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情绪的主人
12314200000021

第21章 驱除恐惧,提升自我的潜能(6)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惧。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惧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社交恐惧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社交恐惧,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因为把这种评价看成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想用别人的好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说明你骨子里非常自卑。自卑,是对小时候经历的解释造成的。

事实上,你根本就不是你自我评价中的那种人。但是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呢?这是因为你小时候的早期生活中,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对一些经历过的事实做出了解释。这种解释就是你的自我评价,你不自觉地把这种解释装入了自己的潜意识。

解决你的问题的方法,就要把你的这种自我评价找出来,并且把这种自我评价所依据的事实或经历也找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这个事实或经历。这个过程,就可以把你的自我评价从你的潜意识中清除出去,就好像是把屋子里面某个角落里不时发出臭味儿的死老鼠找出来,清扫出去,再用消毒水消毒的过程是一样的道理。经过这种治疗过程之后,你的思维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此以后,你会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使你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专家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其方法如下:

1.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并正确地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

2.其次要查找出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事物种类,并试图挖掘心灵深处的根源。

3.然后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地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并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这种场景,以便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4.最后采用强迫疗法,小步渐进。先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适应后减少人数,在商场里购物;接着再减少人数,参加一些大规模的聚会;然后参加小聚会,并试图发表你的观点;最后和自己很惧怕的人交往,并时刻给自己以奖励。利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练习,就会使病症有很大的改观。

自卑不可怕,没有自信才可怕

“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

——拿破仑

如果问你“一个从小严重口吃的人长大后最不可能成为什么?”答案很可能是“演讲家”。

毫无疑问,这个回答对于99.99%的人都将是有效而正确的,但是,对于狄摩西尼来讲,这个回答却是100%的谬误。

狄摩西尼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在他7岁那年,狄摩西尼的父亲去世了。随着父亲的去世,不幸接踵而至,母亲改嫁,巨额的家产被监护人侵吞,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大人物的掌上明珠,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孤儿。

狄摩西尼本来就天生口吃,加上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的口吃越发严重。后来,狄摩西尼了解到自己家庭的真相后决心向法庭提出诉讼,讨还被夺取的家产。可是,由于他没有能力在法庭上清楚、流利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只好暂时放弃。

换了别人,可能会由此感到深深的自卑,向命运屈服。但狄摩西尼却选择了向命运挑战,向自己的生理缺陷挑战。据说,他为了战胜自己的口吃,每天要大声诵读100多页的文章,站在海边含着石子迎风练习辩术。最后,他居然战胜了自我,成了雅典著名的演讲家,使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他常在公民大会上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发表政治演讲,得到了人们热烈的拥护。作为雅典民主派的领袖,狄摩西尼领导雅典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反对马其顿侵略的斗争。在马其顿入侵希腊时,狄摩西尼发表了动人的演说,谴责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野心。他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演说家之一。

狄摩西尼故事的意义在于,当厄运快要扼住你喉咙的时候,你选择了自卑和屈服,就等于选择了100%的失败;你选择了自信和抗争,可能就争取到了那0.01%的希望。原来自信和自卑只有一步之遥。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对自我的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他们相信自己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价值,也相信自己一定会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他们尊重别人,也相信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

与自信正好相反,自卑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认识和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自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所面临的问题,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具有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我们平日不以为然的“自卑”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讨和独创性的研究。阿德勒之所以对研究自卑感兴趣,与他童年的“自卑”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阿德勒于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但与体格健壮,标致出众的哥哥相比,他长得既矮又丑。不幸的是,他还患了佝偻病,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眼看着别的孩子活蹦乱跳的,自己却连简单的体育活动都不能进行。更要命的是,阿德勒5岁的时候又得了肺病,几乎丧命。

阿德勒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这样叙述道:“我所能回忆起的最早的往事是,由于得了佝偻病,我被绷带捆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就在我的对面。他能跑能跳,毫不费力地走来走去,然而对于我,每动一下都极度困难、十分费力。父母为我操尽了心,每一个人都在尽力帮我。”

尽管自认不幸,但是阿德勒仍然是一个对人充满爱、活泼的、善于交际的孩子。他一生保持了这些品质。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他的一位老师曾挖苦地说:“阿德勒将来最适合做的工作就是鞋匠。”然而,阿德勒并没有朝着这位老师向他指引的方向发展,最后却成了班上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之一。

1895年阿德勒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从事精神病学研究,实现了他童年立志做一名医生的梦想。从1902年开始,阿德勒给弗洛伊德当助手。那时,他经常参加弗洛伊德星期三讨论会,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1910年,阿德勒担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成为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911年,由于不满弗洛伊德的“泛性论”,阿德勒与他分道扬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后来这个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引起全世界的注意。阿德勒在晚年移居美国,他的学术思想对美国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受阿德勒学术思想的启发,家庭治疗和婚姻咨询得以逐步开展,对精神病人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重新接受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尽管阿德勒取得了成功,但是小时候体弱多病、孤立无助的经历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仍然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是自卑感是坏事吗?阿德勒并不那么认为,相反,他认为正是那种软弱、无能、绝望、自卑的情感,激发起了他由弱者成为强者的强烈愿望。

阿德勒认为,事实上,每一个人在幼儿时期都有过自卑的经历,因为他们不依赖成年人就无法生存,这种依赖总是建立在成人的强大与他们的弱小而形成的巨大反差上。但是,儿童并不永远自甘于这种依附的地位,正如阿德勒所言,“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儿童的想像力并诱发儿童试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里的自卑感。”

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补偿”的例子。如双目失明的人会全力发展他的听觉和触觉;下肢残疾的人会全力发展他的上肢;聋哑人会全力发展他的肢体表达能力。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就会越敏感,个体寻求补偿的愿望也就越迫切,因此羸弱的儿童往往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

补偿的努力人人都有,但其程度和效果并不一样。有的人虽然也进行了补偿努力,但是不能持久,遇到困难便中途退缩,因而达不到补偿的目的;有的人则努力地达到补偿与“卑劣地位”的平衡;还有的人则会使补偿超出原来的“卑劣地位”——“超度补偿”,结果,原来的卑劣地位反而转化成了“优越地位”。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狄摩西尼,由一个原来的口吃患者,变成了希腊的第一大演讲家;还有我们熟知的保尔·柯察金,从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军人,成为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还有吴振铎、张海迪等。

阿德勒进一步指出自卑感甚至是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在人际链上,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与上面的人相比,他感到自卑,于是,一种要求补偿的动力会推动他去奋斗;当他达到补偿与“卑劣地位”的平衡后,他又处于人际链的一个新的节点上,这时若与别人更大的成就相比,又会使他产生自卑感,从而又激发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就。

这种不断要求补偿的动力,正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之所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是因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潜藏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动机,它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这个方向前进;从‘低’到‘高’的欲求也永无休止”。它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正因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着这样一种与生俱来并与生长过程并驾齐驱的基本动机,因而自卑感才成为个体不断弥补不足、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潜在动力。

阿德勒的真实表达应该是:自卑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是自卑向何处发展。如果自卑感在成人以后的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逐步走向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甘于落后、自暴自弃,这时正常的自卑感就变成了“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对于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发展是一种障碍。但是,只要自卑感不变成自卑情结,那么,它就会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因而对于个体的发展就是一种激励因素。

由此可见,有自卑感并不可怕,只要个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自卑就会转化为自信。不然,自卑就会向自弃、自毁和自灭的方向发展。

自信的魅力有多大

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定更重要的成分。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行里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

——西奥多·罗斯福

一个人没有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自己不信任,那么,在沟通中,别人在意识形态上对你会有种忽视,这样是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公平的人际关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那么这个人言语的影响力就弱,所要表达的思想就不会被有效地传达,也不利于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一个人没有自信,那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和自信的人在一起的。有自信的老板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不能提供不同的想法。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与他人沟通时,你的自我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如何看待你。如果你心里都觉得自己“不行”,那么你让对方如何赏识你、与你继续沟通下去呢?所以说,培养一种自信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它会让你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受益无穷。

让我们看看下面个故事,从中或许体会到自信对于有效沟通的重要影响力。

蜚声世界影坛的意大利著名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是一位令世人瞩目的超级影星,她之所以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受益于她身上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