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洪昭光谈心血管病防治
12925200000003

第3章 危害生命的罪魁祸首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市在对15~39岁年龄组死亡者的尸检中发现,有动脉硬化表现者竟占74%。其中,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超过50%者达24%。

在我国这样一个刚由温饱进入小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尚未充分发展,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发病率日渐增高、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且发展之势日益迅猛的势态向我们迎面扑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

有人以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多、糖尿病多,都是由于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

不少人认为: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是属于“现代病”、“文明病”,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现象,或者是文明社会进步的必要代价。

错了,完全错了!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则大谬不然。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非文明社会带来的,而恰恰是由于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不文明病”。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50年代少,90年代又比70年代少,这是全国健康教育普及文明进步的表现。

在美国,白领和蓝领阶层相比,白领受教育多,知识多,收人多,自我保健意识强,结果他们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比蓝领低,总死亡率也低。这也说明文明能减少疾病。

美国的白人和黑人相比,情况也是一样。白人经济情况好,物质生活水平高,其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比黑人要低,寿命更长些。

因此,我们得病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是精神文明不足。

如果我们增多了卫生保健知识,那么就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加健康,而不是病更多。

现在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是什么呢?心脑血管病排在第一位。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 7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近1/3,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遗憾的是,人们常是匆匆忙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把这些忠告当作耳边风,不以为然。而一旦发病,便后悔莫及。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他还再三提出告诫:“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的。

吸烟会使冠心病发病率增加3倍,肺癌发病率增加9倍。这就是说吸烟是用金钱买来了死亡和肺气肿。

有一位23岁的年轻人在一次车间无聊的“吸烟比赛”中,以半小时内连吸2包烟勇夺“冠军”。但未及“领奖”,却感到胸部剧痛,大汗淋漓,四肢冰凉,猝然倒地。经送医院抢救,诊断为“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最后留下“左心室扩大伴室壁瘤”出院,落下终生残疾,还花去5万元医疗费。.

有的人酗酒,造成肝硬化和肝癌。有人统计,监狱中的罪犯50%、交通事故肇事者中的40%、重病人中的25%都与酗酒有关。酗酒还带来了一些人的道德沦丧,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有的人通宵搓麻将打牌,大喜大悲,大吃大喝,触犯了“饱餐、酗酒、激动”三联征,当天激动,当天死亡。

在我们调查的北京市200余例冠心病猝死病人中,有一半的人24小时内有情绪波动,25%的人死亡发生在30秒钟内,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有的人则触犯了“寒冬、凌晨、扫雪”死亡三联征,突发心肌梗死。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位老同志患有冠心病,本来应该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书。其实,一回搬两本、三本书,一点事也没有。他一回搬一摞,一使劲屏气,当即心跳停了。经过全力抢救,心跳复苏了,可脑子却死亡了,变成了“植物人”。一个人4年的医药费,共花了150万元。

如果他接受过健康教育,知道老年人不能憋气,不能突然用力,搬书一回搬两三本就行了,不去搬这一摞书,就不会变成“植物人”。

还有一个例子。前几年,北京还在实行冬贮大白菜。有一位老同志,11月1日供应冬贮大白菜,买了许多白菜回家,放在墙根。结果11月3日下了一场雪,他怕白菜冻了,于是从三楼下来搬白菜。白菜一棵好几斤,第一次搬了3棵,从楼底搬到三楼阳台,感到气喘;第二次又坚持搬了两棵,更喘;第三次又搬了两棵。三次共搬了7棵白菜,25千克(50斤)重,可是呢,因为平常不干活,一下子连续上下三楼,累得心跳气喘,越喘越厉害,以致咳嗽、咳痰、咯血。

这时,他知道自己不行了,连忙吩咐家人赶紧送他上医院。

到了安贞医院,一看不得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赶紧抢救。先打上一针,这一针药0.1克15 000元钱。

金子1克100块钱,0.1克才10块钱,这个药0.1克就要15000元钱。药还挺好,打进去之后很快就好转了,最后出院时一算,花了6万块钱。

病治好了,可一想,当时50千克(100斤)白菜12块钱,25千克(50斤)白菜才6块钱。为了节省6元钱去搬运白菜,花了6万元医药费,还差一点没命。

关爱生命应当自幼开始

人生是条单行线,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爱护身体也提倡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许多临床和病理研究都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植根于青少年、发展于青年、发病于中老年的慢性全身性病理过程。

临床上,冠心病、脑卒中的所谓“突发”,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无中生有的“突发”。此时,动脉粥样硬化早已是全身多处病变了,而且动脉的狭窄程度至少已经是50%狭窄,一般为75%-90%的狭窄,有的则为完全闭塞。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临床症状,不论症状轻重,动脉粥样硬化早已进人中度或重度病变了。‘

那么,年轻人的动脉是怎样的呢?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美国在对战场死亡士兵进行尸检时发现,平均年龄为27岁的死亡者中,77%已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可见病变确实植根于青少年。

那么,儿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曾经有一项很著名的儿童动脉硬化专门研究:在22 000名青少年中(其中2/3是白人,1乃是黑人),通过设计良好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儿童尸检中主动脉内膜所见到的脂纹和斑块,与其生前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成负相关。这样,进一步清楚地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开始发生于青少年,而且其危险因素也与成人相同。因而惟有从儿童开始,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级预防,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健康之路。

对父母中患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病史者,即“家族史阳性”的儿童来说,从小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所导致的危险性增高,是以乘积增加的。如“家族史阳性”的儿童,高血压是正常儿童的3倍;肥胖儿童高血压又是正常儿童的4倍。那些“家族史阳性”兼肥胖的儿童,其高血压患病率则约为正常儿童的3×4=12倍。如果加上不爱运动、嗜咸,则患病率将进一步提高。

因此,儿童是第一关。不把好这一关,小学生就会患上高血压。

第二关就是中年的快速进展期,男性30~39岁进展最快,女性则40~49岁进展最快。这个时期,工作承上启下,生活、精神压力最大,应当尽量按照健康“四大基石”,去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第三关是中老年的发病期,这时期最关键的是要预防触发因素,防止发病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过度、体位突然变化等。

有一句西方谚语说:“人与他的动脉是同龄的。”因此,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同样程度的动脉硬化,如果精心呵护,可以颐养天年,直至90高寿。但如果突然大怒,则可发生猝死。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生命在自己手中”。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体内的生理代谢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都与生命的规律有关。冬季天寒,血管收缩,血压就偏高;冷峰过境,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血压就波动;夏季血压就偏低,出汗一多,血黏度偏高。

早晨东方日出,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即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开始上升,代谢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黏度上升,因此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心血管病患者就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

自早上7时左右到上午11时左右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故国外有学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魔鬼时间”。

人的生物钟常有相对固定的节律。若生活、作息规律,人体生理代谢最平稳,并且耗能最少,最节约能量,心理、生理都处于和谐状态。相反,若生活无规律,作息无秩序,体内代谢活动极易被干扰,轻者有损健康,重者导致疾病,缩短寿命。

科学家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生物,如单细胞草履虫,也有其自身秘密、复杂的生物钟,控制其生理节律。如果经常扰乱它,即经常拨动“生物钟”的“时针”,可以促使其代谢紊乱,寿命缩短约10%。

人越到老年,生物钟节律越固定,顺应性越差,即老年人更应规律地作息,尽量少改变生活节律。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自觉健康的老人,由于出差或旅游的劳累,猝发心肌梗死或猝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则由于生活规律,反而颐养天年。

要使生命之树常青,健康快乐100岁,经验证明,单靠医疗方法是做不到的。因为医疗方法既不可能使机体恢复到病前“天衣无缝”的状态,也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对于生命,只有关爱。关爱的关键是适时、适度。过分小心或过分放纵,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

《维多利亚宣言》的四大基石也是适度为本。合理膳食即平衡适度的膳食;适度运动也是适度;戒烟限酒更不用说了;心理平衡也是兴奋与抑制、阴阳适度。总之,生活方式文明的本质是适度,即西人所说的:“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物种基因研究表明:人与黑猩猩有99.2%的基因是相同的,因而人类必然有一种回归自然,喜爱阳光、树林、运动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动物。”尽管人类高度进化,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生物学本性却改变得很少,这也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2 500年前所讲的:“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的科学理论依据。

早在1953年,有远见的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唤起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珍爱,就提出了“健康就是金子”的响亮口号,旨在希望人们要像对待金子一样珍爱生命,并作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口号,可见用心之诚。

细想起来,健康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健康很难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进的高科技都无法使受损的机体恢复原来的状态,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黄金却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多次提出:“健康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并把健康教育比喻为“健康金钥匙”,它是启开健康之门的关键。

但是不少人,包括高知阶层和白领人士,有一种十分有害的认识误区:认为青壮年正是精力充沛、大展宏图的好时光,应当把宝贵光阴都用在事业上,全然没有珍惜健康的观念。还有人认为:“能吃能睡就是没病”,即使疾病有了症状,往往坚持一下就“挺”过去了,结果到了病人膏肓时才如梦方醒,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誉满中外的科学家、事业鼎盛的企业家中,英年早逝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国家痛失英才,家庭支离破碎,除了令人扼腕,就是一声叹息了。不幸应了中岛宏博士的一句预警:“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连大学里的教授、商海中的经理、企业中的“白领”都竟然死于无知一一对健康的无知,对自己生命的无知,足见我国健康教育的严重滞后和紧迫性。

健康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健康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说健康是财富呢?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种是可以计算的财富。据科学家测算我国目前有高血压病人1.1亿、脑卒中病人600万,如果能完全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高血压发病率可以降低55%,就是从1.1亿变成了5 000万,减少了6 000~-病人。

一个高血压病人,一天服药2元多,一年最少要花1000元医药费。减少6000万高血压病人,可以节省多少医疗费用?这是一大笔可以计算的开销。如果能完全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国可节省的开支就十分可观。

还有一种不可计算的财富:由于老年人没有了疾病的困扰,不仅节省了医疗资源和社会劳动力资源,而且他们还能工作,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是年轻人不可替代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晚年时在全国讲学,介绍他的“优选法”。当时,广东有5个水泥厂,经过优选法的改良,生产出6个水泥厂的产量,少建一个水泥厂,这个贡献就很大。这就是说知识与健康所带来的财富,可以估算的和不可估算的,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