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这一年,孩子肯定要遭受一些质疑、打击、否定,甚至是轻视,这些情绪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孩子接下来的复习心态,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在质疑中、否定中努力前进,把轻视变成动力,有永不服输、百折不挠的信心与坚韧,做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高三,言拼不言苦
在高考结束后,许多同学不是扔草稿纸就是撕书、烧书,可见高三在他们的记忆里并不美好。
而高考考出历史最佳考试成绩的晓宇,考入一所省属的“211”院校,这也是我们预先选定的几所目标学校之一。可以说,晓宇终于得偿所愿。而无论是在高考结束后,还是拿到了目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都表现得非常平静淡然,她甚至感觉自己有点儿舍不得高三那种状态,放松后反而不太适应。
有同学笑晓宇“装”,但我知道晓宇绝对不是装,无论是她的不舍也好,不适应也好,都是因为我从来不说高三“苦”,而是强调高三的“拼”。我曾经看过一部关于高三生活的纪录片,里面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班主任,但我并不认同他在孩子们刚进入高三时打的“预防针”:反复强调高三“苦”“非常苦”,需要“拿出半条命来”。我知道老师是想让学生们有心理准备,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老师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这些“预防针”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起不到警示孩子的作用,还会让孩子对未来的高三与高考充满畏惧,甚至让孩子们在内心开始诅咒这“该死的高三”。
晓宇上高三前,我就告诉大姑,对晓宇不要强调高三该如何“吃苦”,而是要鼓励她努力拼搏,用自己的能力与实力证明自己。
我在与晓宇交流时,我说:“高三了,我们要好好地拼一拼了,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拼,是一种主动的、进取的心态,而每一次解决问题、战胜自我都是一种胜利,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而苦,是一种被动的自我感觉。我认为,真正为了目标努力拼搏的人,往往是感觉不到苦的,至少在当时,他们不会觉得自己过得苦。
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她刚上高三的儿子找到我,让我给找不到状态的孩子“加加压”。她孩子的情况我知道,就是学习不太主动,比如,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比从前晚睡,而她儿子一到晚上10点一定睡觉。其实,这个孩子领悟力好,高一、高二的基础也不错,但这种温水状态让他的名次一直在往后滑。
我问了孩子几个问题,涉及学习方法和志向,孩子的回答也算正常,我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在我们交流时,这位妈妈不时地插嘴:“高三是一定要吃苦的,你看你,你一点吃苦的样子都没有”“你这样不能吃苦,是要被同学们甩到后面的”……她的话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孩子的问题可能就在于妈妈过于强调高三的“苦”,让孩子产生了畏惧与倦怠心理。
在晓宇刚进入高三的一个周末,在她的要求下,我们一起去爬山。山非常高,而且路很难走,从山下往上看,许多人打了退堂鼓。我问晓宇:“怎么样?咱们拼一拼?”晓宇说:“好,就拼一拼。”一路上,我们聊着天,听着音乐,然后不停地设置需要超越的小目标:前面的小树、再前面的溪流……当我们爬上山顶,迎着风,尽情欣赏大山之巅美妙的自然风光时,我对晓宇说:“你看,只要敢想敢拼,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总会攀登到山顶。如果过多地估计困难,被困难吓倒,估计我们也上不来。所以,‘爱拼才会赢’是真理。”晓宇笑而不答,但从她了然的表情里,我知道她猜出了我想说的话。
“拼一拼”后来就成了晓宇激励自己的口头禅:英语美文总记不住,她挥挥拳头:“拼了!”遇到数学难题,她也说:“拼了!”当复习得太疲惫时,到卫生间洗一个冷水脸,对着镜子说:“拼了!”在书桌的玻璃下面也压着一个大大的“拼”字。这就是晓宇的“强心针”。
所以我认为,家长在鼓励孩子时,不妨放下“苦”,而真正把高考当成对孩子青春的一种检验、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级阶梯。困难往往孕育机会,战胜困难,我们才能获得机会,战胜高考,我们就能拿到进入高校深造的“入场券”。高三,家长言“拼”不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