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盖茨说,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最大的秘诀就在于我善于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赚钱。
富人思路比较灵活,能够根据自己面对的情况,灵活地选择对策,不失时机地赚钱。因此他们总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赚钱。财富的获取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在富人看来,世间万事万物,只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其间便蕴含着无尽的商机,只看你是否用心去发现。
自然资源中有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只要善加利用,很快便会走上致富路。比如在广东粤北山区,有一个名叫梁兰的农民,眼光独到,依靠竹子发了大财。这便是竹子之乡广宁县的传奇故事。
广东省广宁县是全省闻名的竹子之乡。这里的竹子繁多,随处可见,而且材质优良。尽管这里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但人们却守着资源过穷日子,不知道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当地农民把竹子砍掉晒干,充当柴火烧掉,真是可惜。一些精明一点的人,便加工竹编,但由于技艺欠精,产品粗糙,获利甚微。再加上销路不畅,日子并不好过。
当农民对竹子一筹莫展的时候,古水镇的农民梁兰,决计从大自然中创造财富,闯出一条发财致富路来。
经过多次努力,梁兰认识了在三水市河口开办竹器加工厂的袁老板。几经交涉,袁老板同意收购古水镇的一批厘竹。当时,按照袁老板的出价,每批厘竹可以净赚100元。那时,100元对山区贫困的农民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
自此,古水镇的农民们有了一条财路,可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生财了。一批又一批的厘竹,源源不断地沿着绥江,流向三水、四会、郁南等县的竹木加工厂。
但这只是出卖原材料的简单做法,出路相当有限,而且终有一日会砍光伐尽的,况且又受制于人,得看别人脸色行事。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那么,该怎么办呢?
粱兰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同广宁县外贸公司联系,专门提供沙白厘竹出口业务。经过几次磋商之后,外贸公司应承了。
供出口的沙白厘竹要求相当高,如去污、沙白、搭晒、校直、切锯等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而且需要精细包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梁兰认准了这条路,便与乡政府联系,对农民兄弟们进行培训、传经,一个多月后,样品终于制作成功,达到了出口技术要求。从此,古水镇的沙白厘竹远销国外,收入也比直接贩卖厘竹给各地加工厂高多了。
除了自然资源,你是否发现从政治中也可以赚钱呢?对于政治,很多穷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绝大多数穷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难以扭转的习惯心理:我经我的商,你从你的政,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有一个姓范的普通温州商人,在参观天安门城楼时,突发灵感:要在此地开设“马列书店”,专卖伟人著作。书店开张后,火暴不已。
穷人常常苦叹发财无方,致富无门。在看了这些人的事例后,是否会有所感触呢?其实穷人只要用心去观察,处处都暗藏商机。
反转二八法则,应用长尾智慧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他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中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
在调查取样中,他不仅发现大部分的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还发现两件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关系。
但帕累托真正感兴趣的是另一发现,那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他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见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他国家,他都发现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通过研究,帕雷托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如果20%的人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因此,二八法则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20。
二八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关系。二八法则提供给这种不平衡现象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即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原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在经商的过程中,只要找出最重要的20%,专注于能带来最大成功的关键少数,你就能获取耀人的财富,至于那处于尾部的80%,都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实体经济年代,二八法则是商域的一条重要法则,它揭示了财富背后的玄机,凡是认真对待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得到有用的认识,有时甚至因此改变命运,擅长用二八法则思考的人往往更容易致富,于是二八法则自然而然成为众多渴望富有的穷人的圣经和宝典。搞定20%的高端人群就能够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毕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贵用他们的创富传奇向人们展示了反转二八法则,利用被人们抛弃的长尾,反而可以在网络上扫荡一切财富。于是,经济领域兴起了一个新的名词——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的出现,无疑是对二八法则的挑战。当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10月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tail)”,分析网络世界的这种商业现象的时候,很多穷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带给了穷人观察新商业形态的新思维。
Google是一个最典型的“长尾”公司,其成长历程就是把广告商和出版商的“长尾”商业化的过程。
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和个人,此前他们从未打过广告,或从没大规模地打过广告。他们小得让广告商不屑一顾,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可以打广告。但Google的AdSense把广告这一门槛降下来了:广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价廉的,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对成千上万的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来说,在自己的站点放上广告已成举手之劳。
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来自这些小网站而不是搜索结果中放置的广告。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代表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广告市场。这条长尾能有多长,恐怕谁也无法预知。
Google的市值已达到800亿美元,超过时代华纳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媒体公司。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这就是长尾的魅力。
穷人要想跟上网络经济的步伐,就必须更新二八法则的经验思维模式。当然,这里说的是更新,而不是彻底摒弃。因为长尾理论的出现虽然是对二八法则的一种挑战,但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长尾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经济。长尾理论的经典案例,无论是Google还是亚马逊(亚马逊是美国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其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边际成本递减。比如,虽然3G网络的建设固定投入巨大,但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成本,并不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并且可以平摊原有投资成本,用户越多,相对成本越低。
但与网络产品相对应的实体经济则做不到,例如:沃尔玛必须将同一CD卖到10万张才能平摊管理费用获取利润,具有这样销量的CD连1%都不到。那么想购买韦恩喷泉乐队(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专辑或其他非主流音乐的6万多消费者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去别的地方买、或放弃寻找,抹平个性,只消费和大众一模一样的东西。
交易成本和维持成本的降低使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而这条长长的尾巴是可以有效开发的;这些不那么热销的东西积少成多,会产生非常高的价值,也会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交易的费用不断降低,使“做买卖”的门槛不断降低,于是,供给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你只要稍微花点时间,任何个性化的需求都可能找到供给。这让“长长的尾巴”有更多存在的价值。长尾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做小生意,也意味着能使小生意得以聚集的市场是桩大生意。
穷人若要进军互联网,利用长尾智慧,便能做到无物不赚,无时不赚。
告别薄利多销,实行厚利适销
“薄利多销”是很多穷人的经商法则,但是聪明的富人却相反,他们的口号是“厚利也能赚钱”,结果他们比穷人赚取了更多的财富。
在富人看来,压低价格,说明你对自己的商品没有信心。“绝不要廉价出售我们的商品”是富人的信条。
为什么当穷人表示“要把降价进行到底”的时候,富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富人认为,同行之间开展薄利战争,总是把自己的价格定的比别的同行低一些,这样大家互相压低价格,那么商品的利润在哪里呢?薄利虽然是多销了一些,但是市场的容量就是那么大,大量廉价商品进入市场,结果市场也饱和了,无法容纳更多的商品,那以后生产出来的商品怎么办呢?而且凭着微薄的利润,厂商怎么能够维持长久的经营呢?薄利竞争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倒闭,大家都没钱可赚。
穷人的这种薄利多销策略,在富人看来是下等的。薄利的效果就是卖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是一件商品的利润,这样不是事倍功半吗?上策是经营出售一件商品,应得一件商品的利润,这样可以节省出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以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昔日一味强调价格低廉不过是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在当今的消费水平下,如果还一味地低价,你的商品就是“地摊”货,难上档次,与名品、精品无缘,大家对你的商品的印象已经定型,以后再想改变就是极为困难的了。富人对该赚的钱赚得理直气壮。
因此,富人坚决不做薄利多销的买卖,他们做的是厚利适销的生意。
在富人的公司里,老板经常递给自己的员工厚厚一摞资料,对他说:“请用我们的资料去说服消费者吧,我们的商品是最好的,你一定会成功的。”假如你看看他们资料下方的价格,你会大吃一惊:“这么贵,谁买?”但是,这些富人老板会很有信心地对你说出很多道理,说高价销售是何等的正确,并且举出无数的例子让你相信。
其实,富人的这种厚利适销策略是有其优势的,值得所有穷人学习。
这种“厚利适销”营销策略,是以有钱人作为着眼点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等消费品,一掷千金,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相反,如果商品定价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俗语说“价贱无好货”,这句话给富有者的印象是最深的。聪明的商人们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开展厚利策略经营,即使经营非珠宝、非钻石首饰商品,也是以高价厚利策略营销。如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梅西百货公司,它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但它的生意仍比别人要好。其中不免包含了上述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