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员工要有好方法好心态好素养
1295500000035

第35章 责任,永恒的职场生存法则(2)

一天,某公司接待处小阮接到一个接待外地的客户的电话。经过查询公司资料,她发现今天并没有这样一位客户要来公司的记录,小阮便告知对方要进行一下核实。

过了10分钟,客户确认是小阮所在的公司发出的邀请函。于是,小阮又仔细查看了一下电脑上的客户记录,确认没有这件事。因此,小阮询问对方是谁发出的邀请函。客户答道:“好像是营销部。”小阮听后又进行查找,确实是有这件事,但是客户名字并不相符。

小阮把情况告知客户,又打电话给营销部,与对方重新核对了名字。原来是营销部的人写错了,客户方面没错。核实清楚后,小阮马上联系工作人员去火车站接客户。她同时告知客户,接站人会做个接客牌,并将客人名字打到上面。客户清楚了。

挂机后,小阮又联系车队,告之其车次及抵达时间,并交代接车事宜。然后,小阮通知服务中心打印一张接车牌,放至总台,交给车队司机,并一再叮嘱,由于车队司机与客人的语言障碍,有关费用问题,一定要等到客人到店由接待员负责向客人解释收取。

一切安排妥当后,小阮方才下班,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临走时,小阮将联系电话交给中班接班人,把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

次日上班,小阮便联系到客户,询问他:“一切可否顺利?”客户笑着说:“一切很顺利,太谢谢你了!”

小阮把“首问责任制”诠释得相当完美,当客人有问题找到她的时候,尽管她不是承办人,但她把自己当成了“第一责任人”,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个窗口,主动去落实责任,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共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保证结果,事情要做就做好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你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你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责任心教我们不只是“做事”,而是“做成事”。那么,“做事”和“做成事”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教育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了她,问:“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刘墉将女儿浇的花和自己浇的花都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只是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彻底,做到“根”上。

其实,工作就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简单地做事,不用心,不细致,不看结果,敷衍了事,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做了跟没做一样。

只做事,而没有做成事,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看起来一天到晚都很忙,似乎有做不完的事,却忙而无效:事情没有任何结果。

小王和小李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大家都是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小王便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从售货员到领班,从领班到部门经理,一再被提升。小李却像被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小李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对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那些吹牛拍马屁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李,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儿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小李”,总经理说:“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李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小李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

“价格是多少?”总经理又问。

小李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休息一会儿吧,看看小王怎么做的。”说完,总经理叫来小王:“小王,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王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集市卖,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像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小李,说:“请他进来。”

有强烈的责任心去做事,就不只是 “做”,而要“做对”、“做成”、“做好”。许多员工都会说‘这个我已经做过了’,但是从来都不管做的结果怎样,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人员每天忙着推销,却不看对象、不问方法,看起来是在“做事”,但结果可能是一件产品都推销不出去。

责任保证结果,一切以“做成事”为最终目的。一名员工如果懂得了这一点,就会积极想办法,既看过程又看结果——不仅把事“做”了,还把事“做成”了。

员工的责任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责任保证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家想以竞争取胜的公司都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有责任感。没有富有责任感的员工,企业就无法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企业也就无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德国是奔驰、宝马的故乡。面对奔驰、宝马,你一定会感受到德国工业品那种特殊的技术美感。从高贵的外观到性能优异的发动机,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极好地体现出德国人对产品完美的无限追求。德国货有如此高的品质,以至于在国际上成为“精良”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德国的这些产品就能获得这样的好口碑呢?这受益于公司员工的责任感。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因此,最后的成品才能广受好评。正是责任感让奔驰、宝马成为国际品牌。

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一个企业成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成员有没有责任意识,能否对得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海尔的一位员工说:“我不管是在自己家里,在朋友家里或是大街上,时时都会把别人对我们海尔的意见记录下来。”这就是海尔人的责任意识,这就是海尔为什么能成功的秘密。

在IBM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有一种意识——我就是公司的主人,并且对同事的工作和目标有所了解。员工主动接触高级管理人员,与上司保持有效沟通,对所从事的工作更是积极主动,并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在IBM公司的理念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无论这个人是管理者、普通员工、顾客,还是竞争对手。IBM公司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想法。在IBM,每个人都可以使公司有所改变,公司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虽然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企业理念,却对所有的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仅是IBM,许多著名的公司都已经认识到让员工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性。

美国惠普公司创建于1939年,该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知名的百家大公司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惠普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成功,靠的是‘重视人’的宗旨,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3M公司鼓励所有的员工提出新点子,可粘贴的小记事本就是一个普通员工的发明,现在它已经是办公室文员案头必备的办公用品。

苹果电脑公司认为,“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生命力的源泉。苹果公司愿意发现每一个员工智力的闪光点,他们鼓励每个员工说出对新产品开发的想法,发表自己的创意。正是这种人人参与的企业文化构筑了苹果公司最坚实的基础。 所有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有责任心的员工是企业的栋梁,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对公司的责任,并为公司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关于员工责任感,一名企业经营者曾讲述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次坐公共汽车,等了很久,公共汽车终于来了,大家“呼”的一声蜂拥而上,有限的空间立刻挤得密不透风。也许是压得太沉,车子走了一段路后,“咣”的一下在马路中央抛锚了。司机下车检查了半天,无奈地对大家说:“没办法,请大家帮帮忙,把车子推到路边。”

大家只得下车,只有三个人下车后主动来到车后,和售票员一起推车;一部分人在旁边看着,嘴里不停地埋怨;还有些人或许有“急事”,准备另找车子。

开始,四个人吃力地推着,但推不动车子,在售票员的再三招呼下,又加入三个人。人多力量大,很轻松地就将车子推到马路边,推车的人没有一句怨言。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抛锚”的情况,也有像上面那样的三种人:

1.有的人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有的人会持观望的态度。

3.还有人毫无责任感,身边的事似乎与己无关,遇到问题不闻不问,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