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渔夫钓了一条大鱼,这位书生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的。渔夫得意地说:“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大鱼根本不理睬,于是我把鱼饵换成一只乳猪,没一会儿大鱼就上钩了。”书生听后,感慨地说:“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挡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你是因贪欲而死啊!”
读完这则寓言,想想现在的一些人,对待名利,就像大鱼看到了嘴边的乳猪,生怕咬晚了被他人叼走,拼死奋力地抢夺。有的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有的跑官、买官,不择手段;有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有的追求享乐,腐化堕落。老子说得好,“见谷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手中有权者一旦忽略了世界观的改造,而“疾小不加诊,浸淫将遍身”,到头来必然出大事,栽大跟头。
时下,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常听见有些员工发这样的牢骚:“我职务低,工作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反正我已是无所求了……”言下之意,他们不图什么,淡泊人生,似乎达到了一种很高尚的人生境界。其实不然,这种工作、事业上的不思进取,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消极有害的,最终只能导致自己无所作为。
其实,有求与无求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能否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的高尚和低下。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无所求,事业上却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一旦满足不了个人私欲,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清朝人陈伯崖曾说过:“人到无求品自高。”他所说的无求,并不是前面有些人所说的,在工作、事业上缺少追求,甘居人后,而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名利和低级趣味的生活时,要无所求,对待事业和人生,却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那种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生是庸人的哲学。一个人只有抛开名缰利锁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追求高尚的事业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怀坦荡,大展宏图,有所作为。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待有求与无求的正确人生态度,堪称我们的典范。他为官一贯坚持“忧民怀凛凛,谋己耻营营”的高洁操守,出仕三十年“不殖一金产”,辞官引退后“身杂老农间”,生活贫困,囊中羞涩,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不为自己的事有求于人。仅仅无求于人还不够,他还时常教导当时为吉州(现为江西省吉安)吏的儿子,要有求于己,有所贡献。他对儿子有四个要求:一为政要清廉:“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二要为人正直:“岂为能文辞?实亦坚操履。”三治学要勤勉:“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四办事要仁义:“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耿耿“有求”。从陆游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求与无求的和谐统一。
这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的人生态度,是没有多大分别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从这个“淡”字中品尝出一些“无求与有求”的深邃哲理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名利与钱财为世人所喜爱,也是让世人疲于奔命而又心甘情愿的一个奇怪的事物。但是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义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义之财就算被你拿到了,将来也会要你十倍于它地偿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可谓道出了世间人的心里话。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他到了镇江的金山寺,问一位和尚:“老和尚,你天天看着这江上的船只,你能数得清有多少只船吗?”老和尚不疾不徐地道来:“只有两只。”乾隆皇帝大惑不解:“此话怎讲?”“这两只船的名字一个叫名,一个叫利。”
这老和尚不愧是看透红尘的方外之人。
天下鲜有不爱这“名与利”的人。当然,这与我们所说的淡泊名利不是一码事,因为淡泊名利要求我们不为名利而不择手段,爱名利则是一种基于生存和竞争的事实存在。
《论语》里有一段孔子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很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虚荣的迷惑,外物于我不是不重要,而是我已经不再被它所牵制,凡俗世界的一切要看我是否愿意要它。这个修养很了不起,“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没有标榜自己不喜欢名利,这样说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他也喜爱富贵,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说什么样的富贵名利我都要,这是小人的行径。这是一个圣人的自白,也是一个正人君子所应秉持的做人做事态度。
王勇在一家软件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一天,他突然接到要求他待岗的通知,待岗比辞退稍微好一些,每月可领取一些生活费。工作以来,他的工资一直都不高,没有什么积蓄,待岗之后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在他待岗在家的几天里,他一连接到三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自称是王勇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希望王勇能给他提供一些公司的机密,他可以给王勇找一份工作或者给他10万元作为回报。第一次接到电话时,王勇断然拒绝了。
第二次,报酬提高到20万元,王勇仍旧拒绝了。
第三次电话打来时,王勇正四处借钱以维持家庭开支,而这时,报酬已高达50万元,但王勇仍然拒绝了。从此,奇怪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一切似乎都过去了。
一周后,王勇意外地被通知去上班,老板把诚实奖章发给了他,同时,老板还让他担任公司开发部经理。
原来,那三个电话都是老板安排人打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竞争对手,只不过是员工晋升前的一次考察而已。考察的是一名员工是否具有可靠的人品,能否即使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也不出卖自己的人格。王勇经受住了考验,他的确是在以合法的途径追求幸福。
名利与钱财为世人所喜爱,也是让世人疲于奔命而又心甘情愿的一个奇怪的事物。但是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义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义之财就算被你拿到了,将来也会要你十倍于它地偿还。君子可以爱财,但是一定要记得遵循取之有道的原则。那些原本可以安享一生的人却因为用旁门左道去发财,结果在监狱里终结了人生。
做人不能无所“味”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扬“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而孟子则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宣扬“推己及人”的仁爱之道。
千百年来,仁爱思想被历代贤哲智士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仁爱讲究奉献,不求索取;仁爱提倡扶危济贫,尊老爱幼。作为一种做人的美德,仁爱被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季羡林先生常说一句话:“做人要有‘人味’。”所谓“人味”,指的就是待人的仁爱之心。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不管我们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这个“人味”都不能缺少。
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戎马一生,指点江山,多么豪迈!这样的一个人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他会怎样来写他的遗嘱呢?绝大多数人一定以为他交代的必定是身后大事,诸如治理国家、指挥军队,等等。但是据史料记载,曹操当时所说的事情都是“儿女情长”的琐碎细节,比如如何安排他的妻妾与宫女,让后人善待他们。后世苏东坡据此笑话曹操。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曹操这样的遗嘱显得更有人情味,他是人,而不是神。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即便如此,我们在此看到的依然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一个老人,他的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
作为一国之君恰恰更需要“人味”。天子只有对百姓仁爱、尊敬,才能深得人心、巩固政权。唐太宗一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点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明智的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至高境界。
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册的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以仁爱治天下的典型。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早年被封为代王。当刘邦去世、吕后发动宫廷政变,刘、吕两大集团权力纷争的时候,刘恒的母亲薄氏带着幼小的刘恒,离开了宫廷这一是非之地,来到远离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育刘恒读诗学经、为人处世。刘恒从小就深受仁爱思想的熏陶,不仅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而且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吕后驾崩,周勃、陈平率刘氏集团剿灭了吕氏全族,经过对刘氏集团人才的考核,最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位时,汉朝国力还很衰弱,大夫以下只有牛车坐。汉文帝施行仁政,终于使天下大治。具体措施有:
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视农业,劝民农桑,薄徭役,减赋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汉文帝十三年,还免除了全国一年的田地租税,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罕见的;鼓励人们向朝廷提意见,即使咒骂皇帝也不治罪,这在中国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恢复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为天下作出表率。
汉文帝生活极为简朴,他在位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曾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穿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不许曳地。
此外,汉文帝还废除了断肢、割鼻、刻肌肤等肉刑,减轻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断案从轻,只求大指,不求细苛,使全国刑狱大减。
经过这一番治理,汉朝的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府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汉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续推行文帝的政策,父子共同开创了被誉为前汉盛世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说,汉文帝死前还告诫太子,自己驾崩时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不要万民恸哭,显示了仁爱贤明的帝王本性。刘恒死后,谥曰“文帝”。在历史上,死后谥号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学家评价400年的汉朝时,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汉文”之说。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爱与敬是双向的,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有仁爱之心,这样才叫有“人味”,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本章小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获得以下认识:
·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中,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有时难免会面对别人的为难与挑衅,冷静分析、保持风度不失为一个良方。
·做人最要不得的就是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把别人当做傻瓜一样骗得团团转,或者以为自己的小动作别人无法察觉,这样想的人本身就是个傻瓜。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能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是无求的最高境界。那种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生是庸人的哲学。
·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义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义之财就算被你拿到了,将来也会要你十倍于它地偿还。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