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1258000000005

第5章 孜孜以求 学无止境—好学心 (1)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1知识真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记得一些关于“知识”的名言,例如:“知识就是力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但谈到知识,它真有那么重要吗?很多人往往对之存有疑惑。特别是看到一群离开传统学校教育,却又能自行创业成功的人,这不禁让他们产生怀疑:学习那么多的知识是否是在做“无用功”。

实际上人们都没有看到一个事实:这些人不过是从“一个知识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知识环境”罢了,能够让他们创造财富的,仍然只有知识。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知识,人要想通过进取之途达到自己确立的目标,更离不开知识的帮助。有了知识之后,我们便可以增强自己的才干,增加自己创业的资本。知识可以使人变得丰富而有所作为。

一个国家也同样需要知识。因为知识的多寡而使国运发生彻底的改变的例子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日本,以及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由于世界大战的原因,众多有知识的外国人,纷纷投奔美国而去,这样,就为美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世纪中叶,日本实行了一个大胆的变法计划——“明治维新”。这一变革,使日本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一直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知识的作用。从此之后,日本摆脱了落后的困扰,将侏儒变成了巨人。日本人的维新运动,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可它却超过了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一个位于偏远西部的落后国家,它大胆地实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变法运动。一举变成了统一全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这个使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运动,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深深地明白国家的命运决定于人才和民众智力。于是,他通告各国民众,欢迎各种人才光临秦国,共同兴建一个强大的秦国。

商鞅颇具雄才,在魏国民众中很有影响力,可惜魏国的国君不能明白他的雄才大略,没有重用他。他响应了秦王的号召,几经艰辛来到秦国,并将自己的设想,深入浅出地讲解给了秦孝公。

商鞅说:“国家要强盛,一定要认真地彻底地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如果你对一种学问怀疑,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你怀疑一种措施,也不可能成功。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一定会受到世人的排斥。切不可对平凡的人讲述开创进取的道理,他们只会计较眼前的得失罢了。世俗的人,是不会接受高深的见解和智慧的,成功的人只跟少数的人商量,决不会去征求大众的意见。”

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收到了良好效果,秦孝公便全权委托商鞅,依照他自己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彻底的改革。

秦国因运用知识变法而变得强大,日本也是一样。美国的富强,也是得力于它拥有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正是这样的一些人才,创造了数以亿万计的巨大财富。可见,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2用知识垫起成功的双脚

一个人缺少了知识,就像鸟儿缺少了搏击长空的翅膀。相反,如果善于求知求学,就能垫起你成功的双脚,最终实现你做大事、成大事的梦想。

一个人学到的东西愈多,前景就愈光明。有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书,以供随时阅读。这些书包括古文、历史、函授学校的功课等。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之见地,这使他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

我们绝不能低估知识的价值。知识虽然是一种无形无声无色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而书籍则是知识的重要载体。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所以伟大,所以灿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用知识武装自己

1勤奋学习

无论一个人的悟性如何,学习以勤才可能有所成就。至于那些脑子不太灵光、智商一般的人,则更需要以勤补拙。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嘛!早动手,勤动手,将自己的先天不足用勤补回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就说明了学习中勤的重要性。

如果不勤,王羲之如何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而其子又如何能写完十八缸水;如果不勤,顾炎武之名又从何而来。一勤补百拙,早动手早成功。

“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物质条件的缺乏,使众人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所以更需要苦学的精神。王充以帮书店打零工的方式获取读书的机会,因而有了《论衡》;鲁迅破衣褴衫,却毫不吝啬地用卖奖牌的钱去买书;匡衡凿壁偷光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世上最公平的是时间,只要你善于利用时间,有勤学、苦学的决心,那么,达成你的理想就不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我国历史上以勤奋著称的天才举不胜举。

明末清初,我国有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顾炎武。顾炎武七岁进私塾,十来岁跟着祖父读《资治通鉴》、《孙子》及《吴子》等兵书。顾炎武一生中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许多重要历史著作,他都能背诵。他还阅读各朝的实录、野史、笔记及天文、地理、诗赋、词章等,特别注意研究当时的现实问题,搜集和阅读《明十三朝实录》及公文、奏议、邸报等,甚至连一些州府县的地方志他都仔细研究,重要部分做上标记以便日后再读。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致各家之精华,终成一代学者。

还有宋代的著名科学家燕肃,他一心探究潮汐规律。虽然在燕肃以前的学者对潮汐成因和规律有很多的研究,但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燕肃虚心学习前人知识,但他却不满足前人之说。为掌握潮汐规律,对潮汐做出正确解释,燕肃踏遍广东沿海,花了10年的时间实地考察,详细记录,终于掌握了潮汐的涨退规律,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潮汐随日而应月的正确见解,并写成了研究潮汐的专著《海潮论》两卷,编绘了《海潮图》一书。

在治学时切忌机械分割已有的知识体系、只学皮毛而丢弃精髓,或是拘泥于已有的知识顽固不化,不能灵活运用。

读书治学,就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死啃书的“书呆子”。其实,为人处世一要学,二要化,三要联系实际,四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随时随地都在练,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悬肘练,直到玉兔西下。

相传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18口水缸说:“学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里面,你把18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他的儿子,真把18缸水用完了,果真练出了一手好字。王献之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勤是成功之本。勤能补拙,只要不固步自封,将心态归零,勤奋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成就一番事业。缺少了勤奋,有再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很难有所成就。所以成大事者应当具有勤奋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大事打下基础。

2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永远是青少年朋友自己的事情,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刺激远不如来自自身的需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仅仅依靠外界的压力,一旦压力减小,学习就会中断。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条件。态度不端正易引起学习动力的不足,这是青年们的成功之路上的大敌,也是目前校园中存在学习危机的主要原因。

张丽芝,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在美国获得MBA学位,然后回国在部属外贸公司工作6年,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和外贸经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谈判,英语十分流利。她那流利的英语和优雅的举止让人折服。

对于当代人的“轻知识,重金钱”,张丽芝感慨颇多。她说,学习知识的好处,一般很难在短期内认识到,尤其是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不规范的分配制度严重刺激了人们,如海浪般的商潮冲斜了人们的心理天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学习态度的不端正,敷衍塞责,总认为读书没用。其实,知识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张丽芝心情非常平静:“在大学里,我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学生,也非常平凡,每天除了上课,我就做3件事:上自习、泡图书馆和打羽毛球。在班里不显山、不露水,没获得过奖学金,因为我很少按老师的指示去死背那些条条目目;也没当过班干部,因为我不会拉选票。”说到这里,张丽芝话锋一转:“不过我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大学时应做什么我心中有数。我想出国留学,所以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了。至于学习态度,我没想过那么多,反正有了目标,学习便是一种乐趣了。”

实践证明,张丽芝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一个人只要能把学习与自己的前途和目标联系起来,不急功近利地应付考试、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有着良好的归零心态,也就可以产生应有的效果了。

也有很多像张丽芝这样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不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是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自己的目标以及国家、民族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以无比的激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直至成功。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应该对当代人有所启迪。

3学会取舍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浩若烟海。所以要学习,就必须学会取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所学有所不学。例如,你需要哪一类专业知识?以及学习的目的何在?你人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一步就是你要有正确的资讯,知道哪些知识的来源是靠得住的。其中最重要的是:

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②可以经由他人得到的经验和知识。

③大专院校教育。

④图书馆。

⑤特定训练课程。

吸收知识的时候,还必须加以组织和利用,借着务实的计划达成确切目标。除非知识能针对某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应用才能获益,否则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你考虑要再读一点书,首先要拿定主意,你寻求知识的目的何在?然后从可靠的消息来源得知,这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可从何处得到?

4勤问“为什么”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便已拥有聪明才智和潜能智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负面的影响。据统计,一个孩子在平均受到6个负面评语时,只得到1个正面的鼓励。学习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因为犯错所受到的惩罚,使学习变得令人望而却步,并且失去了发问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无数的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并进而发现万有引力的原理。

发明家保罗·麦克雷迪说:“全世界最笨者的问题就是不问问题。”因为不发问,所以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或背诵的知识,而非运用的知识。因此应该特别强调自行发现的知识,而不是强加灌进脑子里的知识。

惟有不满于表面的、浅层的知识,将心态归零,努力思考、探索更深一层的知识,多问“为什么”,才能不断进步,获取成功。可以运用“6W提问法”: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WHO(谁)及HOW(如何)。不管遇到任何情况,如果可以多从这6个不同的角度去发问,就会有机会全面地去了解事情的全貌,获得更多更深入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