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外国演讲辞名篇快读
12412700000047

第47章 科学万岁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创始人。出身于诺夫哥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匠家庭。十岁起在俄国各地流浪,饱尝艰辛并广泛接触社会。1884年到喀山,在那里刻苦读了许多书,同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着作。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反对沙皇制度。

1889年曾因与革命团体有联系而被捕。这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92年以高尔基为笔名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拉德》。189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特写与短篇小说集》。1899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捷耶夫》。1901年又发表着名诗篇《海燕》。在作品中揭露沙皇制度的黑暗、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预示革命风暴的来临。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更自觉地投身俄国革命运动,以文学为武器同旧制度作斗争。曾编辑《知识》文学季刊,把现实主义流派作家的作品都选进季刊进行传播。1905年革命中,作为社会活动家代表团成员积极声援工人游行。游行被残酷镇压后,又以代表团名义发表《告全国人民及欧洲各地舆论界书》,谴责沙皇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罪行。发表演说,组织为死难者及家属募捐活动,为此遭当局逮捕。同年秋同列宁在彼得堡会面,从此一直得到列宁的器重和帮助。为避免沙皇政府迫害,受党委派出国旅行,宣传俄国革命。在美国期间写了许多小册子和号召书,支持盟国无产阶级革命,还以演讲方式为布尔什维克募捐。曾援助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第一份合法机关报《新生活报》,也是列宁党活动经费的经常提供者。1906年,他的名着《母亲》问世,热情讴歌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对各国无产阶级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十月革命”前夕,以列宁为首的革命者对民主的争取暂时表现为暴力的蓄积。而革命的根本是解放生产力,使之发生质的跃变。于是,当时社会便无形中形成了对科学的一种普遍而迫切的要求。这就是高尔基这篇演讲的时代背景。

高尔基不愧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凭着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革命者满腔的热情,把握住所处时代的脉搏,在革命爆发前夕不失时机地发表了这篇热情洋溢、文采飞扬且富有逻辑性富有感染力的演讲。

讲词精要

尊敬的公民们:

在使人类获得社会教育方面,没有什么东西比艺术和科学的力量更奇妙、更富有创造力;而且,我还想这样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总还算得上是一位艺术家,我真诚地自觉地把科学放在教育问题的首位。

因为,艺术是有感情的,它总是容易屈从于创作者思想的个性,它太依赖于人们称之为“情绪”的这一东西。正因为如此,它极少是真正自由的,它极少能超越个性、阶级、民族偏见、种族偏见的强大影响所形成的强大壁垒。

而实验科学则是从精密观察所得的知识和经验的肥土沃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以数学的铁一般的逻辑作为先导,因而完全摆脱了艺术无法摆脱的这些影响,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实验科学是国际性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可以说俄国艺术、德国艺术或意大利艺术,但世界上却只有一种四海皆同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科学给我们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使它在宇宙的神秘王国里到处翱翔,探隐索微,解开生活的悲剧之谜。科学为世界打开了通向团结、自由和美的道路。

俄国民主此刻正和精密科学一起走向新生,而俄国民主又需要用精密科学来加以充实,这一点无须由我向你们论证。克·阿·基米亚米里亚泽夫——一位着名的科学家,极为正直的人——整个一生都坚持不懈地断言:“未来属于科学和民主”,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而我则深信:民主只有和科学携手并行,才会有未来。

人们必须懂得,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天地正是科学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他们应该知道,在田野里采撷花朵的先生并非游手好闲,而是为村里培养农学家的人;他们也须了解,他们身穿的棉布衬衣是纺织厂生产出来的,而纺织厂没有数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建造起来;大夫开的药也是科学家含辛茹苦劳动的成果。人们要知道,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个知识阶层,在为他们的生活不知疲倦地用脑劳动……

请允许我沉溺于幻想——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深信,没有什么幻想是人类的意志和才智不能改造为现实的。

我幻想着建设一座“科学城”……在这里,科学家天天用自己的睿智、无畏的眼光探索着我们星球周围的奥秘;在这里,科学家像石匠和宝石匠般锻炼、雕刻着世界的全部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变成行之有效的学说,变成进一步探求真理的武器。

在这座科学城里,科学家将沐浴在自由和独立的阳光中,沐浴在激发创造力的阳光之中,而他们的工作则将在这个国家造成热爱知识的空气,将在人民中间唤起对知识的力量和美的热烈感情。

我相信,对知识分子来说,民主具有与他所从事的那门科学同样的重要性;我也知道,民主是热爱科学的。我想这样说:在你们集体的意志中孕育着俄国精神上的新生。

我们需要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热爱我们的劳动。我们应该懂得,劳动不是强加在我们意志上的东西,劳动是意志的自由表现,而在自由的劳动中,正如在爱情中一样,蕴藏着崇高的快乐,必须懂得这一点。而只有精密科学才能帮助我们懂得这一点。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才能逐步治愈我们的严重创伤。

自由展翅的科学上升得越高,它的视野就越宽广,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可能就越充分。

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在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脑更奇妙!没有什么东西比思维更美好,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可贵。

科学万岁!

妙语佳言

民主只有和科学携手并行,才会有未来。

在田野里采撷花朵的先生并非游手好闲,而是为村里培养农学家的人。

棉布衬衣是纺织厂生产出来的,而纺织厂没有数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建造起来;大夫开的药也是科学家含辛茹苦劳动的成果。

自由展翅的科学上升得越高,它的视野就越宽广,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可能就越充分。

演讲技巧

这篇演讲文学色彩相当浓厚,散文味和诗味极浓,益人心智,动人心扉,润人心田。体现了文学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演讲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诗一样的语言处处闪烁光辉。

如“田野里采撷花朵的先生并非游手好闲”,“大夫开的药也是科学家含辛茹苦劳动的成果”、“科学给我们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使它在宇宙的神秘王国中到处翱翔”,“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才能逐步治愈我们的严重创伤”等等,绚丽多彩,摇曳多姿,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主旨的而不是游离主旨之外的装饰性器具,使主旨更加深化和突出。这种美化让人陶醉,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同时,演讲的想像空间巨大。为了让人们在那个氛围并不融恰的时代里能相信科学确乎是处于教育问题的首位这一演讲主旨,演讲者充分发挥自己艺术家的才能,驰骋自己的想像,充分去想像未来科学世界的美好景象,让人们在并非缥缈的描述中增添信服心理和希望,如“在这里,科学家天天用自己的睿智、无畏的眼光探索着我们星球周围的奥秘;在这里,科学家像石匠和宝石匠般锻炼、雕刻着世界的全部经验”等等若干画面的描绘,满足和填塞了满怀期望欲的听众的心理,联系了听众,使得演讲的社会功能在想像的作用中得以实现。而且,想像的运用,便有了无比强烈的诗情的感染。

演讲情感热烈、丰富。演讲者致力追求的便是听众与自己在演讲中的高度融合,而取得这种效果的最便捷但也最难以实现的便是感情的交融互动。高尔基是高明的艺术家,他深谙于此道,一开始即以热情的称呼语“尊敬的公民们”作沟通,开始了感情的倾泻,他曲折有致、情感热烈的语言一开场便道出主题,把听众牢牢吸引住。当演说进入主要部分时,便充分发挥他文学家的专长,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美妙的语言中,保持住了听众已有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好火候,用一组排比句和号角般鸣起的“科学万岁”,把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演讲在强音中结束,印象深刻,回味久长。

演讲主旨明确,态度鲜明,虽然饱含诗情画意,但它并没有因之失去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这一特点,在感情的海洋里去追求一种理性理智的构架论证,即使不是演说而是诗篇小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点。高尔基到底非同寻常,竟处理得如此巧妙毫无斧凿之痕。

演讲生动、形象,看似通篇充塞着“科学”的讲解,然而只要你仔细吟咏,便会发觉他是将科学与艺术、民主和日常生活等联系在一起,比较地来说明他自己的命题——科学应放在教育问题的首位。再仔细一点,我们还能发现他的命题在感情的流泻中融会逻辑推理,只不过加以艺术化、生动化、形象化了。这正是高尔基演讲的突出特色。

演讲生动地展示了演讲者的人格魅力,其演讲者形象一如文学家的高尔基那样高大;而他的演讲则一如他的名着《母亲》和《海燕》那样富有魅力,充满热情和感召力,给人以奋发和激励。

逸闻故事

高尔基和托尔斯泰互相观察对方时,都感到对方像个孩子,虽然他们都已是举世闻名的作家了。

高尔基这样描绘托尔斯泰:

“在他讲话的时候,他的眼睛起了奇怪的变化,一时变得像孩子似的可怜,一时又发出一种冷酷无情的声音,他的嘴唇在颤抖着,他的唇须竖立起来。他说完了,从他的粗布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一块手巾来,使劲地擦他的脸,虽然他的脸上并没有淌汗……”

托尔斯泰是这样看高尔基的:

“您是个多么古怪的人!从外表上看,好像您生下来就是个成人似的。可是,在您的思想里面,却有着很多小孩的成分,有着很多不成熟的东西,而您对生活已知道得够多了!”

他们都把对方看得纯真、真诚、好奇、敏感……总之,像一个孩子一样。

大厅里挤满了人,却鸦雀无声。大家在等着高尔基朗诵。

“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高尔基朗诵着,“再没有谁比他俩更伟大,比他俩和我们更亲近的了……”

高尔基的声音沙哑了。他振作一下,继续朗诵下去:

“托尔斯泰去世了……”

他动了动嘴唇,再也讲不出话来了。试着再来一次,二次,最后只好停下来,他哭泣起来。

他掏出手绢擦着眼睛、脸颊和他那特有的大胡子。

听众庄严肃穆地望着他。

高尔基回后台去了。他离去了十几分钟。大厅里依然鸦雀无声,肃穆庄严。

高尔基又出现了,燃起一支香烟,重新开始朗诵。

一年以后,另一次会上,他又一次朗诵这一篇回忆文章。当他念到“没有谁比他俩更伟大,比他俩和我们更亲近的了”,正要说出“托尔斯泰去世了”时,他又伤心地哭泣起来。

高尔基很重视给他作品的人物起一个适当的名字,让这个名字唤起读者具体的感性的感觉和联想。

他在写《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时,就认真地考虑了主人公的名字。

着名文学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曾热情赞誉“克里姆·萨木金”这个名字。他说:

“克里姆——这个字眼听起来就是干巴巴的、狭窄的,使人立即想起‘楔子’(克里)这个字来。萨木金——你在这里会感到是一种‘利己主义’,一种自负,一切为了我。——听到这个名字,我就立刻感觉到出现一个好似陀布任斯基这样有名气的‘戴眼镜的人’的外表来。

但是,他的本质决不只是这样的狭窄、盲目、做作和乏味。这毕竟还是萨木金:他的脑袋由于自尊心而微微扬起,他的某些地方——领子、领带、梳光的头及所有这些都显现了他的冷冰冰的庄严性。这是一种自负的特有的风度,而且还有一种做作的艺术味道。个子并不高大,但是希望在社会上比人高一点。不但说话的样子,连说话的音调也是索然无味、极其无聊的。

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废话连篇——然而,却又有恶毒的讼师般的狡猾、自负、怨天尤人的意味。萨木金的外表就是这样。真的,再也没有比克里姆·萨木金更好的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