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女人要懂心理学
1289500000010

第10章 Chapter3 婚姻背后的思维剖析 (3)

结婚之后,女人因为对爱情没有了把握,所以总企图得到什么爱情证明。例如丈夫忘记给妻子打电话通知晚饭不回家吃了,妻子就会认为丈夫不爱自己了,随之产生不安。妻子所需的爱抚,丈夫无法给予满足,就会使其产生一种被忘却与遗弃的感觉,从而对丈夫产生怀疑。越是如此,越是害怕失去丈夫的爱,不安的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从而导致心态异常,比如说开始瞎猜疑。

下面是一对夫妻的对话:

“刚才打电话找你的那女人是谁?”

“是我们公司里的同事。”

“不对!她为什么不称你为主任?而称你……”

多心和自卫是女性天生的本性,因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缺少积极性和行动力,她们代之以防卫本能和谨慎,因此就造成了她们猜疑、多心的心理特质。因此,男人必须试着了解女人诸多的“幼稚”或者“非理性”的行为或想法,这都是因为不安全感所致,而非单纯地找碴儿,制造不愉快。而女人也更应该正视这个将来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明白自己有时候自以为的痛苦在别人来说,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所以,女人要谨防自己的消极思考方式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伤害,千万不要让自己从缺乏安全感走向缺失幸福。

婚姻是女人最合适的一双鞋:“有限理论”的智慧

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柏拉图去麦田里捡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只能捡一棵,而且要不回头地走。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就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解释说:自己在麦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麦穗,而他以为后面还会遇到更大更好的麦穗,所以直到走出麦田也没捡一棵麦穗。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柏拉图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材料,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这则故事就是心理学上的“苏格拉底的麦穗原理”,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对于婚姻来说,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我们面对选择时,决策的核心并不在于结果的最优化,而是决策过程的最优化所得出来的合理结果。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人的“有限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往往会以更简单、更节省脑力的”满意原则“取代”最佳原则“。这是很有道理的,就像平常人们做判断和决策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容不得我们斟酌再三,只能追求让自己满意的。

婚姻也是同样的道理。

天下女人都爱鞋,发自内心的,却各有所好,或喜华丽的,或喜名贵的,或喜普通的,或喜舒适的……至于穿上的感觉如何,就只有自己的脚知道了。有的鞋看上去华丽名贵,穿上脚却不舒服,穿的时间一长,甚至会伤到脚;有的鞋看上去虽然粗俗普通,但它却舒服耐用,适合长路远行。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当你穿上一双舒服合脚的鞋时,将能轻松上路、健步如飞;当你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时,将会负重而行、步伐蹒跚。

婚姻就是女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双鞋之一,不仅要合脚舒适,更要经得起人生的磨损。

不同时代的女人有不同的婚恋观念。七十年代的女人爱贫农,找丈夫先查祖宗三代有没有历史问题,讲究的是屋无一间、地无一亩的贫下中农。八十年代的女人找的则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学历越高越值钱。现在的女人们最现实,有房有车是基本条件。所以说,鞋子不合脚可以不穿,衣服过时了可以丢掉,而丈夫怎么办?女人们提到这个问题就全都不知所措了。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想换掉一个丈夫可不像换一双鞋子那么简单,也不知道这些女人们在选丈夫时想到这些没有。

有人说脚正不怕鞋歪,再歪的鞋子看穿在什么人的脚上。虽然说这是个真理,可是去适应这样的一双鞋子,脚需要磨出多少血泡,穿的人又需要忍受多少痛苦,到了最后百忍成金,而这双鞋子却已破得不成样子,就如婚姻已经残缺,再想弥补,也是不能,最终只得抛弃这双鞋子,再买新的。

婚姻是因为相爱也是因为适合而两个人相依相守,流行的东西不见得都适合自己,当然流行感冒更是越远越好。现在就连鞋子也已经返璞归真了,更多的人喜欢轻便的平底鞋,而衣服也少了些花哨,多了些简约。女人的眼睛也不光盯在那些华丽的高跟鞋上,简单合适的鞋子更容易搭配衣服,这也越来越成了女人们的共识,如同婚姻,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一生一世的幸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婚姻价值连城,男人女人的物质条件都好,结为秦晋之好互惠互利,或者女人攀上高枝,做了娇妻。外表看起来炫目至极,可也有难言的苦楚。有些婚姻存在的基础是纯粹的爱情,这种爱情在这世间几近绝迹,因此弥足珍贵。虽然他人眼里,步履维艰,贫贱夫妻,百事皆哀,可也未必就是真实的情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无法无端揣测。

幸福女人应该要懂得,一双鞋,只有勤奋擦拭,才能时时亮洁如初。否则质地再出众,也熬不过岁月的摧残。婚姻这样珍贵而细嫩的东西,不更需要勤于保养才永远保鲜吗?

“门当户对”观不过时:人是群体动物

一提门当户对,很多年轻人很容易想起旧社会中,古时候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由父母或官方包办,门当户对是成婚的先决条件,除非皇上选妃或有钱人纳妾,只看美貌,不看出生。所谓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状况相当的旧式婚姻制度下的门当户对,这给天下多少有情人造成了不幸,从梁山伯和祝英台,到张生和崔莺莺,“门当户对”的观念总是以棒打鸳鸯的丑陋面目出现,被追求爱情自由的人们口诛笔伐。

虽然许多女人都认为这种观念是封建制度下的不合理认知,但是,实际上“门当户对”并不是一种保守的观念对于我们的爱情和婚姻来说,它也是保证美满婚姻的一个前提条件。

小文和小凯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在学校时谈起了恋爱,难分难舍。但毕业后,双方的父母却不同意两人在一起,因为小文家境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而小凯则家境贫寒,家庭负担较重。两人还是坚持结了婚,可是婚后的琐碎生活让他们的爱情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他们虽然有很多相同的东西,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但是,他们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不同。比如挤牙膏的方式,一个从底部,一个从中间,为此吵了很多次。虽然听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样的不和谐多了以后,两人终于意识到,是幼年的生活背景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他们开始发现两个人的婚姻生活是需要习性相近的,而不同的习性只会让一方包容或者隐忍,或者双方都变得不客气。相同的性情使两个人滋生了爱慕和吸引,而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却是两个人不分开的保证。小文和小凯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注定了他们只有以分手告终。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是指双方家庭的为人处世、文化素养和家教家风要相近。前两者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家教要求,长期的家教又会形成家风,家风会培养形成家庭成员的基本素质及人生价值观。而素质的优劣、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反映在对人对己对事态度不同,甚至会全然相反。爱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感情融洽与否,婚姻美满与否,寻根究底,都有一个门当户对的问题。

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相似生活文化背景中的男女,更易建立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各方面的共识。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孤立于群体的人是可悲也是可怕的,所以婚姻也就具有社会性的。两人在兴趣爱好、社会认知上能达到一致,就为美好的爱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样的爱情也更容易被社会群体和家庭成员所认可。

“百年伉俪是前缘,天意巧周全”,什么层次的人,上天便给他配什么层次的伴侣,所以两性之间得以保持整体稳定。现代社会,露西爱上杰克只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一手炮制的童话。正因为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童话,《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才赚得了无数男女的眼泪。

心理学上来讲,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受所从属的集体和社会的巨大影响。集体内部的联系越紧密,各个成员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就会具有共通性,全体成员就会越具有相似的行为方式。所以,女人在选择婚姻时,千万不能无视父母门当户对的意见或者建议。父母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才沉淀出更多的人生经验,他们把眼光投到了现实中更具体的层面,而不是风花雪月的爱情。在需要物质和精神两种食粮来让人快乐的今天,我们更愿意选择门当户对,两个人既需要有相同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有共同的进步,而这恰恰是一桩幸福、高素质婚姻的体现。坚持爱情可以超越一切,而无视门当户对的劝告,会为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苦果。

当然,并不是说门不当户不对就一定不幸福,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但是女人永远要记住一件事,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两个人的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每个女人都想找到一个好归宿,每个女人都想获得一把打开婚姻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但是婚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在选择别人和别人家庭的同时,别人也在选择你和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