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2181700000002

第2章 上古史(1)

世界上古史是阐述人类如何进入文明社会以及人类早期文明孤立、分散发展的历史。一般而言就是指人类古典文明的历史: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关于人类的出现,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传统解释。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所接受的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中国古有女娲造人之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之论。自19世纪后期以后,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人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不过在此之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直立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古人类学上称为智人,生活在25万年前开始的时期。人种问题由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约10000年前,人种的分布即已十分明确。高加索种人即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逐渐进入中亚、伊朗和印度;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非洲的其他地区还分布着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蒙古种人分布在东亚和美洲地区。最初各人种的分布较为均衡,但随着进化的差异,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走向衰落……血缘家庭阶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已经做好了跨入文明门槛的准备。历史是时间发展的结果,任何地区性的拼凑都算不上是世界历史,我们将会按照时间的发展进行历史的梳理。

我们从何处而来?

人类的起源和祖先一直困扰着现代的我们,根据进化论和现代人的努力,终于发现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祖先,我们称它们为原上猿。

传统上,不同的文明对于人类祖先的说法各不相同。犹太教与基督教文明所接受的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自19世纪后期以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而不是由神创造的。在人类形成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被后人称为原上猿的古猿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这是已知最早的古猿化石,它被认为是人类已知最早的祖先。

原上猿是早期古猿之一。它是1908年R·马克格拉夫在埃及法雍发现的。它是一件右下颌骨化石,带犬齿、2枚前臼齿及3枚臼齿,存在于早渐新世时代。1910年施洛塞尔将它命名为原上猿海克尔种。之后,人们又于肯尼亚及欧洲等地发现了这类化石。现共分3个种,很多学者认为将原上猿归入上猿科更合理,因为原上猿的齿系特化较少。

原上猿的齿式为2·1·2·3;门齿垂直着生;上第一前臼齿缺乏猿类的扇形;上第一与上第二前臼齿大小相等,臼齿与晚期猿类相似;齿冠较低;下臼齿是5个低的齿尖等。此外,它又有原始狭鼻猴的性状,形体小如家猫;面颊长而低,与脑量比显得很大;有的种还有尾巴等。

以往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长臂猿的祖先,而目前把它看做是处于接近猴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的位置,也即是我们人类和猴类共同的祖先。

在哪个时代我们被称作“人”?

古人类出现的时间,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虽然这一结论目前有些争论,但至少也在400万年左右是毫无疑问的。一般来说,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即真正的人——直立人的出现。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在非洲、亚洲、欧洲等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古人类使用过的工具的遗迹。这种发现证明:直立人分布较广,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北京人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石制工具,并且学会了用火,其脑容量已经明显增大,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表现在脑子体积增大,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两方面。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掌握了有声语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使相应的牙床与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是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的结果。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咀嚼食物相关,而是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或者制备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可能是为了方便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的需要等。

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约60公斤。

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形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人们称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阿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就是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的手斧,它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有切割、砍砸、钻孔、对木料进行加工的功用。

直立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了古人类学上所称的智人时期这个更高级阶段。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人类的哪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猿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留下了很多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民族志也较多反映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巢居生活。《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与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痕迹。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还有经过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兽骨。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这一时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人类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锻炼和发展,最后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到了旧石器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宗教信仰的最原始形式是哪一种?

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它一般表现为对某一种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主要会出现在旗帜、旗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这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类的信仰中,本氏族人都出自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他们被认为和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这使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某种动、植物,或者是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产生的这个民族,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是商族的图腾。

我们通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看出图腾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思是祖母。匈奴族有一个传说,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说:“我这样的女儿只可配与上天。”于是筑高台,置二女在台上,“请天自迎之”。经过三年之后,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

其小女曰:“我的父亲让我在此处,想要送给上天,现在狼来了,也许就是上天派遣下来的神物。”于是下嫁于狼,产下后代便是匈奴人,后来繁衍成国。所以匈奴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的作用。图腾标志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与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识别等重要功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的一些宗教都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扮演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生活。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数的?

远古人类没有现代社会的人们使用的那些相同和相似的方法来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字进行计算和记忆,他们是如何对数字进行处理的呢?其实,远古人类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计数方法。

在人类社会最初级的阶段,人们的有无、大小等概念,是由摘野果与捕获野禽、野兽而逐渐形成的。后来,就发展到了使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计数。

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掘出了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极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在木棒上刻痕以计算他们的牲畜。

秘鲁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在古时(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一个结以记录收获的多少。据《易经》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结绳而治”,指的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是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2、3、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2、3、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从罗马数字的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如1、11、111等来代表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变成“V”字型,表示大拇指和食指张开的形状等,这已是数码的雏形。

后来的数码符号的引进,标志着“数”已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了出来,具有“独立”的地位,从而渐渐的成为人类处理数字概念的基础,这又是人类对数字认识的一大进步。

早期人类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吗?

早期人类还保持着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这一动物特性。由于当时还处在一种蒙昧的杂婚时代,所以还没形成特定的婚姻制度。当时的婚姻形式是杂婚,即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杂婚这种形式如今已经不存在,只能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那时期的人,性行为随意、杂乱,没有固定的配偶。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始部落,是一个劳动和生活单位,同时也是缺乏规范性婚姻制度的繁殖机构。群体内的杂乱性交是猿人繁殖后代的根本方式,部落内部每一个成年女子都是成年男子的“妻子”,反之成年男子也都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使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发生性行为,这也是正常的。这种杂乱的性行为的结果就是形成杂婚。

《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群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列子·汤问》也有记载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管子·君臣》中说:“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无有夫妇配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这些记载都是原始社会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有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如女登和神龙接触而生炎帝,附室见大龟绕北斗而生黄帝等等,看似荒诞的传说,却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大多不知其父的杂婚状态。

杂婚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以群的联合力量与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其二是猿人尚未产生“亲戚兄弟夫妇男女”等伦理观念。在生产上出现了自然分工,不同年龄阶层的男女在婚姻关系上自然产生距离后,伦理观念慢慢的形成。特别是认识到杂婚的危害后,杂婚也就随之消失,并向血缘婚过渡。

是什么让人类在冰冻线以内得以生存?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与掌握,是人类认识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以北京人为例,他们能够在5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度过严寒的时期,并得以存活,对火的使用是保证。

火的应用,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使用火的痕迹,但是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原始人正式的掌握了这一种强大的自然力是在人工取火发明以后,这大大促进了人类的体质与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害怕火的。后来,逐渐发现了火的诸多好处,如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加的鲜美等,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是与人类形成与推广熟食生活有关。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以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与体质的进化。熟食的推广,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当时北京人所处的时间段就是冰河时期,火的使用使得北京人能够远离赤道而存活。

火作为原始人狩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用火驱赶、围歼野兽方面更加行之有效,从而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自然为后起的游牧部落所继承。

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也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以后的制陶、冶炼等,没有火更是无法完成的。

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哪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