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与资源法学
12413800000003

第3章 环境与资源基础知识(3)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重大国策。此后,在多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我国政府一再重申这一政策,表明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涉及整个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和应优先考虑的基本国策。所谓基本国策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对策,是确定国家发展方向的立国之策。之所以要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一)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被制止,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我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国本来就是森林面积较少国家,由于超量滥伐,毁林种粮,使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2%。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土相当于把全国的土地刮去1厘米厚。我国有1/3的国土受风沙危害。另外,许多野生动物的分布区也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难以维持正常繁衍。这种森林减少、物种濒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的状况,使得环境的生物生产能力降低,有限的资源再加上较低的生物生产能力,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全国绝大部分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污染使许多城市的上空整日弥漫着驱不散的烟雾。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已成为世界酸雨区之一,贵州主要大城市的酸雨出现频率均在90%以上,几乎到了每雨必酸的程度。城市垃圾量大面广,绝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通常是露天堆放或简单掩埋,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重围。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严重,全国有30%的职工在噪声污染的条件下工作,40%左右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中。

环境污染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而且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人口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不仅已经出现了公害病的典型症状,而且婴儿的畸形发生率也大大高于无污染地区。

(二)我国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据统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之比大致为:土地为27%,水为25%,林地为12%,农牧用地为25%。也就是说,在这些主要的资源方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1/4。那么,我国环境所受的压力便是世界平均值的四倍以上。如果我们不珍惜和悉心保护这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一旦使其失去了生物生产能力或者降低了生物生产能力,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将很难解决。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入WTO后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环境保护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三)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发展经济,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环境保护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这样才能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可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既是发展生产的需要,也是实现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崇高理想的需要。

总之,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因为它关系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质量能否不断提高,关系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因此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探讨与实务研究

1.“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简介。

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求人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通过法律的手段规制人类的不理性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环境与资源法学兴起并在法学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与资源法学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本教材立足于环境与资源法学的传统学科体系,结合我国最新的有关环境与资源立法,阐述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借鉴并适度引入了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国际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环境价值观、循环经济等理念,并将“自然灾害防减法”纳入教材体系。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发生的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给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地区,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该地区被毒雾层覆盖,三天内数千人呼吸道发病,大约60人死亡。事后查明,当地许多重工业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进入大气层,形成使大气层内含大量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形成烟雾的混合体,人们吸入有毒气体,发病致死。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以来,在洛杉矶地区汽车多达数百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这些气体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以致不断造成人、畜的死亡,妨害农作物生长,导致橡胶制品老化,以及使大气浑浊而使驾驶员视线模糊,造成汽车相撞、飞机失事等事故。城市汽车成了大气污染源之一。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在美国匹兹堡市南部郊区的多诺拉镇,5天内有5900多人发病,17人死亡,原因是当地工厂在燃煤和熔炼矿物时排放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所致。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几千市民感到胸口窒闷,死亡44人。原因是伦敦居民用烟煤取暖,而这种烟煤的含硫量很高。

四日市事件。1961年开始,在日本东部海岸伊势湾的四日市(因每隔四天有一次集市而得名),当地居民气喘病大发作,随后在1964、1967、1970、1972年均有发作,患者达6千余人。究其原因,是由于该市工厂每年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煤粉尘等总量达13万吨,其中还含铅、锰、钍等重金属粉尘。

水俣事件。从1950年开始,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镇,首先发现一些猫的步态不稳,抽筋麻痹,跳入水中自杀等现象。在1953年,又发现有的人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暴躁不安,悲惨而亡。直到1956年,人们才把猫和人的发病联系起来考察,找到吃鱼中毒的原因。后来经过科学试验,到1962年才证实水俣病与新日本氮肥公司的废水中的水银有关。

富山事件。1931年发生在日本中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当时河里的鱼大量死亡,用河水灌溉两岸稻田,也造成大面积死秧和减产。该地区还有一种令人全身骨节疼痛的病,经尸体解剖发现有的骨折达73处之多。至1961年才查明其原因,是三井金属矿业公司所属工厂排出的废水中的镉造成的。镉污染是通过河水灌溉农田使镉进入稻田土壤,被水稻或大豆等农作物吸收,人吃了这些粮食,富集后中毒生病。

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开始是40万只鸡突然死亡。不久,发现1400多人得病,患者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疙瘩,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甚至死亡。原因是某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并使之混入了米糠油及其副产品致使人和鸡食用后造成发病、死亡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为人类生存和健康敲响警钟。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和人的生命安全方面。这些公害事件都是由于污染物质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致人死亡,其中有些是直接具有因果关系的致人死亡,有些是间接的即土壤污染表现于食物链中毒。八大公害事件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要重视环境污染监测工作,并以预防为主。

2.公害事件的新发展及特点。

有学者将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合称为“新八大公害”事件。比较新旧公害事件,了解第二代环境问题,可以总结新世纪环境问题的发展特点如下:

(1)污染源增多,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又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源除了工业生产以外,还包括社会生活、交通运输、开发活动乃至政府决策等多方面的人类活动;(2)危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3)长期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对环境造成更深更广的危害;(4)公害发生的频率加快;(5)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推荐阅读

1.郑易生等著:《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美]芭芭拉·沃德等著:《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题

1.环境与资源法中的环境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范围有哪些不同?

2.简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相关性。

3.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

4.简述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基本途径。

5.为什么我国要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