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12410700000009

第9章 智慧8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

《弟子规》曰:德有伤,贻亲羞。

《弟子规》说,如果孩子品德上有什么不足,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辱。

在古代,品行是与一个人的孝心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人们就认为这个人不孝,而一个不孝顺的人,品德是肯定不好的。可以说,一个人品德不好,不但父母脸上无光,孩子自己也无法正确做事、成人,将来也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

着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说: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当今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孝不敬的事情频发,原因就在于很多家长忽视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两眼盯着孩子智能、才艺的提高,把品德教育扔到角落里。以至于孩子还没长大,就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

一天早晨,某职业中学的一名女学生把早已准备好的10包“毒鼠强”悄悄放入母亲爱吃的芝麻糊中,然后很从容地去学校上课。

下午放学后,她先到文具店买了3个信封,然后匆匆地回到家。

一切如她所料,母亲早已气绝身亡躺在地上。见到这一切,她面不改色心不跳,掏出早已为母亲写好的3封“遗书”装进3个信封,将其放在茶几上,伪造出母亲自杀的现场后,她拨通了报警电话。

民警很快赶来,经过细致地侦查,认定3封“遗书”系女孩伪造。经讯问,女孩承认了用鼠药毒杀母亲的犯罪事实——女孩,16岁,长得文质彬彬,亭亭玉立。女孩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在班里是一名班干部。有个这样的女儿,妈妈并不知足。

妈妈常常在女儿面前念叨,要女儿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争取今后有个好前途。妈妈还自作主张,替女儿报名参加大专自考。虽然不情愿,但是女儿还是很努力地参加了大专的学习。

但是女儿一旦考试成绩欠佳,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便恶狠狠地羞辱女儿,什么“弱智”、“傻呆”,搞得女儿心里很难受。有时妈妈见女儿在家学习,竟骂女儿是“装蒜”、“假用功”。

妈妈做梦也未料到,自己对女儿严加管教,换来的是女儿的憎恨。妈妈对女儿说:“如果你自考成绩不好,你不会有好日子过!”

她的威胁,使深埋在女儿心中的怨恨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为摆脱母亲的这种“关爱”,对妈妈下了毒手。

案例中这位妈妈过于渴望女儿成才,忽视了对女儿品德的教育,致使她连自己的命都被女儿剥夺了。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孩子成绩很优异,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这个孩子也难以成才。即使成才也难以收获幸福。

“80后”多是娇生惯养下长大的独生子女,随着大批“80后”结婚、生子,我们也看到相当多的“80后”夫妻在闹离婚。其中以“穷二代”

和“富二代”最为引人注目。“穷二代”离婚的焦点问题是孩子由谁抚养,而“富二代”离婚的焦点问题是怎么保住家族的财产。

这些夫妻大多数是经过花前月下如胶似漆的恋爱后才走入婚姻殿堂的,导致短短几年就如仇人般打红了眼的原因,无外乎对婚姻不忠、暴力、不信任等因素。这些行为,折射出了一些“80后”的品德缺失,比如稚嫩、轻率、自我、不愿意付出、不懂得尊重他人、个人能力低下等。

为了让当今的孩子不再重蹈一些“80后”的覆辙,家长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呢?

1.家长要明白:好成绩≠成才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好了,就能够成才、干大事。其实不是,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很好,但是没有孝心、爱心,不具备诚实、责任心、谦虚等美德。那么,这个孩子就无法顺利与人相处,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还差得远而积极要求进步,更难以担当大任。没有孝心、爱心,就不会有报答父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也就没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的动力,所以难以成才。

2.不要过于娇惯孩子

独生子女,是家长眼里的宝贝。有的家长爱孩子爱得孩子想要什么就给孩子什么,使得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更没有为别人做事的能力。自私的孩子,除了父母以外没有人可以容忍。

有一个女孩,到外地读大学,由于极端自私,无法过集体生活,不得不从校园公寓里搬出来,在校外租房子住。租房子一个人又不敢居住,妈妈只得来陪读。为了女儿上学,妈妈辞掉工作,千里迢迢告别老母亲来到异地陪读,心里苦不堪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与人相处,工作后怎么办呢?

卢梭说,我们似乎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溺爱,但你可知道,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所以,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吧,这样孩子才能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活。

3.培养孩子的德行

想要孩子有好的品德,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们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

有的家长不知道培养孩子哪些品德。品德是贯穿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高尚的情操,比如懂得感恩、有一颗善良的心、孝顺父母、有责任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真诚待人、自信自强、谦虚有礼、有勇有谋、宽容仁厚等。

4.让孩子践行品德

有的家长培养孩子的品德只是跟孩子说怎么做,孩子在实际行为中有没有做到却不管不顾。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孩子就不会形成习惯。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做完了要让他多重复几遍。将行为变成了习惯,才能最终成为稳定的自然行为。

妈妈教儿子给奶奶洗脚。妈妈蹲在小男孩身边,告诉孩子,奶奶的脚放进去前,要先用手试试水的温度,不烫手合适。洗完后,要用干毛巾擦干净。小男孩第一次做很兴奋,可是第二天就忘了。

妈妈喊小男孩,奶奶制止,说我自己洗吧,但是妈妈坚持让小男孩给奶奶洗脚。在妈妈的提示下,小男孩连续给奶奶洗了一周后,不用妈妈提醒,就能主动给奶奶洗脚了。

5.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

所谓价值引导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最终帮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悟出一个人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我们给孩子做价值引导的时候,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通过对话,自然而然进行。

汶川地震,妈妈领着姚兵捐款回来,便开始讨论一个问题。

抗震救灾中,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范美忠自己先跑。妈妈问儿子:

“你怎么看待这两位老师?”儿子说:“谭老师更具备一位老师的美德,有责任感,爱护自己的学生!”妈妈问:“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会怎么做呢?”姚兵说:“当然是像谭老师那样,尽心尽责救助学生呀!”

我们和孩子一起,针对社会上发生的敏感事件进行讨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