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魅力女人:美来自细节
1296700000030

第30章 彻头彻尾打造知性美 (1)

知识多一点,幸福添一点

古人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传统的女人总认为作为女人就应该一问三不知,知识多了不是好事。但是,现在的社会这种思想早已淘汰。试想,如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美女站在你面前,你和她说什么她都不知道,而且她说的东西让你感觉很幼稚,这种女人你会觉得她很美吗?

有人说,IQ达到120分的美女,每增加1分,魅力值就会随之增加5分。一家之言尚待考证,但看看任何选美活动中都少不了才艺关和才情奖,即可知美女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头脑简单的美女。胸大无脑的美女在男人眼中只会是过眼云烟,在他内心难以留下印痕。

男人真正喜欢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现在的社会,女人要想真正地成为男人心中的美女,仅仅靠外在美是不够的,女人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不再是一个“空花瓶”。

添注知性美

积累“知”本,即是积累魅力的资本。电视台常请些名角大腕在节目中露脸,不少人唱起歌来春风得意,但进行知识问答时立马露馅,让别人看了干着急。

智能的来源还是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好读书而且读好书,会让你从内心散发出知性的美,不知不觉修炼出一份秀外慧中的魅力。

爱书,还有一个好处哦!如果你看上的他正好也有同好,找他借书去!一来二去,浪漫故事就开始啦!

与艺术相拥

经过艺术洗礼的女性,都闪耀着感性的动人光辉。

走近艺术,先是熏陶,后为参与。熏陶即是着意体会、理解、感受作品的内容与含义的欣赏过程。假日之余,走进音乐厅、美术馆,与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约会”,和达·芬奇、毕加索、凡·高“对话”,就拉近了自己与艺术的距离。参与则是你亲身进行创作,体验创作过程的快乐。

无论是吹拉弹唱的听觉艺术,还是挥毫泼墨调油彩的视觉艺术,只要有缪斯女神相伴,自能体会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美。

不妨露一手

你不会忘记那位冰雪聪明、人见人爱的黄蓉姑娘吧!如果小姑娘只知顽皮淘气,而不能用好饭好菜把洪老爷子侍候得舒舒服服,不懂得如何把“老毒物”纵擒自如当成猴耍,这份可爱就苍白无力了。

技不压身,文学、音乐、美术、外语、美容、烹饪及至小小的女工活,平日开开心心学,偶尔露一手专长,跌破身边人的眼镜也蛮得意哩!

IN时代女郎

话说小点,是我们不要拒绝流行,时装、发型、饮料、音乐、数字通讯……让自己活在现实的时代;话说大点,明了些,是我们要紧随时代,一双凤眼看尽大千世界。不要以为财经、政治只是男人应该关心的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下场是被淘汰出局。当然,媒体宣传无孔不入,也不能被新闻炸昏了头,锁定一两个电视频道、几本报刊,再加上三五成群的死党和朋友,信息量就差不多了。了解时代,感受流行,永远做个“新鲜美人”!

一言以蔽之,我思故我靓,才女也时尚。流芳百世的名媛,大多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在后人的想象中永远定格着令人心跳的惊鸿一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有着良好气质的女性一定有着极好的文学修养,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而且,更重要的不在于她看的书多,而在于她看的书的品质。

通常情况下,爱读文学作品的人很多,但往往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是不加选择、狼吞虎咽,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收到的是负面效果;另一种是茫然无所从,不知读什么样的书才对自己有益,结果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针对这些问题,一个有品位的女人不仅仅是懂得欣赏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她懂得挑选文学作品。根据观察,谈以下几点看法:

1要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般来讲,文学名著无论是思想价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极为丰富的。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起码要选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选读《子夜》、《骆驼祥子》、《家》、《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文学名著。

在外国文学名著中,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巴尔扎克、海明威、高尔基、川端康成等大家的作品,都可以使人在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中得到启迪。当你在阅读《神曲》、《哈姆雷特》等作品时,不仅会观赏到世界文化的无限风光,还能领悟到艺术大师独具的心灵魅力。

2多读一些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阅读一些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曾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作品,如谈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大雪无痕》、李微甫的《学习微笑》等,都植根于广阔农村和工厂的丰厚沃土之中,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背景下,我国广大农村和国有企业中基层干部、普通村民与职工酸甜苦辣拼搏进取的生存现状和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生历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自觉地关注改革、投身改革。

3多读一些充满理论色彩的作品。文学作品对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世界观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一个聪明的人在读书时不会赶时髦,而是会理智地选择一些能鼓舞人精神向上的作品。在此向大家推荐张承志的作品(如《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路遥的作品(如《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史铁生的作品(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他们的作品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可以激励我们与命运、自然进行抗争、拼搏,比较适合青年女性朋友去读。

4读一些美的作品可以陶冶性情。作品的美有两方面,一个是指思想美,另一个指艺术美,如泰戈尔的小诗、冰心的美文等,都可以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总之,读一部好书足以为你打开一片新天地,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引着你的志趣、信念。因此,书不仅要多读,更要有选择地读。

音乐让女人变成世间最动人的精灵

音乐绝不仅仅是一串单纯的音符,而是一种蕴涵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还是西方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精神“脉搏”。音乐大师们在五线谱间发出的对天、地、人的畅想,对命运的慨叹,对未来的展望,给懂得欣赏的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音乐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只有少数人有幸欣赏,因为这道风景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去体会的。春秋战争时期,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令人交口称赞。音乐就是这样,有着无穷无尽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魅力”,你可以在它的世界里,尽情放纵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泪水,在流动的音符中寻找往昔生活的印迹,编织你七彩的梦,获得心灵超越无限的自由之境。

现代的生活日益紧张忙碌,音乐就显得更加重要,那是上天赐给世人的声音。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将会在音乐中得到松弛,压抑了数天的悲愤情绪将会在音乐中得到宣泄,发自心底的快乐也能在音乐中获得飞扬。音乐还能在咖啡、牛奶浓浓的香气中带走你的思绪,给创作者以灵感,给奋斗者以希望。音乐不仅能调整状态,还能陶冶情操。

音乐是用来享受的,听肖邦的奏鸣曲,感受他充满着美、精妙、壮丽和力量的心灵独白,倾诉一腔爱国柔情;听贝多芬用他那神奇的手谱写的田园之曲,撞击命运之间,感受一个顽强的生命在不懈地抗争;听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感受驾着俄罗斯马车,在静谧湖畔驻足观赏天鹅起舞的雅兴;倾听舒伯特的小夜曲,似乎看到菩提树下,踌躇着一个孤独的身影……

音乐是女人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不仅可以给女人带来无限欢乐,还可以让女人变成世间最动人的精灵。音乐,如一枝出水的芙蓉,它那婀娜多姿的身躯顶着烈日的暴晒,用极富渗透力的情韵,去触摸柔情似水的女人。女人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鸟儿离不开蓝天。没有音乐的女人,生活是单调的,情感是贫瘠的,日子是乏味的;有了音乐的女人,阴天会放晴,忧郁会消失,贫穷会化为富有,悲伤也会成为享受……

音乐与女人的心灵水乳交融,息息相关。下面推荐一些乐曲,供大家在朝霞微露的清晨和灯火阑珊的夜晚,细细品味:

古琴曲《梅花三弄》

琵琶曲《十面埋伏》

筝曲《渔舟唱晚》

二胡曲《二泉映月》

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威柏《邀舞》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六交响曲》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奥涅格《太平洋231》

音乐是女人,女人是音乐。音乐给女人以憧憬、幻想、回忆、遐思,音乐的暗示就是给女人生命的暗示。丝丝缕缕、串串音符如潺潺的溪流,如春野的小鸟,清清柔柔,在诉说着女人的情怀……

总之,爱音乐的女人是美丽的,懂音乐的女人是幸福的。音乐,是女人生命中生生不息的梦幻与情思,坚守与执著!

沉思让你意韵深远

古人说“静若处子”,说的就是女子的沉思状。沉思对于人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懂得沉思的女人一定是个智慧型的女人,沉思中的女人更有韵味。

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深化一个人的思想,丰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提高外在形象,有着重大作用。

一个人要想变得有智慧,只有一种方法,即经常思考。如果不通过思考,那些存在于不同知识之间的表面矛盾,就无法得到理解,即使读书万卷,也仍然看不懂生活本身的奥秘。

所以说“常读书,可以使自己丰富;常思考,可以使自己深刻。”思考就像是知识的催化剂,可以使满脑子杂乱无章的信息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知识整体经过长期的思考,会逐渐变成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洞察力、判断力乃至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基础。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这种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思维的能力就是智慧,所以有人说:智慧是知识的结晶。

一个人的智慧,既不是靠钱买来的,也不是从书本里得到的,而是从生活中通过思考领悟得到的。智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在素养,就像我们在前面说到的:有之于内,必发之于外。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多多少少会反映在他的脸上。

从前,在一所寺庙里住着两位僧人,一个法号惠通,另一个法号惠一。惠通生性恬静,每日白天在寺里打扫庭院,晚上在禅房里翻看佛经、打坐定修,对佛法有较深的领悟。而惠一则专攻口舌,不事清修,口中所念虽是阿弥陀佛,心中所装却尽是世俗名利,很少把心思用在功课上。因他常常在文人骚客面前谈玄论道,所以自以为是得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