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129461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7)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一部分的根本前提。中国古代建筑则最强烈地遵循了这一精神。比如,中国单体建筑的造型,主要由“间”和曲线屋顶组合起来的;中国寺庙建筑的空间,以“四壁皆空”来体现中国佛教观念(它不似基督教建筑以挺拔向上的线条来证明天国的神圣);中国明清民居,以白壁、黑瓦、山墙表现出当时民间住宅朴素却具有诗章般的韵律;中国木构架建筑特色,表现为墙不承重,只起间隔、围护作用。屋顶或楼层的重量由木构架承托(承托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北方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为了支撑屋檐的重量,又设计成斗拱,来承托梁头与出檐;同时,木结构构件又便于雕刻彩绘,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所以,中国古建筑造型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结构美。如传统建筑的单座造型比较简单,而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任何一座孤立的建筑都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艺术的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表现。一座殿宇,在总体中作为陪衬时显得平淡,但作为主体时就会显得突出。例如,北京故宫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出自己的性格。

(二)建筑结构统一的数学比例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广泛运用数的等差关系,以表现不同建筑等级的差别,这是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如建筑的开间等级文化,以九间为至大(清代扩大到十一间),顺次降为七间、五间、三间、一间;进深十三架为至高,依次递减成为十一架、九架、七架、五架、三架;屋脊的仙人走兽以十一为至多,依次递减至二个;台座有一、二、三层的差别;斗拱挑出的层数有三、五、七、九、十一之分;装饰图案的用量、门窗格纹的花样,都有数之等差规则。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建筑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无论大殿小品都没有高不可攀的尺度(不似西式建筑以突出“神的力量”直插云霄),没有逻辑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和不可理喻的装饰,不以“孤高蛮霸”来震慑他人,却用博大精深的气势来震撼人心。

(四)建筑文化上的宇宙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审美,不仅追求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知解渗透;而且强调单体建筑融于群体序列和自然环境的宇宙观念,并通过序列的推移展示历史意识和哲理启示。即中国建筑美不仅在乎局部个性趣味,更在乎整体精神气质;不仅重视标异立新的创作,更重视秩序井然的维护;既重视可居、可看,也重视可游、可怡、可心,与宇宙空间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如中国古建筑对空间关系的审美不仅表示出物质的体积或内容意识,而且表现出虚实、动静、阴阳、五行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民俗文化的宇宙哲理性色彩,表现出“非物质空间性”,即东、南、西、北、中。人在中央,四方有四“神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是保护人的神灵,同时它又代表着物质的宇宙态: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加上中间“人”所处之土,于是形成“五行”(相传先秦时就已有“五行”之说,据《尚书·洪范》箕子陈述上天赐给禹的“九畴”中,第一条便是“五行”)。

“五行”这五种物质,与建筑关系密切。东为木、西为金,这是两种实物;南为火、北为水,这是两种虚物。所以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东、西向多用实的山墙;南、北向多用虚的门窗,可以开启,让气流和光线畅通,符合人之所需。江南水乡建筑,粉墙黛瓦很秀美,这种美是后来阐发出来的,其本意原是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即白为金,是财产的象征;黑为水,是克火的,除了实际的防火措施(如造风火墙、避弄、挖水池等)外,黑瓦的做法,则是象征性的寄托。

四、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趣味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以其功能的有用性奠定其审美基础,必定还要以它的形式趣味为其美学代言,以它体现的普遍人性(包括它的特殊表现形式)来传达建筑的人文气息,因此必然也体现了建筑普遍的艺术趣味。中国古建筑的艺术趣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活实用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活实用性,是古建筑审美的基础。它既表现出人居空间对环境的吸纳度,同时也表现人居个体对环境的融入度;既体现时空声、光、气、色等的感染度,同时也体现人事怡闲、乐观等的抒发度。所谓安居乐业,既体现物质生活的方便实用性,也体现精神追求的淡泊儒雅性。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纪念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纪念性,是建筑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它所处时代的最直接的文化形式,它的材质使用、构建技术、形式美学、人文气息、民俗情趣、文化趋向,以及诸多社会与自然形式,是最客观的人的意识表达,是审美的实体对象。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抽象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抽象性,是建筑审美的丰富性所在。建筑都是由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它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明确表达出审美意义上的当然情趣,它总是由它可能表达的文化意味与观众的主观意念发生反应关系后,才引起一种愉悦或美感,而这种愉悦或美感更多地源于接受者的民族文化习惯以及接受者个体的文化素养。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外形,正面就是一个人的“脸面”,我们也常常以门面称之。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物质空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性或体积性,是建筑审美最具个性的色彩。它以包含的方式和占据的体量将建筑的美感气息充填在自己的内容中,体现在人们的感觉思维中。建筑艺术以它的体现为审美媒介,以人的视觉为获得欣赏的主要手段。可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将它尽收眼底:在一个视点上只能看到两个面;看屋顶最多三个面;在屋内不完整地看到五个面;从室内至室外最多也是十一个面。因此,决定了对建筑的审美必须是空间移动性的观赏,是远视近瞧、左观右顾、仰望俯瞰等空间性的动态化审视,是空间、时间、人间、序列四维的感受及展开,是将所有的视觉感受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组合才能获得的愉悦和美感。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综合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综合性,是建筑魅力之所在。古建筑艺术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组合,更重要的是它是时空、环境、自然、人文艺术的历史与现实的综合体。它综合了雕塑、绘画、0艺、工美等艺术和民俗、风情、宗教、道德甚至政治等社会礼制和风尚,也综合了自然的天气地脉、山势水流、日风星云等自然元素,使建筑体现出诸多出神入化的超乎寻常的天人合一境界,是艺术审美价值的最大综合体现。

(六)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性

中国古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审美最具人文特色的部分,每一个建筑所展现的艺术都是其所在时代人们的自然认识、人文精神的写照。它顽强地以自己的存在将历史文化意识以直观的形式注入现代的人的心境。它以自然而然的手段,将人们的所见所闻以及理性思维,作最主观的形象解释。它对天时、地利、人和、物化、事情、法理作了时代性格的注释。它将天地、山水、数字、色彩等等作为自我世界的意义代表,如宫殿建筑的台基、祥兽等。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它既可以是广义的———泛指一切为创造生活环境所建筑的人工设施建筑文化;也可以是狭义的———特指为人们日常起居所依赖的屋体建筑文化。如园林建筑文化、宗庙寺观建筑文化、祭台祀坛建筑文化、石窟建筑文化、水利建筑文化、民居建筑文化等等各式具体建筑文化。因此,应当说一部建筑文化史,不仅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不仅是一部民族生衍发展史,而更应是人类本身的人类精神文明开发史。建筑及建筑文化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实在而具体的脚步,是安居乐业、治国兴邦思维的具体体现。了解中国的古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用“可观、可游、可思、可乐、可借、可居的历史真实”与人类作“可信、可靠的时空对话”,是一出不会谢幕的“固体历史艺术”史诗巨剧。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中国古建筑文化渊源的叙述,讲授了中国古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建筑历史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并详细介绍中国古建筑居室的基本结构类型,中国古建筑结构演变、衍化发展的轨迹,儒家礼制文化、道家风水文化、佛家世俗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和中国古建筑绘画、雕塑、碑刻艺术表现方式与内涵,使读者在宏观上对中国古建筑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思考与练习

(一)实训题

1.组织一次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的座谈会。

2.收集自己家乡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作品影像资料进行交流或讲解。

3.进行一次中国古碑刻、古建筑雕塑、古建筑绘画的实地参观。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建筑内部结构演变、衍化发展的轨迹。

2.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主要表现。

3.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形式表现。

4.简述中国古建筑绘画的时代特征。

5.简述中国古建筑居室的结构类型。

6.简述中国古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

7.简述中国古建筑形制结构演变、衍化发展的轨迹。

8.简述自己对中国古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