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兹人民反法斗争的胜利,成为全国大起义的先声。阿特拉什与大马士革的人民党领袖阿卜杜·拉赫曼·沙赫班德尔联合组成叙利亚民族政府和民族革命军,并在8月23日,发表文告号召人民为叙利亚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拿起武器将法国统治者驱逐出去;要求伊斯兰教的德鲁兹派、逊尼派、阿拉维派和基督教徒共同对敌。起义军快速地发展壮大。10月18日,在居民配合下起义军主力潜入大马士革城内,解除了法国宪兵武装,围攻并焚毁了阿泽姆宫。后来法军轰炸大马士革近48小时,其暴行受到各国人民的谴责。于是法国政府派儒弗内尔接替萨拉伊的职务。
儒弗内尔一面假谈判,以赢得时间,一面请求增派法军。还收买了参加起义的一些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和封建首领,故意挑起基督教徒同穆斯林的冲突。又切断了阿拉伯人民对起义军的支援。1926年4月22日法军向德鲁兹山区发动总攻,于25日占领苏韦达。一部分德鲁兹部队退入大马士革东南的火山岩地区坚持战斗,沙赫班德尔带领另一部分德鲁兹部队转移到大马士革的库塔园林区。1927年7月,法军出动8000多人,进攻库塔园林区,起义最终遭到镇压。
叙利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打击了法国殖民主义者,进一步促进了叙利亚民族的觉醒。
伊朗最后一个伊斯兰封建王朝是哪个王朝?
伊朗巴列维王朝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是伊朗最后一个伊斯兰封建王朝。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至此伊朗传统的君主政制崩溃。
1925年,伊朗近卫军团哥萨克旅旅长礼萨·巴列维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自19世纪以来,波斯卡扎尔王朝逐渐衰弱,不断遭受到英国和俄国的侵略,变乱四起。至1921年2月,哥萨克师军官礼萨·巴列维发动政变,并就任为首相。1925年,国会罢黜国王艾哈迈德·沙。同年12月,礼萨·巴列维自立为王,巴列维王朝正式建立。
礼萨汗(1925~1941年在位)执政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为扩充王权,他实行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政策,危害了很多阶级的利益,从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对外政策上亲近德国,二战期间,伊朗虽宣布中立,但在德国的威逼利诱下,伊朗加入了轴心国。1941年8月,英、苏两国派联军进入伊朗。9月16日,礼萨汗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
后来巴列维王朝实行亲美政策。美国帮助它扩充军备,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还专门设立了秘密警察机构国家安全局(又叫萨瓦克)。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63年1月,提出“六点社会改革方案”(“白色革命”)。该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最终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严重失调。
1977年开始,伊朗境内各地相继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下半年,各地动乱达到高潮,国王为挽回残局,任命艾资哈里为首相,组成以军人为主的临时政府。
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国,委任沙普尔·巴赫齐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并于2月11日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总理并接管政权,组织临时政府,巴列维王朝覆亡。巴列维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始终处于一个动乱的时期。
英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是什么?
1926年英国工人阶级发动英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总罢工,这次罢工先后有近600万以上的工人参加。
战争过后的英国经济十分困难,1921年失业人口达到200万。1931年8月组成三党联合的国民内阁,麦克唐纳担任首相。在其执政的10余年间,致力于麦克唐纳工党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改进社会福利设施,救济失业,同时为改善国民住宅条件,实行惠特利住宅计划。
1925年,部分矿主向矿工提出取消工资最低限额,降低工资,将全国性合同改为区域性工资合同等条件,并威胁如果工人拒绝这些条件,矿主将实行同盟歇业。
1926年3月,政府建立的皇家煤业情况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建议立即降低矿工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遭到工人的强烈反对。面对资本家的进攻,1926年5月4日,各工会执行委员会的代表会议决定举行总罢工。总罢工从5月4日开始,震惊世界。大约有50万人投入这次罢工,规模空前。
随着罢工政治性的日益加强,英国最高法院法官于5月11日宣布总罢工非法。
鲍德温政府组织大量后备人员投入生产,破坏罢工,并拒绝在复工前与工会进行任何接触。英国共产党提出了将矿井收归国有、建立工人对煤矿的监督等要求,又以改组煤业为诱饵欺骗工会代表大会同意复工,并于5月12日宣布停止总罢工。接着各工会的右翼领袖纷纷与企业主签订屈辱性协定,总罢工失败。但矿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单独坚持罢工至该年11月底。
1926年总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精神。这次罢工还得到中、苏、德、法、美等国工人阶级的支援。中国上海20万工人捐款资助。
这次总罢工不论在其规模还是影响方面都是很大的。
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是为了反对哪个国家?
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发生于1926年到1927年之间,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925年,由于三宝垄工人大罢工失败,印尼共产党内主张武装起义的要求日益强烈。12月25日,印尼共产党在梭罗附近的巴兰班南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在次年6月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了中央起义委员会,负责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印尼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第三国际远东局书记以准备不足为理由反对武装起义计划,这造成了印尼共产党中央起义委员会委员们的意见不一,使起义最终被推迟。
1926年11月12日,印尼共产党雅加达起义委员会和西爪哇万丹起义委员会分别在雅加达郊区和万丹地区发动起义。起义军组成10~100人的小队,手持简陋武器、攻击殖民政府官员的住宅和警察署。万丹起义军夺取拉甫安车站,镇压反动官吏。雅加达郊区的起义农民曾攻入市区,占领城区电话局,袭击监狱。斗争持续3天后,迅速扩展到爪哇的勃良安、梭罗、万隆、北加浪岸和谏义里等多个地方。
起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荷兰殖民当局立刻调动大批武装力量,残酷镇压起义。
起义者约13000人被捕,其中1300余人被流放到利辜,4500人被判徒刑,还有不少领导干部被杀。
殖民者的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者的准备不足;印尼共产党当时处于幼年时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缺乏正确的分析等原因导致起义的失败。印尼共产党的力量因此遭到极大摧残,从而转入地下,它使之前深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人民转向民族主义政党。
印尼民族大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虽然失败了,但却鼓舞了世界受压迫人民进行反侵略的抗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日本东方会议是针对哪个国家而召开的?
日本田中内阁于1927年召开了东方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东方会议的召开,说明了日本即将开展一系列的重大武力侵华行动。
因此这个会议是日本的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
20世纪20年代,日本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20年经济危机后,又于192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为摆脱危机,日本急于武装侵略中国,征服亚洲大陆。
1927年4月,田中义一上台,把对华外交的方针转为“积极”态度。6月27日至7月7日,在外相官邸中举行了一个讨论对华政策的会议,即东方会议。会上分析了中国的形势,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会议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会上还讨论了对张作霖的处置办法。
7月7日发表了“对支(华)政策纲领”。8月16日,田中召集驻华东北的外交及军事人员,商讨东方会议上未决定的问题,名为大连会议。
同年8月又召开了第二次东方会议。包括扩大日本对京张铁路的权利;同时确定凡与日本利益有冲突的,应予干涉,不许修建。其目的是贯彻东方会议所确定的侵略政策。会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政策。
东方会议是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我国东北史上一次重要会议,是日本决定加紧推行侵华的关键性会议,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
它对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侵略我国东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梵蒂冈城国是通过哪个条约正式成立的?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拉特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梵蒂冈城国正式成立。
条约规定:梵蒂冈国名全称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规定从同年7月起梵蒂冈城国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
梵蒂冈城国是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其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称为“国中国”。梵蒂冈是永久的中立国,任何国家不得侵犯其领土。
梵蒂冈以前是中世纪教皇国的中心,从公元4世纪起,罗马城主教利用罗马帝国的衰亡掠夺土地,于6世纪获得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称为“教皇”。
1870年,意大利王国政府军队占领了罗马,并将教皇国消灭。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开始与罗马教廷谈判,最终和平解决,墨索里尼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枢机主教加斯帕里于1929年2月11日签订《拉特兰条约》。
条约共27条,规定:意大利承认教皇的权威和教廷对梵蒂冈的主权,教皇拥有世俗统治权、与外国自由来往权、外交权,对拉特兰宫和十几座教会建筑拥有免税权和治外法权,意大利给教廷一笔赔偿金;教廷承认意大利国家及其首都罗马的地位。
另附有一个45条的协定,规定:意大利大主教、主教任命需意大利政府批准,大主教、主教须为意大利人,忠于意大利国家。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罗马为天主教中心与朝觐地。国家承认天主教结婚仪式合法,但应允许公民选择政府登记结婚。意大利免除教士、修士服兵役与陪审义务。初、中级学校开设宗教课,由教廷审定教师与教材。国家任用教士需教会批准。条约于1929年6月7日正式生效。
从此,教皇统治下的梵蒂冈正式成立。1948年意大利共和国新宪法附入此条约,给予承认。但意大利政府在1978年取消了天主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并于1984年同梵蒂冈教廷达成协议,此条约至今基本有效。
杨格计划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杨格计划于1929年提出,是在一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的计划。因为是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的,所以称为“杨格计划”。
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国支持德国,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杨格计划”。
该计划降低了德国的赔款额,取消了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计划还取消了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任何形式的监督。并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杨格计划于1930年9月正式生效。但不久后,德国便于1931年6月声明德国经济恶化,无力支付赔款。1932年,英、法、意、比、日、葡、南、罗、希、美、德等国召开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应偿付30亿马克作为最后一笔赔偿费,不再要求德国赔款。
但德国始终没有支付,从而终结了杨格计划。
杨格计划实施期间,国家主义反对派们曾经掀起过一场反对新计划的浪潮。1929年7月9日,德国国家主义人民党和国家主义国防联盟(钢盔队)建立了一个所谓的“争取民众反对杨格计划的全国执行委员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希特勒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杨格计划的执行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德国的赔款负担,其中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
杨格计划虽然没有完全满足德国方面的所有愿望,但是它同1924年所实施的戴夫斯计划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一个跨越性的变化。
何谓“柯立芝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恰巧是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人将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有多种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美国却在这次浩劫当中大发横财,增强了经济实力。战争初期,美国处于“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重工生产与军工生产,从中获取利益;另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提供贷款,并且利用混战的坏境扩大本国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一半,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在这次战争中所获得的资本,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其之后的经济繁荣成为可能。
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还以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极大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柯立芝繁荣”给当时的美国带去一定好处,但这种繁荣是虚假的,在当时没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别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