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1213000000093

第93章 彭雪枫—文武兼备的将军

【英雄档案】

彭雪枫(1907~1944),原名修道,中国共产党将领。

籍贯:河南镇平人。

英雄历程: 1922年,入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学校;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大学政委;

1934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

1938年,先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1939年,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书记;

1940年夏,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

1944年9月11日,在战斗中饮弹而亡。

【英雄荣誉】

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被誉为中央红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一边打仗一边办报的将军

彭雪枫出生在人杰地灵的中原,年少时曾辗转于北京、天津求学,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但因无力缴纳学费未能入学,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一名博学多识将领。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原大地,新四军游击支队奉命向豫皖苏边敌后挺进。这时,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决定创办一份报纸与部队一同出征。他在进行筹备工作时对工作人员说:“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把《拂晓报》办下去,精神食粮比吃饭重要。”

当时办报之难,是今人无法想象的。买不起调油墨的煤油,就用棉籽油代替。油墨用完了,便用锅灰调棉子油印报。找不到合适的纸张,就印在当地的土产麻纸上。印完后,油渍斑斑,字迹模糊不清,可当指战员们看到自己的报纸时,还是兴奋不已。就这样,作为支队的机关报《拂晓报》终于诞生了。

彭雪枫一直把《拂晓报》当作一支战斗队来使用。为了办好这份报纸,他一直呕心沥血,辛勤培育。他常给报社传达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同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版面安排,乃至标点、装饰。

彭雪枫对《拂晓报》的要求之严如他治军一样,发现缺点与错误就立即纠正。每期报纸出版后,他都认真地通读一遍,把写得好的或有错误的稿件用红笔画出来,就连标点也不放过。一次,有编辑在报道一位战士的牺牲时使用了“惨不忍睹”一词,他就在报上写了条眉批:“这个班长诚然在战斗中牺牲了,但不能形容成惨不忍睹。”

有时候前线打了胜仗,为了让尽快编印出捷报让鼓舞士气,字体有些潦草。彭雪枫看到后说:“捷报要快,但更写得清晰,让人看得明白。潦草是对牺牲的战士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此,他还拟定了一个《宣传规约》,其中就有不写草字,不写怪字,不写错字。

无役不从 死如霜叶之壮烈

彭雪枫原名修道,为了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不怕风霜雪雨的坚韧品格,他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名雪枫。他智勇双全、年轻有为屡建奇功。他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从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麾下的新四军第四师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为解救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中原人民,8月,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之命,率四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丰夸大镇誓师出征。

在誓师大会上,彭雪枫作了感人心魄的动员讲话。他说:“3年前,我们忍痛撤出了豫皖苏路西根据地。从撤出路西那天起,我们就发誓一定要把它收回。现在三年时间到了。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彭雪枫率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肖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亲率3个团攻打八里庄。就在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在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英雄无悔】

彭雪枫严格办报,谨慎打仗都体现出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谨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局限于道德层次上的人格和诚信,同时也是规范自身行为,坚持严格律己的基本要求。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拥有严谨的态度,抓住细节,能够成就一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