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人人心里都有一堵墙,不管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与否。不知哪位先人说过:由于我们相互隔离的生活,我们当中没有人深刻地理解人性,在以前的时代,人们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过着相互隔离的生活。现实中,每个人都学会了如何筑起一道厚实的墙,防御他人的同时把自我也一同圈起来,人类无助的生命出路究竟在何方呢?大众普遍认为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某种性质,是不断克服动物性向神性不断靠近的一个过程,也许我们的出路就在这一不断向神性靠拢的过程中逐渐明晰。
舞蹈,美中之美的人体动作艺术,从古至今始终是一片令人心醉神怡而又扑朔迷离的领域。“现代舞之母”邓肯赤脚宽衣“自由舞”的首次演出,让人群几乎到了骚乱的地步;1931年伟大的芭蕾舞大师安娜·巴甫洛娃的去世,引得万民悲痛落泪;英国芭蕾故事片《红菱艳》(直译为《红舞鞋》)1948年上映至今仍然令许多观众魂牵梦萦。
《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去抒发情感的表演艺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像舞蹈这样,把自己的全部魅力构筑在充满情感的动态人体上。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救寺邂逅相遇,两人一见倾心,尤其是莺莺的“临去秋波那一转”,无限深情尽在顾盼之间。从美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表情就是“媚”,也就是一种动态美,它的集中表现就在舞蹈艺术中。
李白《高句骊》云:“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舞之媚东来。”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这些诗句正是对舞蹈动态美的赞美。舞蹈的三大要素——表情、节奏、构图,无一不是由人的形体动态所构成的,以人体运动的线条、姿态作为手段来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感染观众。它以人体动作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粗细刚柔来表示犹豫、果断、惊叹、哀怨、恳求、命令、关切、冷漠等情感。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扮演的朱丽叶形象被认为是无人能够超越的。当演到绝望的朱丽叶披上斗篷奔向劳伦斯的密室时,是令观众最忘情的一刻,英国当代最著名的舞蹈家玛戈芳登评论说:“她两脚似不点地地飞跑,斗篷像翅膀一样张开,她像是在飞,像古希腊的女神……”
此外,舞蹈的韵律也是动态的,它以三维空间为存在形式,随着人体的运动而变化。比之于建筑、雕塑,舞蹈的三维空间更为丰富,更富于多样性和动态美。舞剧《红楼梦》中的《葬花》
一场,就是以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身段、圆场步、花帮步等舞蹈语言去揭示林黛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冲出封建牢笼的愿望,又以大的舞姿转动来表现她强烈的爱情和为爱情献身的精神。
冰心在《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中写道:
“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可以说,舞蹈的灵魂就是用舞姿的运动描绘感情的运动。
凝固的音乐——建筑的美
人的发展历程是和建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生存的空间处处都充满了带着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物。甚至建筑物已经成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代表:天安门代表了中国,大本钟象征着英国,自由女神像代表了美国,看到风车就想到了开满郁金香的荷兰……可以说,建筑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从人类摆脱了在丛林中生活,每一步的脚印都和建筑是分不开的。
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做“凝固的音乐”。据说贝多芬在创作著名的《英雄交响曲》时,曾受到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启示。因此,贝多芬也深有体会地说:“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冷冰冰的建筑物和温情的音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人对建筑产生的美感首先来源于它的形式。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地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对建筑物的节奏分析是这样的:“一柱一窗地排下去就像柱窗的四分之二的拍子,若一柱二窗地排下去,就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的排列就是柱窗窗窗四分之四的拍子。”在他的眼里,冰冷的建筑都可以翩翩起舞了。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规律。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
其实对于建筑的审美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建筑的风格与那个历史时代的联系。比如说我们的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明修长城清修庙”,就是说明了明清两代建筑上的不同风格。
婉约的书香中——徽州建筑
那种仿佛从宋词中飘散出来的清丽婉转,那些氤氲在黑白分明的建筑和月塘波影里的古意,正是徽州独有的韵味。
徽州的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层层跌落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的独有,错落有致的在空间展示出优美的墙线,白墙青瓦鳞次栉比,在青山绿水间洋溢着宁静和谐,虽然只有黑灰白的色彩,但是没有丝毫的单调,更有着舒缓,像轻柔的丝竹,朴素庄重。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迷失在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两个至三个,多则十多个,最多达二十四个、三十六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和自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这里的地方戏是黄梅戏,但是也许太清脆了一些,昆曲倒是更适合一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不知为什么,杜丽娘的这句词总觉得驱之不去。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星斗为文高映阁,江山如画半倚城”,这正是徽州婉约的书香气质。
一滴永恒的泪珠——泰姬陵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妃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蒙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两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二十二年才完成。但是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参与了陵墓的建造——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四扇拱门的门框上。寝宫内有一扇由中国巧匠雕刻得极为精美的门扉窗棂。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石叶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贾汗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著名诗人泰戈尔称泰姬陵为“一滴永恒的泪珠”,它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城市的眼睛——雕塑美
大到旅游风景区、城市广场,小到家庭装饰,雕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雕塑还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它不能像音乐一样模拟声音,也不能像戏曲、电影那样富于流动性,什么才是雕塑的艺术语言呢?
雕塑是一种状物抒情的造型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立体的绘画。它是雕和塑的合称,以雕、刻、塑、镂、琢、凿、铸为手段,以金、玉、石、土等为材料,塑可供视觉感受的人体形象和物体形象,去反映生活的艺术。
那么怎样来欣赏雕塑呢?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它立体化的形象。雕塑是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创造出立体化的形象,人们不仅可用眼睛去感受它,还可用触觉去感受它。由于雕塑的形象是立体的,我们观赏雕塑作品时,必须从前后左右的不同观察点去观赏它,才能获得完整的印象。雕塑的魅力还在于它恒定瞬间性的造型。由于雕塑是用可塑材料和硬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的,因而它的形象就不能像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那样在时间里展开,不能用流动的形象去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只能表现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个瞬间的影像。这样,雕塑形象便具有恒定的瞬间的特性了。这就要求雕塑艺术家善于选择和概括客观事物最有形态特征和最能体现其精神实质的瞬间形象,寓无限于有限之中,寄丰富于单纯之中,从而产生单纯与丰富相统一的艺术效果。雕塑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以静态表现动态。雕塑总是以静态的造型去表现运动的姿态,使所雕塑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表现出生命和活力,从而达到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这就是雕塑动态美。鉴赏者从这变化着的动态中,可以想象出它的过去和未来。
此外,要真正地把握雕塑的美学内涵,还要深切体会雕塑的质感和量感。青铜、汉白玉、石膏、金属等不同的雕塑材料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霍去病墓前的石虎石马,用整块大石头简单凿就,深厚、质朴,有良好的质感和量感,如果换作汉白玉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
拉奥孔的叹息
希腊神话中有个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做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阿波罗在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入城中。这触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想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