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籍贯:湖北黄冈。
英雄历程: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1919年,参加学生运动,曾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
1925年5月,历任国立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长等;
1925年7月4日,发表《七子之歌》;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被害。
【英雄荣誉】
被郭沫若称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深得学生喜爱的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因文字功底深厚,他入校不久就担任了《清华周刊》编辑和《清华学报》的学生报编辑。在清华期间,闻一多开始发表各种诗文。
1922年,闻一多进入美国留学,先学美术,后改修文学。回国后,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鞭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倍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迁,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学。他从唐诗上溯至汉魏六朝诗,再由《楚辞》、《诗经》、《庄子》而《周易》、古代神话和史前文学,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工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
当时,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闻一多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作家汪曾祺曾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闻一多的课程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格魅力,疾恶如仇,诗人和斗士的双重身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学子。
他是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从抗日战争一开始,闻一多便留须以明志,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绝不剃去。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常常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戴眼镜,穿蓝布大褂,留长长胡须的先生,而在各种演讲会上,闻一多精彩的演说总能给他带来无数拥趸。
在西南联合大学南迁之行中,闻一多看到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闻一多参加了“西南文化研究会”,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纪念抗战七周年的晚会上,闻一多大声疾呼:“国家糟到这步田地,我们再不出来说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管,还有谁管?”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抨击黑暗,呼唤民主。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死难烈士出殡时,他走在队伍最前面,在烈士墓前,他带领大家发誓:我们一定要为死者复仇,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还的。
1946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被暗杀,特务们也不断对闻一多进行威胁、恐吓。但他仍然无所畏惧地四处奔走,为民主、为正义大声疾呼,并在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英雄无悔】
闻一多是一个正气长存的民主斗士,他如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中国青年在失望中抓住自我。他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坚定地指引着革命队伍前进的方向,浩气长存永不倒。他用自己的鲜血滞钝了敌人残酷的钢刀,他在烈火中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