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条约》也打开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泰国的大门。此后,美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列强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相继强迫泰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泰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
谁发明了臭名昭着的毒气室?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由于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色彩,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二战时期臭名昭着的毒气室就是他发明的。
1856年7月26日,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出生。他的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但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容貌丑陋,而且是个酒鬼,所以萧伯纳的童年几乎没有享受过父亲的关爱。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历史剧《卖花女》、《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
和《巴巴拉少校》等。在艺术上,萧伯纳将自己划归于易卜生流派,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主义主张,认为戏剧应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服务于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不仅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而且也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公开宣称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由于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他没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而终生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萧伯纳人生最大的一个污点就是他曾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希特勒。他赞成按类别,而不是按种族地大规模屠杀人。他认为有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也就是一个人的生产不能超过他的价值,或者不能再生产了,那这个人就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这样,他的生命就变得没有价值了,他的存在造成了社会的负担,我们就可以剥夺这些人的生存权利。
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臭名昭着的毒气室,使纳粹分子杀人时更加残忍,成为二战时期的最大罪恶之一。
哪次起义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857年到1859年印度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这就是历史上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起义由印度封建主领导,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目的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以争取民族独立。印度民族大起义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此为标志英国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不满。同时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
1856年5月11日,起义者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此后各地起义迅速发展,并很快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1859年,经过近两年的浴血奋战,起义最终失败。
总结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王公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站在英国殖民者一边,竭力阻止自己所在的地区爆发起义,并且他们还从兵力、财力上支持英国统治者来限制起义的扩展。这样,英国殖民者便有了喘息之地,同时以未起义地区为基地继续镇压起义军。另一方面,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本身有很大阶级局限性,无力担当领导起义的重任。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从国内来说,这次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革命种子,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到民间。这次起义也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其次,从国际影响来看,一方面在起义中,英国被迫将原派往中国的侵略军半路改派向印度,这样就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另一方面,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日本“尊王攘夷运动”的结果如何?
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政治运动,最终这次运动弱化的“攘夷”,向武装倒幕转化,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动力。
当时,日本幕藩体制危机严重,又面临外来侵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国内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19世纪50年代,日本还在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1853年6月3日,美国军舰叩关,要求日本打开国门。1854年1月16日,美国又强迫日本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以此为契机,俄、英、荷等国相继与日本签署同样的条约,之后,日本闭关锁国体制崩溃。
1858年7月,幕府大老井伊直弼(1815~1860年)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与美国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此举引起了主张攘夷的某些藩主和志士的强烈不满,他们通过与幕府有矛盾的公卿策动天皇下诏,拒不批准签约,鼓吹尊王攘夷。8月4日,天皇下诏,不批准签约。
9月5日,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再次进攻下关,长州藩在内外夹攻下失败,向幕府屈服,保守势力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晋作等被迫逃亡。斗争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虑战略。1865年春,高杉晋作再度举兵,不再提攘夷,只是要求倒幕。
1858年10月至1859年,大批尊王攘夷派志士被幕府逮捕或是追杀,并造成了安政大狱和樱田门外事变。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没有完成“攘夷”的任务,但它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首先,这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幕府的统治,成为明治维新的动力;其次,起义虽然没有将侵略者赶出国门,但是也因此日本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后,日本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政治、经济迅速发展。
是谁说“不能把人类钉在黄金的十字架上”?
布赖恩1896年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并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鄙薄黄金就是货币唯一坚实后盾的观点的演说。演说的结尾布赖恩激情地说:“你们不能把人类钉在黄金的十字架上。”这句话很快成为着名的警句。
W·J·布赖恩是美国政治家、民主党和平民党领袖,他于1860年3月19日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塞勒姆。21岁毕业于伊利诺伊学院。1883~1887年当律师。
1890~1895年当选为民主党参议员。1894~1896年任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主编。
1896年7月8日,布赖恩被民主党及共和党银币自由铸造派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他发表了着名的“黄金十字架演说”。被他的观点打动的选民提名布赖恩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出了以金银复本位制为美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纲。后来布赖恩在多次演讲中强调了他关于美国黄金地位的思想,但是在竞选中被W·麦金利击败。同年,在美西战争中布赖恩担任内布拉斯加志愿军团长。1900年布赖恩第二次参加总统竞选,并以反帝国主义、反托拉斯为政纲,结果再度为麦金利所败。1908年布赖恩在竞选中又落选。
1912年T·W·威尔逊在他的积极帮助竞选成功,于是威尔逊于1913年任命布赖恩为国务卿。他在职的最初两年,在内外政策上与威尔逊意见基本一致,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1915年6月8日,威尔逊向德国发出抗议击沉“卢西坦尼亚”号客轮的照会,由于布赖恩在对德和战问题上与威尔逊政见不合,辞去国务卿职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赖恩公开宣称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在美国参战后,他仍然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
1925年7月26日,他在田纳西州戴顿突然去世。
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1861年沙皇实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俄国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和农奴制经济衰落。资本主义在俄国虽然有了一定发展,然而俄国却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1861年开始的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对农民土地财物和金钱的一次大掠夺,导致农民在改革后无力独立经营,成为“对分制农民”:有的外出做工人;有的向地主、商人告贷,做零工。农民从人身依附于地主转变成为在经济上依附于地主,说明农奴制残余被保存下来。所以,改革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暴动和骚乱事件有增无已。
1861年的改革,使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沙皇绝对专制的封建君主制的基本实质并没有改变。“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的一步”,一方面要求资产阶级的发展不危害到沙皇统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沙皇政府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这就是沙皇统治与资产阶级利益的结合点。
这次改革由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拥有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资源,扩大了国内商品销售市场。地主经济经过改革后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项重要来源则成为巨额赎金。因此,1861年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1861年改革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美国史上哪次战争使黑奴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和美利坚联盟国。南北战争后,黑人奴隶制度被取消,黑奴终于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远在殖民时期,奴隶制就引起了激烈争论,它使北美这块土地上的政治不得安宁。
美国是自由社会,必须有一套为奴隶制开脱的理论;作为一种制度,奴隶制使人们在道义上感到难堪。争论的焦点是,这些被奴役的人与其他人有着巨大差别,以致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合他们。虽然这是一种为奴隶制开脱的种族主义理论,但它使人们感到,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是问题的开始。
南北方不断激化的利益冲突是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美国独立以后,美国领土不断扩张,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和南部种植园经济走向了不同的经济道路。然而,南北矛盾越来越尖锐。对西部新拓展土地的争夺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了双方的矛盾。
双方对西部土地的争夺除了经济原因还在于希望增加自己在国会的议席,进而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南方奴隶主采用奴隶制方式,占用了大批劳动力,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需要大量廉价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到19世纪中期,南北矛盾集中表现在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了美国内战。
内战原因不仅是因为奴隶制度,还由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导致价值观点不同,战争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围绕国家的统一和分裂。
林肯认为在国家分裂面前,奴隶制的存废是不重要的,而导致国家分裂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外就是南北方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制度。
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黑人奴隶制度被取消,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哪两项法案使美国内战有了转机?
1863年1月1日,两份法案相继在美国北方颁布,它们就是《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林肯政府颁布这两份法案,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解放黑奴宣言》在当时击溃南部叛军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它颁布的那一天起,大量奴隶如同看见了一道曙光,相继逃出南方种植园,加入北军,北军赢得了更多的群众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军的统治。它为战后100多年内黑人争取平等的斗争作了精神支柱。
《宅地法》使美国的东西差异有所改变,在当时为北军赢得了更多的群众基础。
但在战后,美国的西部因它渐渐开始发生变化。这片沉寂的土地上很快就拥有了城市、公路、桥梁……洛杉矶、旧金山、拉斯韦加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在美国西部相继出现。看见它们繁荣的今天,或许没有多少人想过,它们曾经只是一片荒地。
这两项法案也象征着北方人民战争目的的改变,代表一个迈向废除全联邦奴隶制度的重要阶段。有些黑奴因宣言而立即重获自由,在联邦边际线脱逃且为联邦军队称作“战争违禁品”的黑奴被带到走私管制营区;当宣言生效后,他们在半夜被告知可以自由离开。
而对邦联而言,这些黑奴负责生产和存备食粮、修复铁路、在农田与工场中做工、运输船只、挖矿、建筑防御工事以及从事看护工作和一般劳工。为了激发邦联内部黑奴们的不满,数以百万份的《解放黑奴宣言》在联邦占领的邦联属地流传。而且如同期望般,此消息透过口传方式迅速散播,并燃起人们对自由的希冀和造成大众的混乱,以及鼓励许多黑奴起身脱逃。
在国际上此宣言使他国民意转而支持联邦终结奴隶制度的承诺。这种转变粉碎了邦联政府获取他国官方承认的希望,特别是英国方面。亨利·亚当斯说:“《解放黑奴宣言》比我们之前的胜仗与外交策略做得更多。”
土地改革运动,在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土地平分运动。“宅地法”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要求,在美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是解决西部土地问题最民主的方式,它的实现,有力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印度的哪位作家被称为“诗圣”?
泰戈尔是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泰戈尔以诗人着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