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不分贵贱,责任人人有份
国企员工必须关心企业的发展,心忧企业兴衰,与企业一同成长。因为企业就是你的船,一旦上了船,你就要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将自己的行动与企业的荣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员工,没有什么责任可言。有这种想法的员工,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人说:“企业垮了是领导的责任,与‘小员工’没有关系,‘小员工’只能跟着倒霉。”这种没有责任感的员工注定无法获得发展的机会。其实,人人都是企业的一分子,人人都应承担起企业发展的责任。
可以试想,倘若没有人愿意为企业的问题和发展担负责任,这样的企业必将走入没落。其实,每一个员工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种履行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别的什么。有责任感的员工,才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才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企业就是员工的船,员工就是船的主人。员工不能让自己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的意识。要看到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用责任心和行动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各人能力可能有大小,但都应该秉持着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2008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位来自沈鼓集团的普通工人——杨建华,以“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许多科学家所追求的大奖,而以工人身份获得该奖,在全国仅4例。
是什么让这位普通的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如此杰出的成就?杨建华说:“人生短暂,我的价值观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企业做点事情,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心里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对企业的责任感驱使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名堂。
沈鼓是为石油、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配套离心压缩机和鼓风机的企业。这两种产品主要由高速旋转的叶轮、转子及机壳构成。杨建华的主要工作就是制造机壳。机壳制造技术复杂,过去一直采用铸造方法,仅工序就20道,工期短则三五个月,长则八九个月,而且模型还经常由于砂眼、气孔、夹渣等缺陷而导致返工重来,成本、质量和交货期都难以保证。为此,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制造商一直在寻求机壳制造技术的突破,但都因技术复杂不能如愿。该课题也被列入世界级技术难题。
1992年,沈鼓向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发起冲击,任务交给了杨建华。当时,沈鼓给杨建华的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纸,目标却非常明确: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
杨建华深感责任重大,他开始了向世界技术高峰的艰难攀登。在3个月的时间里,杨建华时而心细如丝,时而胆大如天,时而耐心如金,时而坚定如石,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大胆地进行创新。反变形法、钢性固定法等新工艺,在上百个技术难点被攻破后一一建立起来,最终,我国第一台拼装焊接机壳在杨建华手中诞生了!
在杨建华获得成功后,厂里找杨建华谈话,想让他当车间干部。当干部?他犹豫了。经过反复思考,杨建华觉得自己最适合的岗位是一名技术工人,一线比办公室更需要他!他认为,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自己最适合在技术岗位继续为企业贡献光和热,他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更大的成绩!
以“一四拼装法”为开端,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杨建华在生产中不断地改进、总结和提高。从此,沈鼓产品进入了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实现了沈鼓机壳年产量从十几台向120余台的跨越,提高效率达10倍以上,杨建华也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攀上世界技术之巅,走向中国科学技术界最高领奖台,杨建华用了整整39年。这39年,杨建华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个普通工人从体能型向知识型、智能型跨越的历史,诠释了平凡的岗位也可成就不平凡事业的真理。
“岗位不分贵贱,责任人人有份”,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担负责任,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卓越的成绩。可以说,正是责任感驱使着一个人在不同的行业中取得了成功。
在国企内部,每个人的分工不可能都是一样,有人专门管理,有人主攻技术,有人负责营销……岗位不同,但责任人人有份!我们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意味着我们将永远失去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因此,责任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精神。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重视责任和使命、坚守自己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闪现不平凡的光辉。
不怕“能力空白”,就怕“责任空白”
在国企内部,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能力不凡,但缺乏责任意识,对什么事情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样的员工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得不到进步和提升,甚至面临下岗的危险。对于员工而言,不怕“能力空白”,就怕“责任空白”。选择做一个勇于担负责任的人,将永远不会出现“能力空白”。
事实上,一个把自己视为企业主人的员工,当企业发展或者自己的工作中出现了“责任空白”的时候,他能够主动地填补,以负责的态度开创事业的新境界。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当时面对物资和技术的匮乏,中国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一个普通的钻井工人——王进喜,在这场会战中成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事迹其实很简单,面对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尤其是在一次危急的油井井喷事件中,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发生井喷时该由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更没有任何具体的说明,在这种紧急状况下,需要用人的身体在冰冷的泥浆中充当搅拌机。
王进喜这种奋不顾身、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正是以“主人翁精神”填补责任空白的生动例子。“责任空白”会随时随地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无法采用面面俱到的制度规章来解决“责任空白”的出现。这时候,员工就应当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来填补责任上的空白。
员工只有具备主人翁精神,当企业发展或者自己的工作中出现了“责任空白”的时候,才能够主动地填补。一个具有主人翁精神、真正负责任的员工,当他面临挑战和困难时,他会迸发出比以往强大的能力,积极攀登事业的新高峰。
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模具厂的袁政海是普通钳工出身,他爱厂如家,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
“远学许振超、近学袁政海”,这是江铃集团在全公司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在江铃,只要提起模具厂模具班组组长——“新世纪青年工人楷模”袁政海,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袁政海是公司的一面旗帜,只要把任务交给他,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与袁政海共事,除了能学到硬本领,还会被他忘我学习、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染。
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件事让袁政海记忆深刻。在中国与德国合办的江西省高级技校学习过程中,几百种来自德国的教学模具看得他目瞪口呆。德国先进的教学模具,其精湛的做工,让人感觉像工艺品,而且操作轻便、人性化。还有一次他被派到世界著名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日本荻原公司验收模具,那些新设备和新工艺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强烈的对比,明显的差距,震撼着袁政海年轻的心,他暗下决心:学习先进的模具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从此,他发愤图强,勤学好问,不仅钻研掌握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模具技术,还主持开发全顺车下摆臂模具,比英国GKN开发同类模具节省了1年半的时间,每年为公司节省费用370多万元。 在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模具中心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袁政海是唯一被破格聘任的“七级主管技师”,享受全公司工人最高岗薪。他不仅精通钳工,还同时是钻、焊、车、刨、磨、铣和三坐标画线测量等7种以上操作技能的专家。
在袁政海的带动下,其所在班组参与的企业重要技术改革新项目达170多项,其中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结束了江铃A类件模具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以上。
这个技校毕业的年轻人,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三个之最:23岁成了中国最年轻的技师;27岁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31岁成了2002年“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袁政海十几年如一日,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每次难关都是一次挑战,每次创新都是一次飞跃。他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把岗位当做实现抱负的舞台,把发展企业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要你是国企的一员,你就时刻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心头,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当你具备主人翁的心态时,你就会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这种主人翁精神让你意识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并为履行责任而全力以赴,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这样一来,你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你也能成为一名卓越的员工。
认真负责,不当工作的“甩手掌柜”
“甩手掌柜”比喻什么事情也不操心,什么事情也不管,轻松自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所有的事情都“甩手”,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是不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掌柜”的。我们在工作中,绝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掌柜”。
有的人在工作中仅仅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工作。这种缺乏认真负责精神的员工注定不会有大作为。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工作中倾注认真负责的精神。
秦威威是一家公司的前台,负责接待来公司的客户与回答客户的来电咨询。工作很轻松,她只要给来电咨询的人们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就行了。秦威威暗自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份稳定而又轻松的工作。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决定开除她。她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于是找到部门经理质问。
部门经理说:“客户们都反映,我们公司接电话的那个小姐态度冷淡,对业务不熟悉,工作态度不认真。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原因,公司丢了多少客户?”
秦威威觉得十分委屈,反驳道:“我怎么态度不认真了?我是按照公司规定的去做的啊。”
部门经理回答说:“没错,你背熟了产品介绍,可你并不理解它,遇到客户提问,你总是把他们推给销售部门。你与客户交谈时,确实使用了公司规定的礼貌用语,可你的口气中没有一点儿对客户的亲切和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