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12939200000037

第37章 后记

《王立群读<史记>》的汉武帝部分终于出版了,这是我自2006年在《百家讲坛》开讲以来出的第一本书。

“读《史记》”何以从汉武帝读起?

《史记》共130篇,其中112篇是人物传记;《百家讲坛》是电视讲座节目,二者共同决定了我的读《史记》只能是以讲人物为主。但是,《史记》中的人物非常繁杂,大体集中于春秋战国、西汉开国、汉武帝三个时期。就汉代部分而言,西汉开国,有易中天教授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我去年也已经讲过项羽、吕后。因此,《史记》中的西汉中期人物就成为我此次“读《史记》”的首选。

西汉中期,人才辈出。如果一个一个人物单独开讲,势必支离破碎,缺乏相互照应。因此,我有必要采取一个妥当的办法,这就是选择此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以他的一生为线索,将其他人物穿插其中。而这个中心人物非汉武帝莫属。

这就有了本书的“武帝继位”、“武帝军威”、“武帝朝堂”等若干单元。这些单元的取舍,颇费周折,而且,难免失衡。我只能尽其所能,保持一个相对的均衡。

本书所述人物以外,武帝朝还有些人物非常重要,但是,不得不舍,如桑弘羊。他是汉武帝一朝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但《史记》无传。再如苏武,《史记》也无传,我既是“读《史记》”,为名正言顺计,只有忍痛割爱。

也有些人物,《史记》写得过于简洁,仿佛流水帐,寥寥几句,某年某月某事而已,缺乏细节,人物形象难以确立,当然不适合在电视上讲,只能舍弃。

因此,本书名为“读《史记》之汉武帝”,并非备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只是扼要地介绍了武帝一朝的一些主要人物,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史记》原文扫清一些障碍而已。

大家或许还会疑虑,《史记》中的《今上本纪》(《武帝本纪》)早已佚失,“读《史记》”何以还从汉武帝入手?

《史记》中《今上本纪》确实早已佚失,但是,《今上本纪》佚失了,不等于汉武帝不能讲,也不等于我不能从汉武帝人手讲《史记》。因为,我所讲的“汉武帝”,是从《史记》其他传记中抓取、提炼、重塑的一个汉武帝。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传记中都写到了汉武帝,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多朝臣、众多殡妃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血肉丰满,令人爱恨交织的汉武帝。所以,相对于本纪而言,阅读以列传为主的史料,反倒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汉武帝。

同理,“读《史记》”虽然理所当然以《史记》为主,但是,必须兼及《汉,书》《资治通鉴》《汉纪》等史料。这是研究历史的常识。

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我们只能称之为第一历史,而第一历史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旦过去,就永远消失了。史学家们记载下来的历史我们称之为第二历史,第二历史是对第一历史的再现。第二历史由于史学家本人的观点、立场、视角不同,即使是同一历史事件,记述得也往往很不相同。

比如司马相如赴卓王孙之宴请,《史记·司马相如传》的记述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司马相如传》的记载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这一“为”字深刻地揭露了司马相如极想去赴宴而又故作姿态的心理,实在是妙不可言。如果没有《汉书》的记载,我们对司马相如的作秀可能还看得不那么深刻,由于有了《汉书》的记载,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解读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真相。

因此,广泛占有第二历史的资料是我们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第一历史的关键。

这里的资料还不仅仅是指史学文献,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必须充分占有。我们还以《琴挑文君》为例。

最早提出司马相如劫财的是特别仰慕司马相如的西汉著名作家扬雄,他的《解嘲》一文中说:“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扬雄此文名气极大,又收在《昭明文选》之中,古代哪个“文化人”没有读过《昭明文选》?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说:“相如纵诞,窃赀卓氏。”司马贞的《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读《史记》者又有谁不读《史记索隐》?因此,我提出司马相如劫财,只不过是对古人的定评作了论证。

至于《百家讲坛》主讲人讲的历史,则是第三历史,是主讲人心中理解的历史,同样甚至更多地需要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通俗的讲述,让受众了解一个王朝,一段历史。

汉武一代,辉煌威武,值得讲述的人和事很多很多,本书因受种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尽现,是为遗憾,亦为必然。

借此机会,向全国广大观众,向《百家讲坛》,向长江文艺出版社,向为本书审稿的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教授、俞樟华教授,河南大学巩留柱教授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的博士生郭宝军、刘九伟、张自然,硕士生侯冬梅、胡晓杰、段黎、王晓阳,参与了本书最后的制表、文献覆核等工作,在此一并答谢。

王立群2007年4月5日于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