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快乐在哪里
快乐源自内心
快乐与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上苍不会给我们快乐,也不会给我们痛苦,它只会给我们幸福;你可以选择一个快乐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选择一个痛苦的角度去看待它。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内心的愉悦感,是心情愉快,内心感觉平和轻松。但是快乐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快乐,因为快乐源自内心。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应该是卖豆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对于这种说法,你也许感到很奇怪,然而卖豆人会这么做:假如他们的豆子卖不完,可以拿回家去磨成豆浆,再拿出来卖给行人;如果豆浆卖不完,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变硬了,就当作豆腐干来卖;而豆腐干卖不出去的话,就把这些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当然,他们还可以这么做: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上水让豆子发芽,几天后就可以改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掉,就让它长大些,变成豆苗;如果豆苗还是卖不掉,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再把它移植到泥土中去,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了许多新豆子。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想想那是多划算的事!
这就是智慧,也是他们寻找快乐的秘密。即使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可以有无数种精彩选择,何况一个人呢?我们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生活在烦恼中,不断寻找着人生的快乐。其实,很多时候快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看不到它,让它悄悄地溜走。因此,如果我们要获得快乐,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快乐。
心理学家对快乐如此定义:一种主观上安乐的状态——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会由内心喜爱自己,更加热爱生活,能够体验到每一天的乐趣所在。
可实际上在我们繁琐的生活中,经常会遭遇到远离期望值的事情,常会听到一些诸如我怎么这样倒霉,我的运气怎会这样差,别人怎么老欺负我等等抱怨的话语,其实,同样的事情,只需我们变换一下角度,就会发现:原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在美国有一位叫鲍威尔·达尔的妇女,她只有一只眼睛,而且视力还几近盲人。尽管如此,她仍然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不愿生活在别人的同情中。小时候,她很想和其他孩子玩“跳房子”的游戏,却看不到地上的线。于是,她常常一个人趴在地上找画在那儿的线,并记下线的位置,然后再和小朋友一起玩,居然成了这项游戏的专家。她看书非常吃力,每次都要将书举到靠近眼睫毛的地方才行。虽然如此,她仍旧在家里坚持读书,最后还成为了哥伦布亚大学的文学硕士,并成为一所学院的新闻与文学教授。
也许我们听过太多不甘于命运捉弄的成功人士的故事,也许我们会认为是因为鲍威尔·达尔不甘于屈服命运的超强勇气与毅力,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达到了人生辉煌的境界。然而事实上,这些“也许”的想法往往成为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在鲍威尔·达尔所著的《我想看》一书中,她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她在书中如此说道:“在我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对眼盲的恐惧。然而,我选择了快乐,近乎嬉闹的生活态度。”
由此我们看出了,鲍威尔·达尔的成功并不是她一心所追求的结果,也不是她想去证明什么,她只是仅仅让自己快乐起来——就是如此简单——快乐成就了她的辉煌人生。这份快乐的生活态度,使她觉得只需趴在地上就能看清那条线,只需把书举到眼前就能读到文字,她认为这比起盲人来要强百倍,因此她是快乐的。她从不抱怨生活,相反的,她还会不断地从自己那残缺的生活中获取乐趣,正是这种乐趣的存在,才使得她快乐地生活着,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人生高处。
与鲍威尔·达尔相比,我们多数人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可以清楚的看清一切,但是,我们是否也常常像她一样的快乐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缺少的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灵。因为我们内心并不快乐,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就不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向快乐的本能,然而我们却并不快乐。一方面我们追求着自己梦想的东西,以为得到了梦想就得到了快乐;一方面我们学习和借鉴着别人那些快乐的方法用于自己身上。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快乐与我们同在,快乐的源头正在于我们自己身上。
那许多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财富、盛名和好运并非真正与快乐有关。的确,贫困会带来痛苦,但我们一旦能够负担起日常必需品,那么增加的财富就几乎不再促进我们的快乐。曾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和欧洲,收入与快乐之间的相互联系微乎其微,事实上几乎没有关联。所以,我们如果把财富、功名作为快乐的必然结果一定会失望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李开复在《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中如此说道: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快乐也许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心理学博士凯伦·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情。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情。”快乐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只是我们从没有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它、发现它,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
知足才能常乐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好啊!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很多乐趣呀,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苏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又问他:“先生,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
苏格拉底说:“好处多着呢!比如说,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正如我在前面一节中所说的那样,快乐源自内心。只要内心想要快乐,那么始终能够发现快乐所在。“知足常乐”是实现快乐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正如苏克拉底那样,时时刻刻保持乐观,满足现状,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始终都是快乐的。
“知足者常乐”是倡导人生的一种态度,这并不是要求人们安于现状,而是学会乐观的面对人生。人若不知足明摆着不常乐、不好过,越不知足人就越永不止息地奔波劳碌。
还有一类人,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美貌。为了自己永远年轻,他们花高价购买化妆品,尝试了各种方法来保持身材、容颜。他们也许让人诧异时间在他身上起不到作用。但是,更多的人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保养上,对于美貌的重视程度已经近乎疯狂。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身材和容颜百般挑剔,为了一点点瑕疵而忍受饥饿、皮肉的痛苦等等折磨。甚至还有些人哀叹上天给自己一副丑模样,他们要么整容、要么变性,几经折磨痛苦不堪。
上述种种现象都是人们不知足的表现,他们活的真的太累、太辛苦,活的很不快乐。他们除了要忍受周围人的眼光、舆论,更重要的是要忍受自己内心的折磨,如此一来,他们怎么能够开心快乐呢?
“知足常乐”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而且,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够做到。因为他们放不下,不知足。欲望,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
人们有欲望并不是件坏事,欲望可以成为我们奋进的目标,成为我们生活的动力。但是无止境的欲望却让我们堕入痛苦的深渊。当欲望渐渐支配我们时,我们忘却了自己原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活的更加快乐,更加精彩。
众神给西西弗安排了这样的宿命:在一个无法出去的山谷之中向山上推一颗大石,每次推到山顶,石头便滚落下来,周而复始,永恒轮回。
还有另外一则让人无奈的故事。
有人问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
“挣钱。”
“挣完钱呢?”
“结婚生子。”
“生下儿子干什么呢。”
“放羊。”
“放完羊呢。”
“结婚生子。”
“生下儿子干什么呢?”
“放羊。”
……
当生命进入重复式的单调,我们是否已经感觉到生命的悲哀和无聊?生命存在的意义可曾让你感到迷惘?西西弗的命运是否悲惨呢?放羊娃的生命意义在于什么呢?
我们总是用自身的经验标准来衡量他人的生活,认为他们的生命真的是枯燥乏味之极,如果换成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呢?在我们在追逐“有意义”的生命形式时,在他人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生活?请放下你的批判和无休止的欲望,让你的每一刻都感觉到非常快乐——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正如尼采所说的那样:“你拥有一种道德吗?将它放在心里吧,不要说出来,放在心里。”
由此看来,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是如此简单,只要你愿意,现在你就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想想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而不是失去了什么,没有得到什么。每个人追求快乐的生活不同,只要我们感觉知足、快乐,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没有所谓的“轻”与“重”。
商人见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不满地说道:“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
渔夫反问:“打鱼?为什么要打那么多鱼呢?”
商人答:“打到更多的鱼你便可以卖了,赚到更多的钱。”
渔夫又问:“赚到更多的钱,我用来做什么?”
商人答:“到时候你可以买一处很大的房子,住在海边,每天躺在沙滩上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渔夫一笑:“我现在不是这么做的么?”
也许我们会为渔夫不思进取的生命形式而悲哀,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追求更高的生命形式和生活方式。因为我们被这个社会灌输了太多的功利、金钱思想,我们用身上附加的价值来评断他人的生活和生命。虽然这个渔夫的社会价值确实不如商人,但是我们却不能强求别人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对待生命。过程在自己手中,选择的方式也由自己掌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是做商人还是渔夫,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简单而快乐的活着,当我们因为没有得到更好的生活而烦恼,当我们视那些尚未实现的目标为痛苦的鞭策,为什么我们不低头看一看自己已经到手的幸福和快乐呢?如果因为不知足而痛苦,倒不如知足而常乐。学会快乐,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糊涂的快乐人生
一些人老觉得自己遇到好人,一些人老觉得自己碰着坏人。其时,他们碰到的人可能是差不多的,问题在于他们自己的内心和性格是容易引出别人的善,还是容易引出别人的恶。
我们常常抱怨身边充满了烦恼、痛苦和折磨,那是因为我们总不甘心做那个“吃亏”的人,因为我们太计较得失,所以我们活的太辛苦。快乐也就这么悄悄地从我们手指间溜走,放弃了快乐自寻烦恼,我们是真聪明,还是真糊涂呢?
有两个落水者,一个视力极好,一个患有近视。这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着,很快就筋疲力尽了。突然,视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患有近视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于是,两人便鼓起勇气,奋力向小船划去。
划着划着,视力好的那位便停了下来,因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头。但患有近视的人却并不知道那是一截木头,他还在奋力向前划着。当他终于划到目的地,并发现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头时,他已离岸不远了。视力好的那位就这样在水里丧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视的那位却获得了新生。
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住着两个患有癌症的病人,一个人耳朵灵便,一个耳朵有些背。耳朵灵便的那位有一天从医生的谈话中听到他们只能活三个月时间了。于是,他整天郁郁寡欢,结果还没到三个月就死了。而另一个人的因为耳朵有些背,别说偷听医生的谈话,就是走到他跟前大声给他说话,他还听不太清楚。奇怪的是,他不但活过了三个月,而且一直都好好地活着。
在美国,有两家同样大小的公司,它们的总裁一个叫罗伯特,一个叫史蒂夫。罗伯特是一位精于算计的人,凡事都比别人看得长远。因为他早就预测到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所以他决定将公司解散,还能给自己和员工们留一些生活费,不然到时肯定会负债累累。因为他分析出,在2008年,美国至少会有30%的公司要倒闭,像他现在这样的小公司,肯定在那30%之中。
史蒂夫不但不是一个善于算计的人,甚至还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他执著地地认为,未来永远是无法预测的,就算你将世界上最完美的计划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未来还没有真正到来。他觉得自己的公司只要能够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让它支撑下去。结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然而结果却是,会算计的人将公司解散了,而不会算计的人,却将公司比以前办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