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1213000000052

第52章 李硕勋—被抬上刑场的坚强战士

【英雄档案】

李硕勋(1903~1931),原名开灼,字叔薰,又名李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籍贯:四川高县。

英雄历程: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

1926年,任北伐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先后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军委书记、江苏省军委书记等;

1931年,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1931年7月7日,在海南被捕;

1931年9月16日,在海口市被处死。

【英雄荣誉】

朱德题跋 “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少年老成,重组铁军

1921年,李硕勋同阳翰笙等共同创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国内团组织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组织学生运动时与大家一样血气方刚,却表现得成熟老练。他发动请愿时曾规定“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也不打人”,允许同学们砸官衙的家具和士绅的轿子,却不许打人。这样,既能使反动当权者知道厉害,又避免在社会上造成消极影响。

李硕勋一直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被党组织派到部队中后,不久便成为老练的指挥员。南昌起义时, 24岁的李硕勋便担任了第二十五师的党代表。部队冒着酷暑南征时,他同士兵们一样行军,还跑前跑后进行宣传教育,经常鼓动指挥部队冲锋,激励士气。

北伐战争后,叶挺独立团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荣膺“铁军”美誉,而部队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全团伤亡严重。进入武昌城后,叶挺独立团急需补充大批新兵,团长叶挺、参谋长周士第通过武昌党组织与李硕勋取得联系,请求协助发动当地青年参加北伐军。当时,不少青年受“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对当兵打仗存有一些恐惧心理,征兵工作一时很难开展。

李硕勋充分发挥自身学生运动领袖和善于用真理说服群众的特殊优势,带领青年团干部深入当地广大青年中,通过引人入胜的宣传鼓动和扎实有效的组织发动,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革命军队与军阀部队的不同,动员年轻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带头入伍。

在李硕勋的努力下,叶挺独立团在很短时间内就齐装满员,在后来的几次战役战斗中连战皆捷。武昌征兵得以补充大批新生力量,无疑是“铁军”重振雄风的有力组织保证。

被抬刑场,浩气长存

指挥“铁军”部队的战斗经历赋予了李硕勋为党挑起在更大范围领导武装斗争重任的才能。1931年夏,党中央决定派李硕勋前往红七军任政委,途经香港时,因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被捕,中央又留他在省委任军委书记。

当时,粤省内以琼崖苏区为最大,李硕勋决定前往策划发展游击战。由于粤系军阀在当地疯狂捕杀革命者,李硕勋又不会那里的方言,而且上岛后人地生疏没有社会关系掩护,有的同志提醒此行很危险。他却置生死于度外,按计划从香港起程。

李硕勋在海口下船后,按秘密联络地址住进中民旅社准备接头,随即被捕。在狱中,李硕勋以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坚贞品格和不屈意志,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刑拷打。他知道敌人手辣心狠,为了不连累家乡亲人,改名李世勋,改籍贯为四川宜宾,并做了牺牲准备。

李硕勋自知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在狱中写信给妻子说:“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9月16日,由于李硕勋的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敌人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英雄无悔】

李硕勋提出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不打人”的原则,有效地避免了革命人士在社会上造成的消极影响,由此足以看出他做事的冷静、爱思考。我们常说“要学会带着脑袋做事”,其实说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古训中就有“三思而后行”的说法。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在做决策时学会思考,才不会盲目,这样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