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22

第22章 走出情绪的低谷,拥抱健康人生 (1)

郁闷时,给心灵“卸妆”

郁闷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词。生活中,人际关系或工作上的一次失误,旁人顺口说出的一句话,都会给一些人造成心理负担。周围人的吹毛求疵、说三道四,加上身边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更容易使这些人无力自拔而产生一种低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陷入郁闷的人十分需要一种解脱办法。

下面这两件让人感觉郁闷的事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张娟每周到所属小区的救助中心去做一次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义务帮助。每逢这一天,邻居见到她时都说:“你的境界很高啊!”张娟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常常为此而郁闷不快。

为了去国外旅游,李莉想把休假期间的工作找人替一下。被直言回绝倒也罢了,偏偏被人多说了几句,她听了以后感觉如芒刺背。

在公司里,由于经济不景气,上司对部下的工作失误越来越不予宽容,尤其是公司里的人事考核被格外看重,这些都给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情感、行为相互作用,思路往往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容易造成情绪波动。

针对这种情况,东京心理动态研究所所长柳平彬总结出一套人称“心理卸妆法”的自我调整方法。就像女性每晚睡前卸妆一样,把当天心绪整理一遍,从而不留负面情绪过夜。

具体方法是:在临睡前,可以先想象有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如果想象不出来,也可以面对一张小溪的图片,回忆当天那些不愉快的经历,让它们全部顺流而去。接下来低吟三句话:

“我……”(比如自己最期望的心境。)

“我会做……”(比如能够胜任的心境。)

“我有志于做……”(比如对待使命的精神准备。)

以前面提到的志愿者张娟为例,她的第一段话可以是“我愿意帮助老人”;第二段话为“我有照顾老人的能力”;第三段话为“照顾老人能使我快乐”。如此对自己自言自语,最后再叮嘱自己:明早一醒来,头脑一定非常清晰并心情畅快。说完,尽快入睡。

能够树立远大目标的人,就不会被低落情绪所左右,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最关键的一步是你有志于做什么。如果长期被低落情绪困扰,一直不见好转,那么应该及早就医,看是否患有抑郁症。

愤怒时,战胜冲动这个魔鬼

你因交通拥堵在应聘面试时迟到;在超市付款时,一个顾客推着装得满满的购物车插到你的前边;你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辛苦了几个月,懒散的同事却得到了提升。

这样的事情会让你恼火吗?在你拍案而起或爆发前,深吸一口气,然后提醒自己:冲动是魔鬼。

怒气伤人。气愤的人是如何表现的?人所共知,他们鼻孔鼓鼓的,脸涨得红红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可你知道不知道,这时他的身体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血液里的肾上腺素、副甲肾上腺素和葡萄糖增多,产生所谓的生物化学紧张、脉搏加快的现象。每分钟流经心脏的血液猛增,对氧气的需求也增加了。经常这样,易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偏头痛、多尿症……

为了赶走愤怒,古罗马人手里总是拿着特别的樽(古代饮器),气愤时能随时把它打碎。聪明的日本人在事务所里放个上司的泥塑,供下属下班后敲打发泄。如果没有多余的餐具,也没有泥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出气。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思路,果敢地告诉自己,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当你怒火中烧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你被愤怒控制,处于激动之中,会做出许多傻事。遇到这种情况,要清醒地告诉自己:冲动是魔鬼。然后配合下面这些小动作,你将能以最快的速度避免自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即使是装,也要微笑,因为微笑会创造奇迹。你刚开口笑,脑海里立刻浮现一些愉快的事,所有器官从准备“战斗”的状态中获得解放,血液趋于均匀,心脏跳动有节奏,大脑供氧得到改善。想一想,感情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果说,愤怒引来愤怒,那么,微笑会回报微笑。

沉默是对付愤怒的好方法。你被什么激怒了,先不要激动,冷静地全面考虑一下冲突,也许,会得出结论:激怒是没有根据的。那还生什么气呢?

试一试那些能聚精会神的动作,例如,咬紧嘴唇,舌头缓慢沿上腭做切线移动5~6次,然后默默从1数到10,再做几次深呼吸,反复几次就能克制愤怒。

不会生气的人是笨蛋,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情绪是理智的大敌,一个人,特别是易怒的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不生气的聪明人。

浮躁时,记得把心沉下去

这是一个速度和效益至上的社会,稍慢一步,就会被别人抢了机遇,占了先机。不知不觉,我们每个人都像停不下来的陀螺,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气。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这种毛病在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朋友中较为常见。这时候,该怎样让自己停下来呢?一旦出现这种急躁情绪,你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自己:欲速则不达。

诗人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的确如此,急躁常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审视客观条件而任意行事,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比如有些经理,明明知道某个业务正在赔钱,或者根本就已经是一个无可挽回的失败项目,但还是急于求成,死撑着,不愿意承认这个结果。知错不改的结果只能让自己走进一条死胡同。

美国《财富》杂志选择了38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企业的CEO们现身说法,让其讲述自己失败的故事。这些人曾经是世界最著名企业的CEO,他们管理的企业包括通用汽车、菲利浦·莫里斯、IBM、AT&T、康柏、柯达等。他们都曾经是美国商界的风云人物,但最终都壮志未酬,沦为失败者。既然这些最杰出的商业巨子都会失败,那么一般的经理败走麦城似乎也情有可原。

中国经理喜欢“赌”这个字,对于他们来说,作出决策就是“赌一把”,“赌”赢了,企业就赢了,“赌”输了,企业就失败了。这种“失败”的含义与破产、被收购、陷入严重亏损意义是一样的。

这一点与国外企业是不同的。对于国外的CEO来说,“失败”是企业出现亏损或赢利减少、没有达到股东期待的高增长率。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失败”的经理就会被免职或引咎辞职,选拔这位经理的机构或个人就要对股东作出检讨,权力部门会尽快选出一位更加合格的经理执掌企业的帅印。他们从不会对“小的过错”放松警惕。对于企业来说,长远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的面子与企业的基业长青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即便他们都是企业的最高经理。《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世界500强企业被解职的CEO中,70%的人没有出现骇人听闻的大错误。世界500强企业因为不允许大的错误发生,所以成就了辉煌。

相比之下,中国经理的失败则十分“悲壮”,从姜伟、吴炳新到秦池、亚细亚的总裁,几乎都是以企业的灭顶之灾来诠释经理失败的惨烈程度。与国外的CEO相比,中国经理们书写的“失败”两字是血淋淋的,他们的失败很多意味着企业遭受重创,无力回天,甚至消亡。

可以得出一个不太严谨但也不无道理的结论:国外CEO们的“fail”(失败)大多是一个可以补就的失误或挫折,而中文写就的“失败”大多是破灭。许多中国经理更是到了输光血本的地步才肯承认失败,他们东山再起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

是中国的经理比较笨,总犯葬送企业前程的错误,而国外的经理比较聪明,只犯小错误吗?显然不是,只是我们的经理人太急于求成了。那么如何克服过于急躁的毛病呢?

只有充分认识到某事物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觉克服的动机与力量。在实际中,急躁的人易带来以下不良后果:一是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如看书时,有人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但事后一回忆,却不知所云,做作业或考试时也是错误百出。二是骑虎难下,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有些人听风就是雨,美其名曰“雷厉风行”,一旦有个新奇的想法,就不顾自身的主观条件如何,鲁莽上阵,不做冷静全面的利弊与可行性分析,其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甚至让自己下不了台。三是常感情用事,易发脾气,出言不逊,不计后果,不顾人家的自尊心与个性特点,一味强求别人与自己保持统一,从而使人际关系难以和谐,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结果。四是给自己造成不愉快,烦躁的心理易影响身心健康。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都按我们个人的意愿行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有时光靠“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易将事情弄糟。因此,要冷静地思考,慎重地决策,全面地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地处理。尽量避免一些偏差,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条件暂时不成熟,一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二是耐心等待时机;三是对不具备可行性的事改换目标或途径,以免出力不讨好。

当急躁情绪出现时,就提醒自己:“把心沉下去,心急只会把事情弄糟。”也可请他人及时提醒一下,从而帮助自己恢复情绪的常态。

怀旧时,失去的只是枷锁

“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怀旧是人之常情。正常的怀旧心理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能使生活变得丰富和充满诗意。然而,过分怀旧,整天在“如果、只要”的思维方式下生活,就会损伤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

一天下午,一个年轻人走进一家心理咨询诊所。

“年轻人,”医生问,“什么事让你不痛快呀?”

年轻人对心理医生这种能洞察别人心事的本领,并不意外。因此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医生使他烦恼的事情。

听完后,医生对他说:“来吧,到实验室来,我要看看你的反应。”

走入实验室,医生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说,“是3个来看病的人所说的话。当然我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3个病例的共同因素,只有4个字。”医生微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