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法西斯德国也开始加紧准备战争。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日耳曼人集中的苏台德地区。
希特勒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威胁捷克斯洛伐克。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局部动员起来,加紧防御措施。德捷边境局势紧张,史称“五月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保护下恢复主权,而且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有互助条约。9月13日,法国内阁召开会议寻找对策。当晚,总理达拉第决定请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出面调解。
9月13日晚,张伯伦给希特勒发出加急电报,希望双方通过会面方式“和平解决”
这一问题。希特勒同意了,并向英、法施压,要求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断然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同时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紧急状态。与此同时,希特勒下令德军7个师进入德、捷边界的前沿阵地,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9月29日,张伯伦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四国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会议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英法两国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这就是所谓的慕尼黑阴谋。
二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迅速占领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两个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国家在世界大战期间暂时保持相安无事。
十月革命及前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前苏联的矛盾不断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前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了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如果要向前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前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前苏联的国防安全。因此,西方、德国与前苏联三方之间的斗争与冲突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英、法一味退让,实行绥靖政策,企图将祸水东引。希特勒为了制定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前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和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上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1939年,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不信任社会主义苏联,对德国又推行绥靖政策,同意了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了前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
1939年,希特勒一再向前苏联表示纳粹德国无意侵略他们,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对于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前苏联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斯大林答应了希特勒的要求。
谁领导法国走向了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反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使得国家独立,法国走向了自由。
战争初期,法国为了阻止德国入侵,在国境线上构筑马其诺防线,防线内堡垒林立,地下筑有坚固工事,还有地下铁道、隧道公路和各种生活设施。马奇诺防线被法国人视为安全的保证,是“万无一失”的坚固屏障。
在大战以前,英法政府对希特勒的军事扩张一再采取妥协让步的绥靖政策,使得德国的扩张野心日益膨。希特勒攻占波兰后,又接连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顺利地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了法国。
毫无戒备的法军一触即溃,法国首都巴黎危在旦夕。6月14日,德国未发一弹就占领了巴黎,接着深入法国境内。1940年贝当出任总理,向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军全部解除武装并移交出武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到此结束。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1890~1970年),生于法国西北部边境城市里尔。曾参加过普法战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非常强烈。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发表了着名的电台讲话,号召法国人民积极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1940年6月法国灭亡以后,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呼吁人民继续抗战,标志着自由法国运动开始。
1941年9月,建立最高领导机构“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简称“自由法国”)。
1942年6月改名为“战斗法国委员会”(简称“战斗法国”)。1943年6月联合其他抵抗组织成立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戴高乐坚决主张同法西斯德国血战到底。决心到英国去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戴高乐以他顽强的毅力和爱国精神,为拯救和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法国人敬爱的英雄和领袖。
次年法国光复后,成为法国临时政府。他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1970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
你知道“海狮”计划吗?
二战期间,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代号“海狮计划”。随即在伦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1940年7月,欧洲战场上只剩下英国还在孤军奋战,英国当时的处境是极其险恶的。陆军在刚结束的法兰西战役中损失惨重,虽经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般地将三十余万部队撤回英伦三岛,为以后的战略反攻保存了一定实力,但所有重型装备和车辆都丢弃殆尽,与法西斯军队作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德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刚占领了法国、比利时、荷兰等西欧诸国,达到了军事胜利的顶峰。武器装备充足,士气高涨,空军规模急剧扩大。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抱有幻想,认为英国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一定会与德国媾和。然而,英国的强硬态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于是,他在7月16日下达了代号“海狮计划”的命令。
该计划要求“德国空军要使用其全部兵力尽快击败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并配合海军和陆军在英国本土登陆。德国空军投入不列颠之战的飞机约2400架,其中轰炸机1285架,主要基地位于法国东北部、西北部以及荷兰和挪威。
此外,德国在占领西欧之后对英国形成了一个弧形包围圈,这加大了德国飞机突击纵深的力度和出击的频率。德国空军司令、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对希特勒夸下海口,只用空袭便可征服英国,希特勒于是决定等到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集中攻击后,再确定“海狮行动”的具体方案。但是由于英国有雷达的帮助,挫败了德国的阴谋。
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入侵英国的目的,使德国征服全西欧的计划落空。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不列颠之战书写了二战史上抗击法西斯的光辉一页。
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日本陆军大将、政治家,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1884~194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1945年9月的一天下午,日本前首相东条英机住宅外围满美国宪兵、军人和记者,原来东条英机就要被捕了。突然,人们听到一声沉闷的枪声,冲进屋内一看,东条英机左手握枪,衣服上满是血污。他畏罪自杀,但却没有成功。
东条英机出生于岩手县的一个武士家庭。在其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东京。其父东条英教中将曾参加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马前卒,着有兵法《战术麓之尘》。少年时代的东条英机读书长进不大,打架斗殴倒是颇有名气,并深受军国主义熏染,参军后受到赏识,后成为日本法西斯的核心人物。
他狂热地推崇战争,竭尽全力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效犬马之劳。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东条先后被任命为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的宪兵司令官和参谋长。他主张对中国态度强硬,挑衅中国,分裂中国疆土,挑拨中国民族之间感情,无恶不作,极其阴险。但是,一个中国是无法满足他的野心的,他极力扩充侵略范围,俄罗斯、东南亚、西太平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日本在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接连失败。1944年东条因指挥战事无能而连连失利,导致众叛亲离,被迫辞去一切职务。
东条是昭和天皇最忠诚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中,他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而着称,有“剃刀将军”之称。东条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名的三大法西斯头目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头号战犯。1948年东条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反法西斯的行动纲领是什么?
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是反法西斯的纲领文件。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进一步扩大,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表示,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苏联,而且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这促使英、美政府要对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签署了一份联合宣言,即为《大西洋宪章》,又称为《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
该宪章声明宣布了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并称英、美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两国宣称尊重各民族的自由选择,选择他们赖以生存的政府的权利。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使全世界所有人类都有自由生活的保证。
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以及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