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129461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古代宫殿与民居建筑(2)

———宋代。建筑风格变唐时的雄伟质朴为秀美多姿,此时,又有了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之大成的规范性文献———《营造法式》,确定了宋代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宫室园囿建筑更趋于优美典雅,所有理想建筑都以增加庭院的意境为文化追求,较之唐代倒是少了些雄浑多了些纤细。宋代建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中国古代建筑遗产,尤其以寺庙宫殿遗迹为最。这一时期宫殿建筑特色为:在木、砖、石结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木构设计和施工方面达到了规格化、法式化。由于砖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屋顶坡度增高,屋面开始弯曲,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菱花隔扇(可开启的活扇窗),同时出现灿烂的琉璃瓦和精致的雕刻,风格趋向柔和华丽。山西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等是这时期的建筑典范。

———金代。金中都宫殿的后寝部分分为皇帝正位和皇后正位两大组建筑,这一做法为后来元、明、清三代所沿袭继承。

———元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宫殿建筑风格表现在:汉族风格与少数民族风格(尤其是藏传佛教建筑与穆斯林建筑风格)融合出新,减柱法普遍实施运用,梁架结构有了新创,大构件用自然材质(弯曲)稍加整理而成,装饰性加强,瓦顶各种脊部出现了脊筒子,鸱吻尾部逐渐向外卷曲。宫殿、塔、寺甚至雕塑等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山西芮城永乐宫、湖北武当山金殿、山西洪洞广胜寺等。

———明代。在元大都建筑的基础上营建皇城和宫殿,其时,集天下能工巧匠,广为搜集和制作建筑材料,仅备料就达十年之久。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集全国10万工匠和数十万民工,正式开始了紫禁城的施工。整座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共一千余幢九千余间,面积有16万平方米,历时三年建成。明代建筑特点表现为:广泛使用条砖砌墙,斗拱比例缩小,重要建筑的屋顶全部覆盖琉璃瓦,殿顶变得高陡,屋面弯曲大,两翼角上翘。

———清代。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高峰期,宫殿建筑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同时,礼制、宗法观念在建筑思想的实践中得到严格遵守。虽然宫殿建筑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在建筑总体技艺上,并未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科学技术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伴随清朝的灭亡而走完了最后的路(2明0中宫殿建筑的西方文化体现就是明例)。清时期建筑特点与前代相比变化较大,减柱法已不成主流,出檐较浅,翼角翘得更高,斗拱更为趋小而朵数增多。单体建筑的体量相对小,而以宏大的建筑群落来体现建筑艺术美学。建筑装饰也简约化,空间分隔技术日趋成熟,出现镂刻透雕的似透非透的建筑装饰品,如落地罩、栏杆罩、飞罩等。匾额与对联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装饰和教化作用。皇家宫殿建筑以故宫为最高成就代表。

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形制规范

(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宫室殿堂建筑的布局特别讲究“庭院式组群”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原则,十分重视将环境风貌放在首位,以山水文化为最重要的构思理念,以自然的“天时地利”和人文的“人和”为最主要的设计思想,体现“风水、风光、风情、风俗”的人文精神,尊重“建筑的自然意义”和“自然的人文意义”,不局限于仅仅独立表达建筑物本身的审美情趣,而追求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和人文审美情调以及园林山水文化。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巧妙地处理建筑空间虚与实、物与人、情与事、道与礼、文与质等丰富关系,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礼仪规范和“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道德秩序,完成社稷“国泰民安”的政治统治表达。这种呈院落式(家结构)组织布局的传统文化,从南到北,保持着千百年基本统一的风格。建筑构图重在以平面布局为特色,基本上采用群体组合格式,在空间上讲主次、层级和进深,形成由一个一个单体建筑合成的大建筑群体;平面构图以间为单位组成房屋,以房屋为单元组成庭院,以庭院为部属组成建筑群落,小者自为屋,中者合为院,大者组为群。设计上重视中正对称,重点突出,既求统一协调,又显个性色彩。这一切的建筑理念,是中华民族以群体共性为“行为规范”,追求“和平人际、道德人生”社会理想的表现。这种自西周以来形成的建筑礼制,世代相传。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的具体表现为:(1)建筑群体的布局由单体建筑构成院落,然后,再由若干个院落组成建筑群体。建筑组群有显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在两侧作对称布置。单体建筑之间的联系用廊子连接,并环绕建筑群体四周筑围墙以佑护。(2)建筑院落的布局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正面设置门窗。

(二)中国皇家宫殿建筑规制

1.前朝后寝

前朝,即皇帝办公、举行大典的地方。后寝,是皇帝与后妃居住与处理日常事务的生活居所。

2.三朝五门

三朝是指外朝、内朝、燕朝。唐时称外朝、治朝、燕朝;清时午门至天安门之间谓之外朝,太和门内及太和殿之廷为内朝,乾清门内及乾清宫之廷为大朝。唐朝宫殿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清时为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

3.左祖右社

左祖,即太庙,是皇帝祭祀本朝先皇的地方,因安置于皇宫之左侧而得此称谓;右社,即社稷,是皇帝祭祀土谷之神的地方,因安置于皇宫之右侧而得此称谓。

4.中轴对称

皇家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主建筑和轴线两侧次建筑的对比,利用中心大道的纵长深远来显示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和皇权权威。

(三)皇家宫殿建筑的内外陈设

1.华表

华表是古代作为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标志性和装饰性的建筑,为一根雕刻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的汉白玉石柱,上部插一雕刻的云彩状长石片,称云板。云板一头大一头小。柱顶蹲一异兽,俗称“朝天犼”。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代以后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四周围以石栏。明清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

2.石狮

狮为百兽之王,宫殿大门前左雄右雌的一对祥兽,威风凛凛,震慑八方,既有显示威严尊贵的效果,又融辟邪赐福的作用。雄狮左蹄下、雌狮右蹄下各踏一小狮,俗曰:“太师少师”,既象征权力一统寰宇,也象征子嗣昌盛。狮有南狮北狮之分,南狮活泼,北狮雄威。

3.嘉量

嘉量是古时计量器,分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嘉量作为标准器具,用作宫廷建筑,其实是具有“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昭德记功,载在明铭典”之意,以为公平中正。

4.日晷

日晷是古时一种计时器,形式为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央垂直装一根金属棒(晷针),利用太阳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根据指针所生的阴影位置指示时间。日晷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皇家使用,不但借以记时,还寓意“王”恩如日,光辉普照。

5.吉祥缸

吉祥缸,古称“门海”,取“门前大海”之意。其实,就是盛了清水的缸(消防器材),因造型宏大美观,气宇轩昂,也就成为宫殿建筑的陈设品。

6.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是一种礼器,原为烧香之用,故曰“香炉”。每逢大典,在鼎内燃起檀香、松枝,整个宫殿芳香无比、云祥气瑞。鼎的造型既沉稳又坚固,体现了国泰民安,象征着政权稳固,鼎也就成了传国重器。

7.铜龟、铜鹤

龟、鹤,为神灵长寿之物,借以象征“万寿无疆,皇朝永存”。

8.轩辕镜

轩辕镜,是宫殿藻井中浮雕蟠龙口衔之珠(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据说,是轩辕氏所制,为辟邪正统之器。轩辕镜与蟠龙一起构成游龙戏珠,既表明历代帝王都是黄帝正统继承人,也暗喻普天之下都属王臣。

9.太平有象

皇家将各种质地的“象”,常作为帝座旁的陈设,以其壮、大、稳、善,象征社稷政权巩固安定。象身驮一盛五谷宝瓶,表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四时瑞祥,太平安康。

(四)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组合元素和基本构件

1.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承托建筑物的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台基直接源于古代的“祭台”,它不仅是突出建筑的象征性设施,同时也起着通风、稳定立柱、防潮防腐作用并用以弥补中国古单体建筑不甚高伟的缺欠。从室外地面走上台基,则称台阶,上设踏级,最下面的一级只是略高出地面,称“砚窝石”。踏级两边用垂带石,垂带石侧面的三角形面,称“象眼”。有的台阶三面可上,没有垂带,这种台阶称如意式。台基栏杆有木有石,石栏杆由栏板和望柱构成。清代,栏杆各部的比例关系,在《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有比较详细的规定。石栏杆的花纹也有些讲究。如栏板,有两大面一小面,还有净瓶荷叶云子。又如望柱,着重在柱头,一般有莲瓣柱头、云纹柱头、龙凤柱头和石榴柱头等。

台基等级基本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石三合为一夯筑而成,高约一尺,多用于较小的建筑。

(2)较高级台基。比普通台基高,基座边常建有汉白玉石栏,多用于较大的建筑或宫殿中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又称须弥座或金刚座。须弥是印度佛教中的神山名,中国古代建筑借了神山的佛性来衬托此台基地位等级的显赫。一般用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汉白玉栏,常用于宫殿建筑和寺庙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尤显博大雄伟、壮观森严。常用于皇宫中心的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孔庙大成殿台基(孔子享受帝王待遇)。

2.开间。由四柱围而成的“间”(四柱二梁二枋),是中国古殿堂建筑空间组成的基本单元。处于建筑正面间数叫“开间”,纵深间数叫“进深”。中国建筑以单数为阳数,属吉祥,故开间多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就是开九进五;而一至三品的官1为七间;四、五品为五间;六品以下为三间。

3.木柱、大梁和木架构。柱子用木头制成置于石础上,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屋檐下的一排柱子叫檐柱,紧贴檐柱里边的一排柱子叫金柱。此外,还有中柱、山柱、童柱等不同用途的柱。早期的柱子就是一根圆木,秦代出现方柱,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以后被圆柱取代。柱子不但是房屋的支撑物,还是构成建筑基本单位“间”的要素。众多的柱子分散了屋架的重量,但影响室内的布局,于是宋、辽、金、元的建筑中常将若干柱子移位,称为“移柱法”,明清时因不安全而放弃。大梁即横梁,架于木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骨架的主架之一。中国古建筑主要的木架构类型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密顶平梁式等多种,但主要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4.斗拱。见前面介绍。

5.雀替。雀替是我国古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像一对翅膀,从柱头上面向两边挑出以承托其上之枋,借以减小枋的净跨度,既起到巩固构架的作用,又很好地解决了柱头装饰问题。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於北魏,但作为古建筑构件制式成熟较晚,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后雀替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雀替的形式大体上可归纳为七大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等。

6.吻兽。吻兽是指建筑在屋脊上的各种兽形构件,属于琉璃建筑艺术。这种艺术始于晋代,是古建筑物上既有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意义,又兼顾美观、保护瓦钉、加固屋脊功能作用的饰物。吻兽分为大吻(即正吻,又叫龙吻、鸱吻)和脊兽(仙人走兽):大吻位于正脊两端,其形一般为向正脊中心卷曲形似龙尾的兽(据说是一种海兽尾),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脊兽位于戗脊中间,是在龙吻前面的一队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计仙人、龙(万物之首,寓意帝王之尊)、凤(百鸟之王,象征圣德尊贵)、狮(吉祥威仪)、天马(吉祥威仪)、海马(富贵)、狻猊(威武勇敢)、狎鱼(防火能手)、獬豸(忠直公正)、斗牛(消灾灭祸)、行什(猴)共11个。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数目必须是一、三、五、七、九、十一这些单数。皇帝的吻兽数最多,中国建筑中只有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记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

行什狻猊

7.琉璃与瓦当。琉璃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琉璃艺术大约可分作四类。第一类是筒瓦、板瓦艺术,是用来铺盖和装饰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吻兽艺术。第三类是琉璃砖,是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瓦当,是古代建筑屋顶瓦垄末端的瓦,由于在上面绘制了图案、纹饰、文字作为装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有的一门瓦当艺术,属于琉璃艺术范畴。瓦当远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开始应用,由秦入汉,瓦当艺术达到极盛时期。瓦当上的纹样除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四神”外,还有动物、植物和几何等纹样。动物形象以侧面造型为主,强调神情。瓦当上的文字别具特色,形成文字史上的“瓦当文”。瓦当文以极简练的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极重要的考古价值。秦汉时期的瓦当,主要是半圆形,发展到唐以后,圆形瓦当逐渐形成主流。

瓦当艺术中的几何纹饰,有山字纹、曲折纹、云纹等。这些纹样多表现对封建礼仪的崇尚,但各个时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战国因流行台榭式建筑,因此,瓦当成为重要的建筑装饰,燕、齐流行半瓦当,秦、赵流行动物纹圆瓦当。

———秦代瓦当饰纹,主要是奔鹿纹、凤鸟纹、豹纹、双獾纹等吉禽祥兽纹样和吉祥文字。

———西汉流行卷云纹、吉祥文字纹。西汉后期到新莽时,出现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瓦当。

———隋唐时期的瓦当,由于广受佛教东传的影响,以莲花纹为主要,兼有佛像、龙形、兽面、忍冬纹等少量应用。

———宋、元、明、清诸朝的瓦当纹饰,常是兽面、花草、文字等。

8.藻井。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一般在寺庙佛座顶部或宫殿的宝座顶部,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面雕刻或绘画,常见的图案有双龙戏珠等。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

9.影壁。影壁又称照壁、照墙或萧墙,为古建筑的大门内外正对门的一特有砖砌建筑,设置也呈现等级文化:立外,多用于宫殿、庙宇、寺观、府第、官宅等主门前;立内,则多置于深宅或民居的主门后。影壁由台基、壁身、壁顶组成,样式多种,有“一”字形影壁,有“八”字形影壁、撇山形影壁、座山形影壁等。影壁上面雕刻或绘画有不同图案。皇家的影壁多作九龙,等级最高。影壁既能阻挡视线,遮蔽内宅,又在创造环境气氛上起着庄重、森严、神秘和至高无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