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对外同萨法维王朝相对抗,还同印度莫卧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并注意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与文化联系。他对内改良灌溉工程,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修筑道路,使经济复兴。他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为国教,对苏菲派道堂赐有瓦克夫土地,宫廷中聘有伊斯兰教学者担任宗教顾问。
阿卜杜拉在布哈拉奖掖学术文化,学者荟萃,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贡献。兴建有伊斯兰教经学院、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建筑,史学家称其为“乌兹别克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1598年逝世。
谁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
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胡果·格劳秀斯(公元1583~公元1645年)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
胡果·格劳秀斯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他14岁便入大学;16岁跟随荷兰大使赴法兰西;20岁担任官修《荷西战史》总编辑;25岁成为荷兰等省检察长。然而格劳秀斯的成功并不仅限于此,他的着作还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这使他成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进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其中,格劳秀斯的两大贡献不能让人忘记:首先,他是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的第一人;其次,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是由他提出的。
当然,相比之对国际法概念的阐述,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经典理论,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猛烈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贸易和航线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能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人民开放,让他们自由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然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公元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六个方面的自由,也是源自于“公海自由”
的精神,因为它规定这些自由对沿海国和内陆国一律适用。它进一步地规定:航行自由;飞跃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自由。这些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定。
因此,现代的我们在海上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让我们能在海上自由航行,而不受强大帝国的干扰的格劳秀斯。
西班牙“无敌舰队”真的天下无敌吗?
公元1588年8月,西班牙与英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激烈壮观、举世瞩目的大海战。这次海战之中,最令人奇怪的是,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号及其“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证明它并不是天下无敌。
16世纪,西班牙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及其在海外的利益,建立了一支拥有3000余门大炮、100多艘战舰、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期舰队达到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大西洋和地中海,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16世纪中期,英国和西班牙的矛盾加剧。罗马教皇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于公元1587年处死了信奉天主教的玛丽,颁布诏书,号召对英国进行圣战。西班牙以此为借口,扩编了海上舰队,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向英国进发,开始对英宣战。这次海战中,西班牙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实力强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小,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悬殊巨大,西班牙显而易见占据了绝对优势。
当时,双方主要使用的火炮有三种:长重炮、加农炮、皮里尔(射石炮,已过时),西舰另外还有其他多种的杀人火炮。因为英舰使用的是射程较远、威力较低的长重炮,西舰装备的大多是短射程、威力大的加农炮,因此英舰在攻击时总是能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
纵向发射是西班牙采用的战术,西班牙在舰队上有许多武装士兵,还有神父,近距离作战时则是冲撞和采取登船作战;而英国拥有优秀的炮手,采用舷侧发射,并以其较长射程,避开与西舰的登船作战。
因此,这场海战的结局以势力弱小的英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无敌舰队”差一点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开始被英国取而代之。
谁成就了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
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公元1556~公元1598年在位)腓力二世(公元1527~公元1598年)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西班牙的国力在腓力二世统治下达到巅峰。
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是腓力二世的父亲,伊莎贝拉(葡萄牙人)是他的母亲。公元1556年,在查理五世宣布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帝国除家族起源地奥地利与德意志之外的其他所有部分,包括尼德兰、西西里、西班牙与弗朗什孔泰、那不勒斯、米兰及全部西属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实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腓力二世扑灭了公元1590年至公元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在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的独立性。他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公元1567年,他任命着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为尼德兰总督,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大约处死了8000人。
除此之外,腓力二世是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这大大影响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并使政府卷入一系列宗教纷争,特别是由于腓力二世希望铲除各种异端或异教的决心,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和迫害异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腓力二世非常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在火刑(火刑柱)上消失殆尽。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到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
尽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强力支撑,但仍未能解决军费浩荡造成的财政危机,腓力二世为保障无休止的军事行动不得不多次增税。其在公元1557年、公元1575年和公元1598年3次宣布国家破产,他的去世,也就标志着西班牙的衰落。
你知道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参加过哪次海战吗?
发生于1571年的勒班多海战,由西班牙王国、教宗国、萨伏依公国、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和马尔他骑士团组成的神圣同盟舰队,在这场战斗中击溃了奥斯曼海军。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是勒班多海战中的一名士兵,并且在战斗中受了伤。
这场战争是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海军与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希腊勒班陀近海展开的一场海战。公元1571年10月7日早上,神圣同盟海军总司令唐胡安激励舰队全员,展开了对奥斯曼帝国海军的作战。开战后,配置在神圣同盟军左翼及中央的加莱赛战船手首先炮击土耳其军的排桨船,并成功击沉、击伤其中几艘,土耳其舰队的部署成功地被先发制人的神圣同盟军打乱。然而,土耳其左翼舰队指挥官却为防止侧翼受到包围而调开南翼舰队。同时,两军在北部战线也开展了激烈的战斗,同盟军左翼舰队与土耳军右翼舰队在沿岸一带开始进行战斗。
熟悉地形的土耳其军成功迂回到同盟军的后方,并用弓箭射杀对方的司令,没有指挥官协调的同盟军左翼顿时大败。不久,同盟军左翼舰队的新指挥官重整舰队阵势,保留了舰队的力量。此外,土耳其军北翼由于土耳其右翼舰队司令被同盟军枪杀,开始出现混乱,各舰开始溃逃。然而,在南方战线中,同盟军右翼舰队却和土耳其军左翼舰队隔海对峙,相互进行包围和突破,形成胶着状态。
同日下午,土耳其军旗舰与同盟军的旗舰接舷,两军的中央部队出现激烈的战斗。
此时,唐胡安命士兵用火绳枪射击土耳其军士兵,致使不少土耳其军士兵被射杀,包括土耳其军总司令阿里·巴夏亦,土耳其军开始出现大混乱。在土耳其军舰中负责摇桨的基督徒纷纷向唐胡安投降,导致同盟军战力增加不少。
南方战线中,孤军面对同盟军三支舰队包围,土耳其左翼舰队司令官心知不妙的,开始撤退。直到下午四时后,同盟军旗舰的桅杆上挂上土耳其军总司令阿里·巴夏的首级,战事才告结束。
谁为今日罗马尼亚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米哈伊(公元1558~公元1601年),在历史上首次将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三个小国统一在一起,他的统治虽然仅仅持续了6个月,但是已经奠定了今日罗马尼亚疆域的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是“罗马尼亚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奥斯曼帝国开始在公元14世纪末入侵罗马尼亚各公国,罗马尼亚各公国君主依靠农民、小地主和商人,进行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占绝对优势的土耳其军队压力下,瓦拉几亚公国于公元1415年臣服于奥斯曼帝国,摩尔多瓦也于公元1489年沦为土耳其附庸。公元1541年,特兰西瓦尼亚也被迫臣服于土耳其。
公元1593年10月11日,自称是前任瓦拉几亚王公的私生子的米哈伊在奥斯曼帝国的扶植下成为瓦拉几亚的君主。他与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在公元1594年秋签订盟约之后,起兵反抗奥斯曼帝国,参加神圣罗马帝国发起的十三年战争。次年,米哈伊同特兰西瓦尼亚签订条约,承认其宗主权之后,在特兰西瓦尼亚的援助下,在克卢格雷尼沼泽地带设伏,以少胜多,大败土军。
在之后不久的斗争中,他又屡次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公元1598年,土耳其以放弃包括布加勒斯特在内的多瑙河沿岸大片地区为条件与之签订和约。第二年10月18日,米哈伊彻底击败安德鲁·巴托里的军队,征服了特兰西瓦尼亚。公元1601年初,他已经被逐出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东瓦拉几亚也被波兰军队占领,米哈伊试图通过重新投靠鲁道夫二世来挽回颓势。但是被认为其野心难驯,两面三刀,又失去利用价值,鲁道夫二世授意部下在8月9日将其刺杀,之后国土分裂,再度从属于奥斯曼帝国。
世界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是在何时颁布的?
公元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签署颁布了承认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并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权利的南特敕令。这条敕令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
16世纪中叶以后,新教的加尔文教派逐渐在法国境内活跃,马丁·路德也在德意志境内推行新教宗教改革。他们的出现,令原本的天主教徒感到受威胁,但新教教徒的影响力日益增力,双方发生冲突。公元1559年,法国国内的新教教徒组成了胡格诺集团,对抗扞卫天主教的统治阶层吉斯家族。公元1562年,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史称“法国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