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12939200000014

第14章 马邑之谋:汉武第一击 诱敌聚歼

建元六年(前135),针对匈奴的和亲之请,汉武帝采纳了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代表的多数朝臣的意见,同意和亲;否定了大行王恢武力打击的提议。汉武帝难道不愿用兵?绝对不是。他只是在寻找一个对匈作战的最佳方案。那么,什么方案可以零风险呢?

汉武帝和亲后的第三年(元光二年,前133)年初(冬十月),他突然召集大臣们说:朕把宗室的公主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嫁给单于,又给了他们丰厚的财物,我大汉待匈奴不薄啊!但是,单于的傲慢无礼和无休止的入境扰民,令我既郁闷又痛惜。如今我打算攻打匈奴,你们觉得怎么样?(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汉武帝不满匈奴,打算对匈用兵!

汉武帝为什么突然改变既定国策呢?

汉武帝最初提出对匈用兵的元光二年,匈奴并未入侵;而且,自两年前(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与匈奴和亲以来,匈奴也没有大规模入侵。汉匈关系在建元六年至元光二年之间,一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因此,并非匈奴突然入侵,迫使汉武帝对匈动武。这里只有一个解释:汉武帝早就打算对匈奴动手。

原来,建元六年(前135)匈奴主动和亲之时,朝中爆发主战派与和亲派的争论。和亲派的代表人物韩安国陈述了对匈奴作战的巨大风险,因此,汉武帝不得不去等待最合适的机遇,寻找最有利的方案。

究竟什么方案才是零风险的对匈作战方案呢?

““零风险”方案”

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把自己对匈作战的意见提交朝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大行王恢再次成为“和亲”与“主战”两派的核心人物。

王恢与韩安国两人各持己见,唇枪舌剑,互相诘难。争论的焦点有三个:

一是要不要对匈作战。

王恢认为:战国时代的代国,北边面对匈奴的侵扰,南面还得对付中原的战乱;即使如此,代国还能够保护自己的百姓,过着平静的生活,匈奴也不敢轻易来犯。今天,大汉以陛下之威,匈奴反而三番五次地入侵边地,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对我们大汉比对当年一个小小代国还要嚣张。因此,必须打,狠狠地打,打到匈奴知道畏惧才行!

王恢这番话的核心:对匈宣战,扬大汉军威!

韩安国仍延续他以前的观点,认为对匈作战实在无利可言。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汉军深入沙漠腹地,一是很难找到匈奴主力(找不到),二是一旦遭遇匈奴主力,我以疲劳之卒对匈奴精锐之师,很难打赢(打不赢),三是占了匈奴沙漠国土没有用,夺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使汉朝强大(划不来)。

二是如何看待高祖和亲。

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被困七日,无计可施,几乎陷入绝境,狼狈至极。最后还是陈平献计,贿赂并利用了单于的阔氏,才得以突围。

突围之后,刘邦头脑冷静了,采纳刘敬的意见,对匈奴和亲。

高祖刘邦在西汉政坛上拥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刘邦的和亲国策成了刘邦之后主战派与和亲派每每争议的焦点。

当年吕后接到冒顿(mo du,莫毒)单于的骚扰信时,勃然大怒,主张立即出兵,樊啥趁机扬言:他只要带十万军队就可横扫匈奴。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喊打之声。这场危机最后怎么解决的?

栾布说:当年高祖带三十万精兵讨伐匈奴,却被困守七日。以高祖皇帝的英武,尚且打不过匈奴,樊啥之言纯粹是欺君。

心气极高、专横跋息的吕后,听了栾布的话,一言不发,最终同意栾布的意见,继续和亲。吕后如此忍辱,在其一生中是唯一一次。我们可以因此认为,吕后以大局为重,以国事为重。但不能否认,刘邦的和亲之举,对吕后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因此,在汉匈关系史上,刘邦的和亲主张成为和亲派的一张王牌,也成为主战派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对匈作战,就要正视汉高祖和亲匈奴这一历史问题。

韩安国认为:当年高祖皇帝被困平城七天,饭都吃不上,脱困之后,却毫无愤怒之心。这是因为高祖皇帝以天下为大,不因为一己私怒而损害天下公益。因此,才有了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五代的相继和亲。

王恢反驳:高祖之所以主张和亲,不是没有能力动武,而是想让百姓生活安宁;如今边境屡遭侵犯,天下苍生尸骨累累,这是任何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都痛心不已的事。如果高祖在世,也一定不会坐视不顾。

王恢有意避开汉初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足以支撑对匈作战这个关键,把刘邦的和亲归于他的慈悲胸怀。

王恢的这个说法非常巧妙。

第一,和亲派一直以刘邦打不过匈奴才和亲作为一面大旗,一旦遇到主战派就拉大旗做虎皮。但是,王恢偏偏对刘邦和亲作了另类阐释,他认为:刘邦决不是打不过才和亲,是不愿让经历了太多苦难的百姓再受战争之苦,才作出无奈选择。

王恢之论大大美化了刘邦,即使人们不认同王恢的说法,谁敢驳斥他的意见?驳斥者一旦开口,就会陷入一个要命的圈套——诬蔑高祖刘邦!

第二,刘邦为了免除百姓苦难才和亲,现在,百姓正遭受匈奴侵扰之苦,为了解除百姓的苦难,自然必须对匈用武。

三是如何对匈作战。

韩安国认为:用兵的诀窍是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汉军长驱直入,深入匈奴腹地,后勤补给线太长;而且,士兵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实在难以成功。

王恢立即提出一个让韩安国无法回击的方案。韩安国顿时哑口无言。

王恢这一次提出的作战方案,并不是深入到匈奴腹地;而是引诱单于到汉朝边境,然后选派精兵,埋伏在指定地点。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在其前,或断其后。这样,一定可以擒获单于,大败匈奴。(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执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这是一个诱敌进入埋伏圈的作战方案,它完全规避了韩安国提出对匈作战的最大风险——找不到,打不赢。这正是汉武帝苦苦等待和寻找的零风险对匈作战方案——“马邑之谋”!

所谓马邑之谋,是马邑(今山西朔县)富豪聂壹向大行王恢提出的一个计谋:匈奴与汉朝和亲未久,对汉朝边地还比较亲和,趁此机会引诱匈奴单于偷袭马邑,我方同时埋伏大量精兵,将匈奴主力一举歼灭。这样,既消灭了单于主力,又没有韩安国担心的,以疲惫之卒对付匈奴精锐之师的弊端。

看上去,马邑之谋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零风险”作战方案。

汉武帝立即批准。

“功亏一赞”

完美作战计划的第一招,笑里藏刀。王恢派遣聂壹扮作匈奴边境的商人,拜见匈奴单于,对他说:我能除掉马邑县县令、县丞,将全城送给您。军臣单于非常高兴,答应与他里应外合拿下马邑。正所谓,以信义安之,以利益诱之,麻痹了敌人的注意力,就方便下手了。

完美作战计划的第二招,请君入瓮。聂壹迅速折返马邑,杀了一个被判死刑的囚犯,把他的首级悬挂在马邑城头,对匈奴密使说:马邑的守官已经被杀,你们赶紧出兵。军臣单于立即率领十万多骑兵,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一句话概括匈奴人特点: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其实,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而军臣单于此次,仅仅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番话,便冒险行动;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刀俎”变为“鱼肉”,生死难料。

至此,我们便看清,“马邑之谋”就是一个为匈奴设下的巨大的陷阱:聂壹出塞→诱之以利→单于轻信→率兵前来→汉军伏击。如果不出意外,方案可谓胜算在握。

为了全歼匈奴单于主力,汉武帝在马邑埋下三十多万精兵,藏匿在马邑城旁的山谷之中,严阵以待。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兵马嘶啸,各就各位;韩安国统一指挥。只要单于闯入汉军视线,全军出动,排山倒海。而王恢、李息、李广则从代地出击匈奴辎重,为战役打上双保险。一切准备就绪,三十万大军,屏息凝神,豪气在胸,静候军臣单于的出现。

单于踌躇满志,率十万余骑进入武州塞。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的时候,他突然一阵不安:茫茫大漠,一片肃杀;只有零星的牛羊,却不见一个汉族百姓。军臣单于满腹狐疑(怪之)。汉军至此失了一策:打草惊蛇。

攻下一座烽隧,轻而易举。单于来不及享受胜利果实,立时把武州尉史(燕门郡郡尉的属官)抓入帐下,逼问原委。这才得知: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军臣单于一阵后怕,对左右说:我本来就怀疑啊!不待休整,匈奴大军仓皇出逃武州塞。后来单于仰天唱叹:我能得到汉朝的尉史,真是天意!

与此同时,这边三十万汉兵还在紧张地等待,士气高涨。一个时辰过去,又一个时辰过去。塞下开始传言单于退兵,三十万汉兵猛追至关塞,单于已远遁多时。汉军士气委靡,只好灰头土脸,宣布撤军。

王恢听说单于未战已退,担心攻击匈奴辎重,将与匈奴精兵遭遇。那样,汉军势必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于是,带领侧翼的三万兵力,退兵而去。

马邑之谋结束。

单于乘兴而来,本是利令智昏,却还能眼观六路,不失审慎。一个“怪之”,给他带来了幸运,同时宣告聂壹、王恢编织的“马邑之谋”美梦的破灭。

汉军无功而返,汉武帝大怒。尤其怨恨王恢没有出击而擅自罢兵,使汉军一无所获。

王恢据理力争:约定主力部队与单于交战,我率兵攻击匈奴的后勤辎重,必然有利可得。但单于觉察了我们的埋伏,不到马邑城就撤退了,我们如果出击,三万人势必不敌匈奴十万精兵。不出兵,回来也是死,臣已做好必死的准备,但臣是为了保全陛下三万兵力啊!

武帝恨意难平,对此充耳不闻,立即将王恢交付廷尉(司法部长)处理。廷尉按照法律,王恢当斩。王恢觉得冤屈,也再不敢当面冲撞武帝,于是用千金重礼贿赂丞相田蚡。武帝正在气头上,田蚡也大气不敢出一声,又求到姐姐王太后,说:马邑之谋是王恢率先主张的,现在事没办成,反杀王恢。亲者痛,仇者快。恰是中了匈奴人的下怀啊!王太后一向是弟弟的铁杆支持者,很快把这番话转告给汉武帝。

窦太后去世后,王太后、田蚡继续牵制汉武帝,汉武帝早已心存不满。这次汉军无功而返,他羞愤交加,颜面无存。不知轻重的王太后、田蚡还在一旁指手画脚,更坚定了汉武帝的诛杀之心,于是,汉武帝回复王太后,我听信了王恢的一通忽悠,派几十万大军,投入马邑之谋。即使抓不到匈奴单于,王恢攻击单于的辎重,也会有不少收获以安慰士大夫。事到如今,不杀王恢,我无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扰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天亡我”也好,“战之罪”也罢,马邑之谋刺伤了汉武帝的皇者自尊,王恢注定是这场战役的替罪羔羊,当即在狱中自杀。

王恢死的确实冤枉。他为汉武帝苦心制定了一个“完美”计划,由于单于意外警觉而破产。他从现实出发权衡利弊,为汉朝保全了三万兵力,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他是第一个因抗击匈奴而被冤杀的汉廷高官。

马邑之谋的结果如何呢?

“马邑之谋”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还没成形就破灭了。但是,“马邑之谋”到底不是一个虚幻的泡泡,对于凶狠的匈奴王和血性的汉武帝,它给两方的精神刺激都是巨大的。

第一,汉匈关系的转折点。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而终,汉匈关系却因此受到极大破坏。军臣单于侥幸躲过一劫,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

和亲维系的短暂和平本来就非常不可靠,马邑之谋后,和亲完全断绝,匈奴频频攻击汉朝边塞,入侵事件接连不断(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匈关系进入空前紧张的新时期。

在此之前,由于国力所限,汉朝在汉匈关系中一直扮演忍气吞声的角色,强颜欢笑地献出女人、财物,维持苟和。汉武帝雪耻之心由来已久,“马邑之谋”恰恰成为他对匈作战的契机。他必然选择铁和血,以战马戈矛、精兵强将向匈奴开仗。

第二,作战方略的转折点。

从刘邦和亲到马邑之谋,汉军一直采取消极防御战略。马邑之谋功亏一篑,因此,这种诱敌深入、聚歼主力的战法,从此不可再用。汉军只能采取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作战的战略,同时还要承担深入匈奴腹地作战的各种风险。

第三,马邑之谋的评价。

马邑之谋的失败,看起来非常偶然,实际上却是必然。

匈奴之患对于中原农耕民族,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的代国就已经面临匈奴入侵。秦始皇为了防备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汉朝自建国始,就面临这一大难题。如此漫长的民族纷争,仅仅希望设一个骗局,靠一次充满变数的伏击战,一举解决汉匈之间多年的争端,实在很不现实。

马邑之谋是一次“斩首行动”,如果真的成功,结果无非两点:

一是杀死军臣单于,二是消灭单于主力。

即使如此,匈奴之患就真正解决了吗?未必!

斩杀军臣单于,消灭单于主力,对于解决汉朝边患,的确不可低估。但是,军臣单于被杀之后,新的单于会立即出现;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不可能仅仅因为死了一个单于,少了十几万军队,就彻底崩溃。一次大胜会重创匈奴,但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从元光二年(前133)的马邑之谋开始,到征和三年(前90)李广利全军覆灭投降匈奴,汉武帝和匈奴打了44年,看似残弱的匈奴并未被征服,反而拖垮了强大的西汉王朝。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前89)下“轮台罪己诏”,停止对匈作战。近半个世纪的征伐未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可能靠一次侥幸胜利就彻底解决呢?

马邑之谋宣告此路不通。汉武帝要想取得对匈作战的胜利,不但要改变战略,还要选拔新的将才。对匈战场上,汉武帝重磅推出了哪位英才呢?

请看: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