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洪昭光谈心血管病防治
12925200000008

第8章 心理健康是主导

心理平衡在“四大基石”中,虽然放在最后,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我们保健最主要的措施。

心理平衡的重要性超过前面三个“基石”的总和。分量如此之重,难怪人们说心理平衡的人,就等于掌握了调节健康的钥匙,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比如,这个人肥胖、高血压、胆固醇高,但心理平衡;另一个人不胖、血压不高,但心理不平衡,情绪很恶劣,经常发怒、着急,哪个更健康呢?却是胖胖的、血压高的,整天不着急的更健康。

要健身先健心。心理平衡为什么这样重要呢?因为它的影响太大。我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的病人,大多数发病都有心理因素。

我们知道,中年以后将逐渐发生动脉硬化,一般平均每年管腔狭窄1%一3%,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堵塞,可是暴怒、着急、生气,可以因为冠状动脉痉挛而在工分钟内使管腔完全闭塞。平时需几十年才形成的,这一分钟就彻底痉挛闭塞了,可见它的严重性。

同志们,你别的可以不要注意,但一定要注意心理平衡。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我们在北京市调查一些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健康老人,研究他们为什么能够健康长寿,是吃得好还是钱多?结果都不是。

健康老人很奇怪,有些健康老人早起早睡身体好,有些健康老人晚起晚睡身体也好;有人说他不吃肉,有人还爱吃肉,而且专吃肥肉;有人说,健康老人不吸烟,但有的人吸烟;有的人不喝茶,有的人喝茶,可以说,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五花八门。

但有两条,健康老人都一样:每位健康老人都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脾气好。没有一个健康老人心胸狭窄、鼠肚鸡肠、钻牛角尖。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家讲过:性格就是命运。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的人活不到一百多岁,五六十岁就气死了。要么得癌,要么患心血管病,早早地死了。

有一个老太太九十多岁,鹤发童颜,看起来像六十多岁一样,操持家务都行。其实,她一生坎坷,也很艰辛,就是粗茶淡饭。别人问她,“为什么那么健康?”她就说一句话,八个字,“有说有笑,没心没肺”。这八个字使她一生性格开朗。

第二点呢,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懒惰,这是真的。要么爱劳动,要么爱运动。正好应了英国的一个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

那么,为什么心理平衡这么重要?

美国报道一个例子,有个53岁的男人下班回家,看见妻子和孩子吵架,吵得很厉害,他刚想劝几句,还来不及张口,孩子盛怒之下,操起水果刀向他妈妈心脏一刀捅过去,从前胸到后背,他一害怕,当时倒地就死了。

后来,法医解剖发现,他本身没有心脏病,53岁动脉没有硬化,很光滑,挺好的。怎么就死了呢?

原来,他由于极度恐惧,心脏强烈收缩,冠状动脉痉挛闭塞。就是说,突然的情绪波动影响极大。

报纸上还登过埃及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位医生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病人昏迷,瞳孔散大,他以为病人死了,就让把病人送往太平间。病人在太平间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冰柜里面时吓坏了,顶开盖很吃力地往外爬,很痛苦。正在一只脚在外、一只腿还在冰柜里面时,正好有一位护士推开停尸房的门。护士没有思想准备,一看,怎么停尸冰柜里爬出一个人,看到那人那副可怕的样子,惊叫了两声,想往外跑,来不及跑出去倒下就死了。这个病人倒活了。他把这个医生告上法庭,说我没有死,怎么就说我死了?法院判医生犯了渎职罪,判刑3年。

有时候,一句话要了一条命。我也讲个故事给大家听。

10年前,我们病房里来了一位老太太,来看住院的老先生,还买了水果,高高兴兴,什么事也没有。而她的一句话,差点要了老头一条命。

她说,昨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被枪毙了。老先生还挺认真地说:“这种做法胡来,搞政治斗争不能这样做。”老太太也挺认真地说:“活该,应该枪毙。”两人为了齐奥塞斯库该不该枪毙争论起来,结果不到3分钟,老先生胸疼,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不得了,赶紧找医生做心电图。一做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赶紧抢救,推到监护室,打上溶栓药,这个药还挺好,一个小时化开了,最后不错,完全恢复了。

到病人出院那天,老太太给我们送了一面锦旗,感谢救命之恩。她说:这回我可知道生气的危害性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往后我们俩绝对不吵架了,以后老头说什么,我就听什么。过去老先生“妻管严”,别的不怕,就怕这个老太太,这回老先生“因祸得福”,不管他说什么,老太太也不还嘴,不能让他生气了。

情绪的波动确实很厉害。有个教授因为跟研究生生气,说道:“还没等毕业,你一个博士生这样蛮不讲理……”教授很生气,一拍桌子血管崩了,脑血管当时就破了。这一拍,胳膊起不来了,半身不遂,腿也不行,坐不住了,歪着歪着扶不住了,倒在地上。年轻人站起来,指着老教授说:“我可告诉你,法律有规定,气死人不犯法,对不起,我走了。”

我不讲这个年轻人的道德,就是说,跟年轻人生气没必要。他不听话,让他不听话,生活会教训他。他头撞南墙自然听话,你没有必要跟他生这气。因为情绪波动,血压猛然升高,差点要了自己的老命。

我们看过一位病人,起病就为一只蚊子。六十多岁的人打蚊子,蚊子那么好打吗?打到清晨4点钟总算把蚊子打死了。他想,我还能躺半个钟点,听听客厅里还有没有蚊子。听了半小时,没事就睡下,但再睡就睡不着了。他一直坚持吃降压药,平常每天血压120毫米汞柱,这天天亮后测试血压196毫米汞柱。长了76毫米汞柱。

医生曾告诉他:“药量可以加倍”。于是他赶紧加倍吃药,还不行,再加一倍,结果加到8倍药还不行,赶紧上医院。刚到医院门口,鼻子突然大出血,止住血后,医生告诉他,你真幸运,要是脑子里出血,恐怕你就完了。

为了一只蚊子,血压升高76毫米汞柱,实在不值得。

“情绪”确实造成很多意外。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许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的影响。

东北有个病人,38岁,那天肝区疼,去做B超,医生告诉他:“不得了。肝脏长了一个癌,直径7厘米,转移了。”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摔在地上了。到家以后,一宿没睡。心里想:“孩子才8岁,我死了以后,孩子谁来抚养?”

到医务所一看,医务所大夫还挺好,很关心他,说:“肝癌晚期,你喜欢吃什么,就赶紧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赶紧玩什么,反正没多长时间了。”

回家卧床40天,瘦了二十多斤,皮包骨头。工会主席赶紧提了水果去看他,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要求吗?”

他回答:“别的没什么,我呢,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到过北京天安门。”

“去不了,我起不来了。”他遗憾地接着说道。

“不要紧,破例。”工会主席回答说。

于是让4个小伙子用担架把他抬上火车。看完北京天安门,该回去了。可有人说,既然到北京,看看有什么好的医生,好的办法。结果到北京一家医院,一个老教授是我的同学,一辈子专门做B超,极认真、仔细地替他做检查。

下来后,病人问:“我得的是什么病啊?”

“你放心,没有病。”

“我怎么没有病,我肝疼啊,都快死了。”

“你是吓出来的。”

“怎么能吓得这么厉害呢?”

“很多人都像你一样是囊肿,但被诊断成癌症,结果精神崩溃,一病不起。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医生跟他这样一解释,4个小伙子一听,可高兴了。你原来没有病,我们抬着你干什么。抛下担架就跑了。

医生告诉他:“你这种情况多了,我给你出证明,我敢负责任,你放心。”经详细解释,这样他慢慢相信了,回到东北又能吃又能喝,又能上班了,幸亏他想看天安门,他要不想天安门,早变成骨灰了。

我本人看过一个装着心脏起搏器的病人,有一天他来看病,他说疼啊闷啊,憋气啊,很难受。

我很奇怪,起搏器挺好,不应该疼啊,其他一切也都正常。

他说:“我跟你实话实说,前天碰到一个人,问我最近怎样?我说,我在安贞医院装了个起搏器,花了38000元。他说,你这种病不用装起搏器。花点钱,是小事,有报销,问题是电极头带倒钩的,钩住你的心脏,钩住你的肉,疼啊,还带倒钩,要是电线万一断了,可不得了,沿着血流跑,血流到哪,它堵在哪。还有起搏器装在这里,压迫你憋气是吗?”

回家一想,果然感到他讲得对,疼,觉得起搏器前面那个电极带钩,钩住自己的肉,疼了,胸闷憋气难受,上不了班了。

我说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代起搏器电极带有倒钩,第三代没有倒钩,起搏器电线根本不可能断,起搏器并不装在肺里,它装在胸腔外。所以根本不可能堵,不可能疼,不可能憋气。

他说就是疼,我说:“没关系,我给你开点药调理神经,晚上睡不好,用法国进口的‘忆梦返’,4元钱一粒,准好。”

再过两个礼拜,好了吗?

他说:“不见好,还是疼,上不了班,出不了气,难受。”

本来他很好,什么病也没有,结果呢?被人一说他信了,现在怎么也不行。最后一个外国人救了他。

他们单位组织个代表团去美国考察,他也一起去了美国。他跟大使馆的人讲,请帮我找一个美国有名望的心脏专家,问他一个问题:“我这个病该不该装起搏器。”大使馆的同志还真不错,真给他找了个美国专家,100美元一个号。

他对美国专家说:“我就问问你,按美国的标准,我这个病该不该装起搏器。”

美国医生给他查得很仔细。然后说,可以告诉你两句话:第一句话,你这病按美国的标准,应当装起搏器;第二句话,你们医生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装,一派认为不应当装,可以明确告诉你,认为应当装起搏器的医生,是世界水平的医生。

这话一听,好了,放心了,回来不疼了,不闷了,不憋气了,高高兴兴去上班了。

暗示作用非常大。什么是暗示作用呢?

比如,医生治高血压,发给病人一粒半黄半绿、非常漂亮的胶囊。我说,这个降压药是美国进口的,非常好,你吃了,下星期再来复查。

其实,里面装的是淀粉,但下星期一检查,果然很多病人血压恢复到正常,头不疼了,睡眠也好。

胃大部切除的病人,疼得不得了,打一针吗啡止疼好了。其实,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告诉他是吗啡,40%的人完全不疼;医生就是注射真吗啡,也只能有95%的人不疼,还有5%的人不管用。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美国人治癌症,发现一个一个病人去治,病人死得快,怎么治呢?把病人集中在一起,小组治疗。

癌症病人每个星期三下午,七八个人一组,座谈,大家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心里怎么难受,尽管说出来,互相介绍,互相鼓励。这么个小组疗法一来,大家心情很好,病人相互之间成了好朋友。结果呢,化疗副作用很小,死亡率降低,存活率提高。

北京总结过一些“抗癌明星”的经验。有的癌症病人,医生说只能活一年半载,结果活了十几年都好好的。医生也奇怪了,怎么他的癌细胞转移那么厉害,还活得那么好呢?因为他们都在公园,每天早晨北京八一公园有许多癌症病人在那里唱啊,跳啊,活动啊,高高兴兴聊天啊!后来就索性成立了“抗癌俱乐部”。

为什么说有些病人半年就要死,可10年还活得好好的呢?

没有一个人说我是靠用好药延长寿命的,个个都说,我心情很愉快,充满信心,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们大家心里很快活。

总结他们的经验,第一条全都是心理心态良好,心理平衡;第二条,他们都有个和睦的家庭,家人很关心,单位很关心,一个强大的社会小环境支持他。这是主要的,药物是次要的。

同志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最好的抗癌药。

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际肿瘤会议上曾提出:“保持青春就是抗癌。”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平衡,一般说,很少得病;得了病也好得快。任何病都是这样,这个力量非常非常强大,有时强大得你都不可想像。

我们病房有个患心肌梗死的病人,他在外省工作,退休前是一个银行的行长,发生了大面积心肌梗死、室壁瘤,里面还有血栓。当地医生说,这个没有办法。惟一的一线希望是上北京安贞医院做“搭桥”,把室壁瘤切除。

我说:“你要做可以,但做一个心肌存活试验,如果心肌还有存活的,搭桥就有效,否则搭桥也无效。”

可是一做心肌存活试验,没有活的心肌,唉呀,他说这下完了。刚巧,那天我们有个健康教育课,每月一次,这位病人也去听了这堂教育课。

他说:“听了这堂课,胜读十年书,灵魂受到很大震荡。别看我当了一辈子银行行长,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健康,怎么得到健康,应该怎样做。现在才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太好了。”

他回去后,不但句句照办,而且还自己总结了四句话:

第一句,忘掉过去。因为行长过去是高朋满座,车水马龙,前呼后拥,现在退下来不做了,如果还经常想到过去那样风光,心里多失落。

第二句,不看现在。现在的行长比我当行长时威风得多,再比更生气了,我不看现在。

第三句,享受今天。每天养鱼种花,听听广播,自得其乐。

第四句,展望明天。

这位前行长还说:“那位老教授对我说,你的心脏好好保养,能活90多岁,我的心里特别高兴。所以忘掉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

结果现在有两年了,他回来复查,一照片子,心脏明显缩小。放射科的大夫说:“错了,片子拿错了。”我说:“没错,要么重照。”重照结果还是一样。

放射科大夫说:“两年前,心脏这么大,能活到现在就很少,心脏只能越来越扩大,怎么会缩小呢,我是第一次见到。”病人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栓消失。他现在活得很好,天天爬山。

人啊,只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人体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很强的抵抗力,精神一崩溃,全完了。

科学院有个著名科学家,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某某人死了。这个人原是他的秘书,两人关系非常好。他想,跟我这么多年,得这种病,我还不知道,竟然已经死了,感到很难受。

晚上,这位科学家也去世了。

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很大,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一样。因此稳定心态很重要。

怎样才能保持稳定的心态呢?

三句话: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一个人要心态稳定,要正确对待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定准,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

另外,要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永远对社会有一种感激之心,只要这个做到了,好多事都能解决。

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总感到“春风桃李花开日”,世界一派欣欣向荣。

一种人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则感到“秋雨梧桐叶落时”,世界一片凄风苦雨。

只要你乐观地、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就很可怕。

现在改革开放,很多利益在调整,不稳定、不平衡的事太多了,你怎么来看?

如果这个人悲观看世界,天天都在生气,从早到晚,每件事都能活活把你气死,值得生气的事太多了。

相反,要是乐观看世界,说实在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代,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人民生活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如果你要想高兴的话,乐观看世界,从早到晚都高兴。

所以,一个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什么叫幸福?

幸福没有标准。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老年幸福度”。老年怎么才能幸福呢?

有人说,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大、地位高很幸福。

但这位研究生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位名大学的名教授,生活最痛苦。名大学的名教授,夫妻俩怎么会很痛苦呢?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那多好啊!

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最后一级台阶没走稳,滑了一跤,用手撑了一下,坐在地上,大腿骨折了。老太太身体不好,不能帮老头翻身,雇个小保姆,又做不好。时间长了,老教授长出褥疮,尿不出来,插导尿管,又感染了,很受罪。

一个个亲人都在美国,这里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想说话的人都没有。孩子在美国,好倒是好,博士后回不来,只能到圣诞节寄张卡片给你,管什么用呢?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好。

相反,谁最幸福、最高兴啊?

“板爷”最高兴。北京蹬平板车的、蹬三轮车的叫“板爷”。

他怎么最幸福呢?板爷虽然住的是平房,早上一起来,两手提着两个鸟笼,上公园遛弯去了,一边唱着京剧,一边遛弯挺好。回来一碗豆浆、两根油条,挺好,很高兴。

“板爷”的孩子没有什么硕士、博士,儿子初中毕业,在马路对面修自行车;闺女呢,胡同口对面卖酱油呢。所以他们经常会来看他。有点头疼脑热,一家人都来看他,买点水果点心,一家天伦之乐,儿孙绕膝,有说有笑。

老人说:过去我连棒子面(玉米面)都吃不上,现在不仅吃水果,还能吃点心。每天有说有笑,非常高兴,而且没有一点难受;闺女也在,儿子也在,挺孝顺。

你那个教授儿子都是博士、博士后,圣诞节一张卡片,管什么用啊,你再哭都没有人理你。

幸福不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做到心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