由此可见,“分”是一种大的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高效解决。

1968年春,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人们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也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1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了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5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妻,捐出第一笔1 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本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和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 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 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许多困难乍一看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攻克难关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阅读思考题:

1以你平时的工作习惯,当遇到一个较大的困难时,你能否想到将其分解为小困难各个突破的方法?

2试试用“将难题分解”的方法解决你手头的某个问题,事后总结一下与过去的解决模式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收获?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

“NO”这个词代表着“不”,但也代表着失败、拖延。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词颠倒过来,“NO”便成了“ON”,也就有了“前进”的意思。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NO”的标签。然而,善于变通的人要向这一思维挑战,要改变工作的“不可能”。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拓展自己的创造力。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到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问PMA成功之道训练班上的学员:“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显得很困惑,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过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出来反驳:“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吗?你知道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样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社会秩序将会被破坏。”

“某人生来就是坏坯子。”

“如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如何着手。”

大家有点勉强地把它当成试验,沉静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可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不久,这群在10分钟以前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讨论。

“要清除贫穷,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于低收入阶层。”

“要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借手术方法来治疗某些罪犯。”

总共提出了18种构想。

这个实验的重点是: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解决做得到的各种方法。

现在提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奔驰轿车的豪华与舒适和克莱斯勒的强大。然而,李·艾科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却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科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0亿美元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发展新型轿车。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击起了轩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原则的。

面对企业界、美国政府、国会和舆论界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科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 097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仅10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遭到非议,道理何在?

对政府,艾科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强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0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个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0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科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是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接着,艾科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就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自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艾科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不合作态度也销声匿迹;舆论界也开始转变态度,从反对变为了同情,进而声援支持克莱斯勒公司申请政府担保。艾科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0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款新型轿车。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挡路石。

阅读思考题:

1你的工作中是否出现过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2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

别让心智老去,变通突破困境

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珍惜失败的经验,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寻找新的方法,反败为胜;后者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坠入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每天闷闷不乐、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