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情绪的主人
12314200000005

第5章 远离愤怒,天天都是好心情(4)

很多时候,我们正如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不在对方的位置不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因此非常不理解某一件事情,一心认为对方是占了自己的便宜,一心就认为对方一定比自己过得好……然而当我们站到了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时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变得不再是以往的模样,变得甚至连自己都难以接受,我们甚至还会赞叹对方的忍耐力。

因此,我们要明白生活的意义,不能随便的乱发脾气,在愤怒前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一想,尽量发自内心地理解每一个人,不要太计较、不要太强求,将自己的需求放低一些,让自己的姿态降低一些,或许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生活。

学习接受现实的不公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条大路,那就做一条小道;如果你不能成为耀眼的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

渴望公正的心理可能会体现在你与他人的交往中,妨碍你与其他人的积极交往。通常我们会喊出这么一句感慨:“这太不公平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却又十分消极的抱怨。

当你感觉某件事情太不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同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体进行比较。你可能会如此想:“既然他们能够做到,我同样可以做到。”“你比我得到的多,这太奇怪了?”“我没有那样做,你为什么可以那样做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你是根据别人的行为来确定自己的得失。支配你情感的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已经由你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让别人来玩弄你。

记得在一次节目中,一位主持人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倾听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现状的态度。结果,就有位老年听众诉说自己晚上总睡不好,原因就是周围总有些邻居在夜里很晚还玩闹喧哗,害的本来就失眠的他总是睡不好。结果主持人从心理的角度来排遣这位老年听众的不满,让他用心理的调节来避免外界的干扰。

接下来,就有一位比较有想法的听众打来了电话,明确地对主持人的想法表示了否定。接着,他一连串地列举了种种社会现象谴责了他所看不惯的现实状况,什么邻居道德素质的低下、缺乏公德心,很多年轻人没有为老年人让座的爱心等等。虽然主持人告诉他,刚刚只是从心理角度来帮助听众解决困扰的,但是他却回应道:“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

对此,我们不能予以否决,心理问题的产生肯定是源于社会问题,但是有一句话是“当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面对宏观的社会现实背景,谴责、不满、愤怒只能让自己觉得是个受害者,或者滋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对于我们自身本没有多少好处,只能说是自寻烦恼。现实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却有很多人硬是把自己搞的像个受害者,似乎所有的不公都是针对他一个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就的确有问题了。

其实,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是当事人主观意识上的问题,他们总爱从主观上认定现实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现实却不是什么样子的。于是,现实中的种种不满让他耿耿于怀,气郁心结。这种人都是不停地有希望和要求,要求社会应该怎样,希望别人应当如何,可偏偏就是忘记了自己应当如何去做。他们没有认清现实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去积极的适应,而是总是感叹“生不逢时”。这种主观被动的情绪,只会让自己真的由一个主观上的不幸者成为现实中的失败者。

青少年教育作家赛克斯说:“得接受现实,生活本来是不公平的。”当然,接不接受,人人有自己的态度,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样。很多人不接受,学会抱怨现实,不付诸实际行动,结果毫无用处。有些人接受了,发奋努力,或者成功,或者活得踏踏实实,也是一种收获。

对于整个世界的不公,我们或许无能为力,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对其的态度。只有改变自己对于不公的态度,才能活得好。人的一切都可以被剥夺,除了最后的一点自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我们之所以不接受现实,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它。必须明白一点的是:只有当你承认你目前已经做到最好时,你才能感到快乐和安宁。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对别人的建议加以分析,不再盲从。即使你认为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对”或“不公平”,你都没有理由去谴责、责备别人,或让他们感到自责。事实上,没有人(包括你自己或其他人)能够超越他目前这种“最好的状态”。你必须学会接受眼前的现实,并明白现阶段你还不能采取其他行动。

我们都习惯于在生活中寻求公道和正义,一旦失去了公正就感到愤怒、忧虑或者失望。

现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各人的理解不同。世上没有哪两个人的意识会完全相同,也没有人的背景和经历会完全一样,因此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以及各自的愿望都会不尽相同。由于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受到意识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错误的意识必定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即使你肯定自己是对的。你的每一个决定和每一个举动,都基于你目前的意识水平。

要知道,你所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和大部分身体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你不接受自己或者别人的现实情况或抵触某个你目前迫切想要改变却有心无力的局面而造成的。你拒绝或无法接受现实,是导致所有问题的根源。仔细想一想引起你失望和沮丧的原因,你会清楚地发现,你其实是在拒绝接受某些你无法立刻改变的现实境况。

改变的关键在于,接受别人的所作所为,不要怀有你必须纠正他们的心理。无论他们的个人意识有多么错误或荒谬,你都要尊重他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如果你总是在评价自己,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评价别人,从而发展为不接受他们的现实情况或意识水平。

一记者问史铁生的话:“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

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20多年,每隔几天,都要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是敬重。”为什么这样说呢?史铁生解释说:“这决不是说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锻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病痛一直伴随着人的生命,与生俱来,在生命的收尾处戛然而止,无法婉拒,明智的做法是,换一种心态,去正视它,用喜悦去迎候它,接纳它,正如你讨厌一个人,与其避之不及嗤之以鼻,不如心悦诚服地放在朋友的位置,容忍他,善待它,也许有一天,因你的宽容,你的善良,创造奇迹。

你不必非要弄明白抵触现实会否引起更多痛苦、麻烦、愤恨、敌意和家庭矛盾,因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强大到这个地步。一旦你接受现实,你就会免受精神上的伤害,不会因为别人而生气、愤怒或痛苦,也不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或被别人伤害。只有接受现实的不公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我们才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量力而行,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的焦虑,获得心理健康。

不为小事生气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本可不屑一顾的小事而弄得心烦意乱。

——安德烈·莫瑞斯

英国著名作家狄斯累利说:“生命如此短暂,不能只顾小事。”对这句寓意深刻的名言,法国作家莫鲁瓦作过下面的解释:“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在古时候,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烦琐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下去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去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境如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面,爆发后将会更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权衡,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却一脸平静地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杯子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很久,顿悟。叩谢而去。

也许很多人还不能解读到其中的禅机,但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如此自省一下自己?生活中,人们喜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争执不休,徒然浪费许多有限的生命,而一无是处。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斗讼、欺诈、迫害,都是浪费精力又无意义的事情。生气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习惯,是对挫折、被侵犯以及不合理对待的反应。

没有人愿意生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会为小事而生气。在生气中,人们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

人之所以会生气,主要是外在环境的刺激,除非是圣人,否则,一般平凡人皆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人或环境而生气,能够在生气时做到自省或是生完气觉察的人,就已经不容易了。

喜欢生气、为小事发怒的人,总是让别人有机可乘。生气当然不会是件好事,至少对健康就是不利的因素,若能训练自己,在生活中减少对外在环境的过度反应,也许,有助于内心的平和。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快乐的生活,才会活的更开心,更有意义。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事情而伤神费力,想开一点: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怎么能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在科罗拉多河畔的一个山坡上,有一株死去的大树。据生物学家预算,这株大树屹立在那儿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当初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登陆时它已存在。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曾先后遭受过14次雷电的袭击;四个多世纪以来无数次的雪崩和风暴它都傲然挺过了。它巍然耸立在山上,不曾畏惧过一切强暴,然而在一群很不起眼的昆虫的攻击下,它却倒下了!这些昆虫穿透它的树皮,蛀空它的树心,用它们微弱的、然而不间断的进攻最终彻底瓦解了它的战斗力。一株参天大树,一株几百年来雷电劈不死、飓风刮不倒、任何东西摧毁不了的大树,终于被一群小得可怜的、我们用手指头轻轻一压便会成烂泥的虫子征服了。

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也和这株饱经风霜的森林之王一样吗?我们不也能经受住生活中各种风暴、雪崩、雷电的袭击,而却让心里各种“昆虫”渐啖我们的身心和情绪,最终失却我们强壮的体魄吗?像这些心里的“昆虫”也都是用手指轻轻一压就会成为烂泥的区区小物啊!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他时,他便会消散了。一个有心机、心计之人不为小事而生气,因为他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利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

事实上,即使像英国著名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这样的非凡人物,有时也会忘记上述名言。因为他曾经向他的大舅子起诉,造成了美国佛蒙特州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不和案。曾有人专门对这个耸人听闻的案子著书立说,书名就叫《佛蒙特州基普林的家庭之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基普林跟佛蒙州的一个名叫卡罗琳·巴勒斯蒂的姑娘结了婚。婚后,基普林便在该州的布拉特利博罗市修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然后搬到那儿住下来度过他的垂暮之年。他的大舅子比特·巴勒斯蒂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俩工作休息都常在一块儿。

后来,基普林买下了巴勒斯蒂一块地皮,并互相说定:巴勒斯蒂有权收割这块地上的青草。可是有一天巴勒斯蒂看见基普林正把这块草地改建成花园,这可把他气炸了,当即出言不逊,骂将起来。基普林也不示弱。于是佛蒙特这块草地之争便结下了两个朋友之间的冤仇。

几天之后,基普林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路上碰见了他的大舅子巴勒斯蒂。后者坐在一辆双套马车上挡住了去路,硬要基普林下自行车让他过去。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基普林丧失了理智,发誓要到法院去告他的大舅子。一场耸人听闻的案子就这样发生了。新闻记者们从各大城市向布拉特利博罗蜂拥而至,消息传遍全世界。

基普林从这次官司中得到了什么呢?一无所获。相反,他还不得不按照法庭宣判,他跟他的妻子一起永远离开他在美国的这幢住宅!就因为这么一点区区小事,就因为园子里的一些青草,带来了这许多怨恨和痛苦。“要是你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不管他人如何有负于你就好了!”写书的作者如此写道。

两千多年前的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说过:“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小事了!”这一警言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将精力都花在小事上,那岂非是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拔除心中仇恨的杂草

恼怒将理智的灯吹熄,所以在考虑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

——英格索尔

有个小男孩儿,自幼失去了父亲。兄弟姐妹5个,由母亲一个人抚养。日子过得很清贫,经常受人欺负。每次吃了亏,虽然是家人有理,母亲都不去与别人论理,反而责备自己的儿女,她常说:吃亏是福。小男孩儿心里很不是滋味,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了仇恨,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要出人头地,报复所有欺负自己的人。

一年夏天,小男孩儿和母亲到田地里拔草。庄稼地里有一种杂草,生命力特别旺盛,随便扔到哪里,都能存活。即使被太阳爆晒过了,只要根沾到泥土,过不了多久,仍然能蔓延一大片。如果不及时拔除这种杂草,庄稼地很快就会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