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原理新编
12413700000045

第45章 政治管理(1)

政治管理的实践活动以及关于政治管理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成为政治活动和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领域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完整的概念,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不同,具有自身的内涵、特点和性质。

政治管理按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政治管理和现代政治管理,政治管理还具有自身的原则、方式和功能。

一、政治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1.政治管理的内涵

政治管理是普遍存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政治行为。要理解政治管理的内涵,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管理。管理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原因在于:人类生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特征的,而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离不开协调和控制,这就需要各种管理。政治管理也是基于这个需要,只不过在众多的管理活动中,它是关于人们政治生活的管理。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管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很少并用的。尤其是作为动词的意义,古人多使用“管”字。《商君书·修权》中就有“管一国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的说法,这里的“管重”

有掌握权力的意思。在荀况的治国之言中,“管”字获得了管理的含义,如在《荀子·富国》中所载“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理”字在古籍中虽然也有过动词意义,如《荀子·天论》:“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理”用作名词,指的是道德、法则。将“管理”二字结合起来并作为动词意义使用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最常用的含义是“领导”、“管辖”。在西文当中,管理的英文词是“administer”,被解释为“tomanage,direct,toserveout”,有“掌管”、“处理”、“指导”、“分配”等多重含义,其近义词为“govern”。

在英语中,“administer”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统领”相近。

关于管理,至今还没有公认和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定义中把握其核心。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作出了界定,较具代表性的有: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综合以上定义,我们认为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专门人员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控制、人事、财务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与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政治管理则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最初孕育于原始公共管理的母体之中。在原始共同体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但是,原始社会中“丝毫没有今日这种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统治的确立,随着政治共同体的不断扩大和政治职能的不断复杂化,社会需要“建立新的机构来保护共同利益和反对相抵触的利益。这些机构作为整个集体的共同利益的代表,在对每个单个的公社的关系上已经处于特别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对立的地位。”这种机构也逐渐获得了与社会相对立的特殊利益,在维护公社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开始行使对社会的统治,它就是国家。国家这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就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调解和解决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必须对社会事务进行管辖。这种社会公共权力对于社会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就是政治管理。

其实,政治管理的思想也是早已有之。中国文化中从孔子开始,西方文化中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历代思想家在思考政治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将其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在政治学研究中,人们对孙中山先生赋予政治的定义是很熟知的。在他看来,“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人们对于政治管理思想研究的轨迹反映出政治管理内涵的不断丰富。在古代,由于人们对政治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管理的概念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往往被人们与政治相提并论,或被包括于政治统治行为之中,只是到了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近代社会,政治管理自身的意义才被人们逐渐意识到。马克斯·韦伯和伍德罗·威尔逊是较早专门研究政治管理的代表人物。而今,政治管理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政治学的恢复时期,国内就有人提出“要研究政治管理”,并认为“政治管理是政治学的一个内容复杂的分支学科”。其后,有不少学者对政治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研究政治管理的专门著作。

对于政治管理的内涵,目前我国政治学教材中采用了不同的定义,例如有的认为,“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种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够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有的认为,“政治管理就是以政府机构及其相关组织为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中与政治统治相关的人和事所进行的领导、决策、组织、沟通、协调和监控活动。其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等。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对政治管理的定义反映了以下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政治管理是国家权力主体通过国家机关或特定政治组织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进行能动的约束和控制的过程,政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政权的稳定与巩固,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种意见认为:“对政治管理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广义的政治管理,是指由政府负责和进行的管理,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管理。第二个层次,狭义的政治管理,指国家政权体系或政府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协调与控制,社会政治生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互动活动和关系;二是社会成员、社会团体围绕国家政权的互动活动和关系。第三个层次,更狭义的政治管理,仅指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协调与控制,不包括国家机关的互动活动和关系。”

仔细分析,第一种意见给出的定义较为全面。第二种意见主要是基于政府管理研究的需要而下的定义,而我们则主要是从政治学整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因此按照第一种意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政治管理是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达到既定的政治目的,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主动地、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学研究中,目前有一种“政治治理”的提法。当然,对于政治管理和政治治理的异同还需我们进一步思考,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学科发展的动向。关于政治治理,是基于治理而提出的。一位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曾经说:在过去的15年中,国际社会科学文献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便是“治理(governance)”。自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例如,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表一份名为《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的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管理的发展和治理的分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也提出了一份名为《治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第3期出了一个名为《治理》的专号。联合国有关机构还成立了一个“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出版了一份名为《全球治理》的杂志。可见,人们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意义。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而政治治理只是各种治理中的一种,即社会中最具权威性的治理,是特定的公共机关(主要是国家)运用政治权力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进行整治和梳理的行为和活动,是公共机关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政治行为。

伴随着政治治理的提出,人们涉及到了对政治治理模式的探讨,并认为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在西方,也形成了两种治理模式:早期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和后来的政府干预模式。早期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坚持“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治国思想,通过市场自我管理和理性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追求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政府只承担协调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安全的职能。政府干预模式是基于政府的绝对不干预使市场本身所暴露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而提出的,凯恩斯主义指出市场缺陷是市场不能自我克服的,于是出现了政府干预模式。随着政府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由于政府过度干预也暴露出问题,二战后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开始对政府的作用产生怀疑,使得自由主义模式有所抬头。

当然,治理理论还很不成熟,其基本概念还十分模糊,但它对政治学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一种合作过程,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全新技术,强调管理就是合作,把治理看作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现实形式等等,给我们很大的思维空间。目前关于“政治治理”的提法,必然深化人们对政治管理的思考。

2.政治管理的特征

从我们对政治管理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政治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权威性。政治管理是政治管理主体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等进行管理的,它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如果没有这种权威性,政治管理活动就不能存在下去,社会秩序就很难维持。权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主体及其延伸构成的政治体系,也就是说是权威机构而不是一般机构。这个主体运用国家权力进行协调和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经济政治利益,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控制在统治者确定的社会秩序之中。

第二,广泛性。这是由政治管理对象和范围的广泛性所决定的。

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是国家内部全体社会成员,凡是进入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政治活动均属其管理范围,因而具有广泛性。不论何种社会,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社会协调和控制。这是因为全体社会成员,无一例外地受到国家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管理。社会上其他各种非国家权力则只对特定人员有效,惟有国家权力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效。正是由于这种管理对象的广泛性,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而社会成员又时时刻刻处在各种活动之中,从而决定了政治管理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程序性。这是指在政治管理的整体系统中,各管理主体都有明确的职责,扮演着特定的角色,管理活动是按确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的。如果不按确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就起不到调控的作用。程序性的依据是现存的政治规范。宪法、法律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政治管理的规范。

第四、单向性。单向性即政治管理活动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地进行协调和控制,呈现为一种金字塔式的伞状放射结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体现了政治权力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单向性表明:政治管理是基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并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不平等的,从而体现出政治生活中各层次的主体结构,决定了各个政治管理主体的效力等级。

二、政治管理的性质

为了弄清政治管理的性质,我们必须明确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统治指的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为了维护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政治上的权力,而凭借国家暴力机器,强制性地对在根本利益上与之相对抗的阶级、势力或分子,推行其意志的活动。简言之,政治统治即专政活动,是暴力的支配、控制、压迫、镇压反抗的活动,是维护、巩固、发展统治地位,确保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不被篡夺、不被侵蚀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不过从形式上看,政治统治是以国家行为表现出来的。

历来学者一般将政治统治视为政治的核心或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认为由谁掌权,由谁来统治是政治的关键性问题。近代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统治或权力问题上。

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内在联系,在于两者都是政治权力的基本作用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职能所做的二分法分类中,政治本身所具有的二重职能决定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之间相互依赖又有区别的紧密联系。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都是利益实现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管理都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统治,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现存的统治秩序。

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服务于特定政治主体所要维护的政治秩序,都是为了实现特定主体的政治利益。政治统治致力于直接形成和获得统一的国家政权,铸就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政治管理的具体展开确定了必要的前提。政治管理以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基本需要的面貌出现,通过公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必要基础。

两者的差异在于:

第一,主体的差异。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只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而且是以暴力机关为主的,政治管理行为的主体则不然,除去国家政权之外,其他政治实体也可作为主体而存在。对于政治管理来说,凡是能与国家意志贯彻相一致而起作用的权力主体,都可以产生政治管理行为,参加政府或与政府合作的政党及领袖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政治管理主体,随着政府职能在当代社会的扩张,一些社会性组织有时也会成为特定的政治管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