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12939200000020

第20章 借刀杀人:主父偃屈死 公孙谗言

齐厉王之死让汉武帝怀疑主父偃滥用职权,逼杀齐王;加上赵王告发公孙弘接受诸侯的贿赂,汉武帝一怒之下,把主父偃投入狱中。公孙弘趁机大进谗言,诱劝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公孙弘一定要致他于死地呢?

“众人推墙”

主父偃被抓之后,公孙弘对汉武帝说:齐王忧愤而死,又没有后代,国土已归了朝廷,如果不诛杀主父偃,无法杜绝天下人的怨恨。

这样,公孙弘就在主父堰的生死盘上加上了最后一个砝码,天平迅速倾斜。

汉武帝原来并不想诛杀主父偃,听了公孙弘的这番话,终于下定决心,赐主父偃一死。

主父偃为巩固中央集权提出推恩之策,率先建言成立朔方郡,其他大小功劳无数,而且深得武帝信任。主父偃有能力、有靠山,主客观条件都是硬通货,为什么最终还是被汉武帝杀掉了呢?

第一,赵王告状。

这是主父偃被杀的一个引子。主父偃对齐王有怨而整治齐王,游历燕国不受礼遇而告发燕王,这些都令赵王倍感威胁而恶人先告状。

第二,众叛亲离。

主父偃得势之时,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嘴,大家贿赂他的钱,达千金之多。有人劝主父偃:你太横行霸道了。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已四十多年,自己的志向从未实现过,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们抛弃我,我穷困的时间太长了。况且大丈夫活着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经到晚年了,所以要倒行逆施!(我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五鼎食是说生活极为豪奢,五鼎烹指被处死。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拿出五百金摔到他们面前,并数落他们:当年我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你们又跑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请你们今后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主父偃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做派,太不得人心!比较韩信贵为楚王之后善待早年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仇人,悬殊实在太大。

主父偃贵幸之时,宾客盈门,数以千计。等到主父偃被杀,竟然没有人愿意为他收尸。最后,还是一个叫孔车的人为他料理了后事。孔车因此大得汉武帝赞赏,被称之为厚道人(长者)。可见世情之薄,亦可见主父偃多么不得人心。

第三,公孙谗言。

公孙弘时任御史大夫,主管司法;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公孙弘给了主父偃致命的一击。

第四,武帝冷酷。

汉武帝是此案的最终裁决人,他的冷酷无情,直接导致主父偃被杀。

天罗地网之下、刀光剑影之中,主父偃之死,已属大势所趋。

“羊入虎口”

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诛杀主父偃,这一“借刀杀人”的毒计,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之前还有一次预演,不过功败垂成。

据司马迁《史记》的《董仲舒传》记载: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学《公羊春秋》,因此,公孙弘的经学功底远远不及董仲舒扎实。但是,公孙弘善于奉迎汉武帝,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公卿之位。这样,二人是你瞧不起我,我不待见你,十分不对眼。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大受武帝重视,担任过江都王的国相,后来,又回到朝中任中大夫。公孙弘却趁机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国相。(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把回朝不久的董仲舒派到胶西国任国相。

公孙弘建议董仲舒去担任胶西王的国相,究竟是何居心?

其一,远离中枢。

政治上的作为离不开权力中枢。权力中枢是什么呢,是中央,不是地方。影响大,效果好。如果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他的才学远胜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无疑是后顾之忧;公孙弘可能因此成了B角,一个跑龙套的。把董仲舒放到胶西国任国相,就是让董仲舒远离中央。这样,董仲舒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威胁到公孙弘的权力和地位。

其二,借刀杀人。

借胶西王之刀,灭董仲舒之人。胶西王刘端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哥哥,吴楚七国之乱后,他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西王。刘端残暴凶狠,就因为他宠幸的一个年轻郎官和后宫宫女淫乱,刘端就诛杀了这个郎官,还杀了他的儿子和母亲。

朝臣多次要求严惩刘端,但是,汉武帝念及手足之情,不忍降罪。于是,百官建议削减胶西王的封地。这次汉武帝同意了,胶西王国领土于是缩水大半。刘端心生怨恨,开始消极对抗朝廷。王国的府库因为失修而大面积坍塌,大量财产腐烂,他一概不管。他不准收租,撤消王宫警卫,封闭宫门,只给自己留一个专门,用来出人。虽然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却最喜欢“玩失踪”,频频改换姓名,摇身变为“贫民贵公子”,跑到别国浪荡闲逛。

到胶西国任职的二千石的高官,如果遵守汉代法律办事,刘端总是要找个罪名上报朝廷加以诬告;如果实在找不到罪名,他就毒死他们。刘端的鬼点子多得很,他的蛮横足以拒绝别人的劝谏,他的计谋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因此,胶西国虽然只是个小诸侯国,但是,在这里死于非命的高官非常多。(强足以拒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派董仲舒到胶西国任国相,就是想让胶西王来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公孙弘杀董仲舒的理由太简单了:一是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品行不端,引发了公孙弘的极端不满;二是公孙弘的学问不及董仲舒,引发了公孙弘的强烈嫉妒。就这么两条理由,公孙弘就要取人性命!

所幸的是,胶西王刘端尽管残暴成性,但是,面对一代大儒董仲舒,他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克制;没有立即寻衅滋事。董仲舒很清醒,时间一长,肯定会出麻烦。不多久,他就借口有病,辞官回家了,算是落了个全身而退。

“难逃死劫”

主父偃没有董仲舒那么刚直,也没有他那么幸运,终于死于公孙弘的第二次“借刀杀人”,死于公孙弘的第二次迸发的强烈嫉妒心。

当年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时,主父偃只是个郎中、谒者。公孙弘的出道比主父偃早,职位比主父偃高,这种官阶上的明显差别一般来说不会让他们产生利益之争。事实上,他们两个人发生正面冲突的只有一件事,即设立朔方郡一事。

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取得了河南之战的巨大胜利,夺取了匈奴长期占领的河套地区,这里水草丰茂,是匈奴的畜牧业基地。主父偃因此提出一个重大建议:在河套地区组建朔方郡。他慷慨陈词:河套地区,外有黄河天险,内有千里沃土;秦朝大将蒙恬当年就曾在此修筑万里长城。如果在这一带发展农业,就不用再从内地运送粮食,大大节省转运粮食的费用,这正是我们消灭匈奴的根本大计啊!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兴致盎然,马上转给大臣们朝议。

可公卿大臣全都反对,公孙弘尤为强烈:当年秦朝调动三十万人筑城建郡,没有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做此“无用之功”?

其实,秦朝在河套已经建立了九原郡,公孙弘为了自己的主张,即使歪曲历史事实也在所不惜。

最终,汉武帝力排众议,支持主父偃,决定修筑朔方郡。

这是公孙弘与主父偃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而且还是出于公事而非私事。但是,我认为,对主父偃的这次胜出,公孙弘非常反感。

主父堰还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重大议案:

主父堰说:古代的诸侯国大不过百里,非常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国,动辄就是城池几十座,土地方圆几千里。天下形势宽缓之时,他们骄奢淫逸;一旦形势危急,就会凭借势力,联合起来。如果你想削减他的封地,他们又会像晁错削藩那样叛乱。

当今的诸侯王,他们的儿子、兄弟,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但是,只有嫡长子才能世世代代继位为王,其他的人虽然也是诸侯王,却没有任何封地,这不符合仁孝之道。

如果陛下能降一道诏令,推广恩德。要求那些诸侯们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分封给子孙。那么,诸侯王的子弟一定高兴得双手赞成。这样,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却不用削减他们的土地,他们没有实力与中央抗衡了。(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之策。每一个诸侯王子弟都可以由此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推恩之策因此得到了广泛拥护;同时,天下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各个诸侯国仅能自保,再无力对抗中央政府。皆大欢喜。

困扰西汉王朝长达数十年的诸侯割据势力,被主父偃“四两拨千斤”的一番推恩,就此瓦解。然而,主父偃越是聪明绝顶,越是不得公孙丞相见容。为什么?

公孙弘明显感觉到了主父偃的威胁!于是,公孙弘始而嫉妒,终而愤怒。

公孙弘不得不承认,主父偃虽然官声极差,但从来不缺少才华。建立朔方郡、施行推恩策都是主父偃的主意,而且,效果显著。凭主父偃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上升势头,主父偃极有可能某一天盖过自己,这是公孙弘最不愿看到的。

而且,主父偃是内朝重臣,公孙弘虽然贵为丞相,却是外朝之臣。就地位、资历、声望,外朝之臣胜过内朝之臣,但是,外朝之臣的决策权远不如内朝之臣。所以,拼才能,公孙弘没把握;拼关系,内外有别。说得玄点,公孙弘只能拼综合素质了。而主父堰恰恰是个单项突出、漏洞百出、综合素质极差的人。

在公孙弘为自保绞尽脑汁之时,机会来了!主父偃由于处事不慎,在查办齐厉王乱伦一案时,导致齐厉王自杀。赵王借机发力,举报主父偃逼迫齐厉王自杀。公孙弘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主父偃就这样被自己的倒行逆施、公孙弘的嫉妒怨恨,乃至众人的凉薄冷眼和汉武帝的袖手旁观,合力所杀。

的确,汉武帝的降罪直接宣判了主父偃的死期。为什么汉武帝要杀他一向非常欣赏的主父偃呢?他看穿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吗?

这件事从理论上讲有两种可能:

一是,汉武帝没有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只是出于某种考虑采纳了公孙弘的意见。

二是,汉武帝看穿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出于另一种考虑采纳了公孙弘的意见。

我们先看第一种可能:汉武帝没有看穿公孙弘的阴谋。

汉武帝个性凌厉,眼里容不得沙子。如果他知道公孙弘想借自己的手除掉主父偃,一定不会饶过公孙弘。这样,公孙弘的图谋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惹来一身麻烦。所以,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看穿公孙弘的图谋。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不保主父偃呢?他怎么甘心失去如此得力的宠臣呢?

汉武帝一直想剿除地方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齐厉王之死和齐国并入中央政府的版图,正中武帝下怀。但是,齐厉王之死在当时的诸侯中搅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飓风。这些诸侯王兔死狐悲,纷纷想借齐厉王事件,给耀武扬威的汉武帝来个下马威。汉武帝无以谢天下:只有借主父偃之头,平诸侯之怨气。

违心诛杀大臣,武帝并非首例。当年,建元新政时,在窦太后恩威之下,少年武帝挥泪斩窦婴。汉武帝哪里舍得?兴师动众的东朝廷辩,就是想放窦婴一条生路;但是,朝臣的软弱,王太后的高压,加上所谓的“遗诏”事件,窦婴才最终难逃死劫。

话说回来,无论杀哪个大臣,都不太关乎武帝的感情;作为一位封建君主,他本来就视大臣如奴仆,想杀就杀、该杀就杀。须知,楚霸王动了感情,刘邦才得到秦朝天下。前车之鉴,政治家武帝岂能忘却?

主父偃确是一大功臣,为解决困扰汉朝中央政府的诸侯王割据,他献出了一个奇谋:推恩分封。但是,主父偃最终却因诸侯群起攻之而被杀!

司马迁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他不仅在《史记》中真实地记录了事件的过程,还唯恐后人看不明白,清楚无误地写道:杀主父偃,徒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这就是历史的力量!这就是历史的审判!司马迁秉笔直书,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公孙弘借齐王之死杀害主父偃一案。

至于说主父偃是不是小人?该不该杀?这两个问题其实既不难回答,又不好回答。说它不难回答,是主父偃的为人做派与社会的主流舆论相违背,因此,主父偃在历史上经常被指责为小人。社会主流舆论认为的“小人”,往往就是不遵从社会规范的人。

其实,“小人”与“君子”的评判哪里那么简单!何况,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潜质。主父偃是“小人”,但是,小人就该杀吗?汉武帝一朝该杀的“小人”绝不仅主父偃一人;公孙弘难道不是“小人”吗?

大半生的困顿使主父偃对人生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自己倒霉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一旦得势,就肆无忌惮地聚敛财富,为所欲为地羞辱百官,即使因此被杀,也在所不惜。

话说回来,主父堰的政治智慧绝不在公孙弘之下,但是,在谋身固宠上,他比公孙弘差得太远了。

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先后叛乱之时,公孙弘正在病中。但是,他认为自己身为丞相,虽在病中,也难免受到指责;于是,公孙弘打起精神,哆哆嗦嗦地向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大意说:丞相理应辅佐明主把国家治理好,如今诸侯叛乱,这是丞相的失职。因此,上书请求皇帝收回封侯,自己退休回家,以免挡了贤人的路(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结果,汉武帝不但不许公孙弘退休,还给他补假养病,一番犒赏。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愈复出。第二年(元狩二年,前121),八十岁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之位上。

如此手腕,主父偃哪里赶得上?

直至公孙弘病死,汉武帝都没有识得公孙丞相真面目。一代英主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在专制社会里,公孙弘创造了弄权者善终的奇迹,但是,又有多少朝臣玩火自焚,葬身宦海?

请看:以死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