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36

第36章 夕阳红因为快乐而最美

天天心情好,健康伴到老

人到老年,如果能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不仅自己生活舒坦,也减少了儿女们的担心,这可以说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说老年人的快乐就是身体健康,经济上有安全感,被社会接受,不感到寂寞,觉得自己有所用、有信仰、有满足感。这话没错,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使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因此,老年人只有保持好心情,才能让健康常伴左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保持好心情有哪些好处。

1健康是快乐生活之本

健康就像许多东西一样,当你拥有时往往并不珍惜,而一旦失去了,你就会感到无比珍贵。南宋诗人陆游80多岁的时候,仍保持“花前自笑音心在,更伴群儿竹马戏”这种良好的心情,伴以“八十可怜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的适度运动,坦然活到85岁,并为后人留下近万首美好的诗篇。

2好心情是健康长寿之本

情绪乐观者很少生病,而乐观的情绪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更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注意在平常生活中自我寻找爱好之乐、助人为乐、天伦之乐和健康之乐,这样就能做到晚年知足心安然,粗茶淡饭也香甜。

3身老心不老是快乐之源

快乐老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接受并适应那些无法避免的困境,善于从中求乐。良好的情绪可促使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活动、脏器的代谢活动等调节到最佳状态,达到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效果。影响一个人的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他自己的心态。如果让自己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快乐必然会伴随你的每一天生活。

老年人在退休后,如果能对事物充满兴趣,更加热爱生活,那么他的老年生活必然丰富多彩。正所谓乐观换来健康,抑郁迎来病魔。心情抑郁使人寿命缩短,心地善良、胸怀开阔则是健康长寿之本。孔子说“君子不念旧恶”,老年人要学会保持心情舒畅,胸无芥蒂,这样才能健健康康地活到天年。

欢度晚年,老年人要摒弃的七种情绪

历代帝王都希望能长生不老,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谁也挣不脱这个被生死锁定的链条。面对衰老,以及伴随着衰老而来的权力和能力的丧失,你能否心静如水?如果你不能看破红尘,审时度势,而是固守着原有的种种观念,那么你就会被许多不健康心理折磨,而这些不健康心理会毫不客气地加速你的衰老。因此,老年人为了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警惕以下七种情况的发生:

1情绪低落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

由于退休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没有价值感

不能适应退休后的无所事事,觉得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缺乏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交往,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5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或是与亲人关系不和,感觉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几年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如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7过度担忧

说白了就是杞人忧天,他们担心的事情根本就不符合现实,比如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自己得绝症等,而体检的结果往往是没有器质性问题。对于这样的老年人,应多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多与之交流沟通,以防心理疾病加重。

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正确地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可在亲属和朋友的陪同下去医院检查,不要无端猜疑自己生理上的细微变化,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虽然离开工作岗位了,但也要加强人际交往,独乐不如与众同乐,缩短与他人的距离,就避免了自我孤立。只有远离了这些对健康不利的情绪,才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

老干部要重视情绪锻炼

不良情绪会引发疾病,特别是老年人体质不如从前,一定要注意情绪的锻炼。

张局长退休后,有一天到商店购物,因人多拥挤,十分烦躁,和售货员拌了几句嘴。回到家后,张局长越想越生气,结果病倒了。

通过上面这个典型例子可知,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74%的高血压患者患病与不良情绪有关;70%~80%的肿瘤病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不良情绪或精神压抑。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乐观情绪是身心活动和谐的象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古语说:“百病皆生于气。”老干部大都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容易产生失落、寂寞等心理,特别是随着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的到来,孤独、忧虑等情绪更重,如果生活中再遇到变故等意外情况,不能现实地去面对,动不动生闷气,健康当然会受到损害。

老年人重视情绪锻炼,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多活动的好习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往。千万别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把家变成一个牢笼,那样就很容易变得孤独、多疑和脆弱。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如果老想着自己过去工作时职务亏了,待遇低了,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心情。老年人要一定要看淡名利,要知足。

烦恼每个人都有,老年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学会为自己排忧解难。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找个知心朋友聊一聊,必要时,也可找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倾诉一下,不要自己挺着、扛着。

因此,重视情绪的锻炼,对于老年朋友大有裨益。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做,就能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安度自己的晚年。

老年人优化情绪要学会忘记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人的年龄,那么老年多半会被看成是灰色的。步入老年,触景生情的事太多,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老年人要正确地对待今昔、他人与自己、自身与家庭,遇事要想得开,不要沮丧和委靡不振。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要学会忘记。只有适当地忘记一些东西,才能让更多精彩走进生活。

1忘龄

人无法改变生理年龄,但心理年龄不是客观的,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的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的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道理的。

2忘仇

人这一辈子难免磕磕绊绊,恩恩怨怨没完没了,最终只会使自己不得安宁。只有忘掉怨恨,才可以心平气和,而这对长寿大有裨益。若千方百计琢磨报复的方法、时机,只会害了自己。

3忘悲

如亲人遇到天灾人祸或死亡,应想开一些,尽快从中解脱出来。

4忘怒

愤怒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若失控,甚至会导致突发脑血管破裂而死亡。

5忘忧

忘记忧愁,可减少病痛缠身,多愁善感难免使疾病抬头。现代医学认为,忧愁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一生多愁善感会导致多种疾病缠身,最终让病魔夺去生命。

6忘悔

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时间一长,只能伤心伤神,不利于健康长寿。

7忘病

忘掉疾病,减轻精神压力。人若总想着身上的病,对疾病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疾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忘病不是要忽视疾病、放弃治疗,而是应从容应对,应泰然处之。

8忘利

忘掉名利,活得更加潇洒。老年人只有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才能健康长寿。

老年人一般都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退休之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让自己有事做,忘记烦恼,这样就能赶跑孤独,驱散闲怨,健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老年人怎样保持情绪的平衡

生活本身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人到老年,难免会用自己的老眼光看问题,因此,许多问题都看不惯,而导致生闷气、发牢骚。生气恼怒对老年人的健康伤害极大,因此老年人要学会保持自己情绪的平衡。

如果老年人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就不会因为心胸狭小而发脾气、激动等,也不会因为对人对己要求过高而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如果老年人能尽量体谅别人,不苛求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斤斤计较,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使自己处于理想的情绪平衡中,晚年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那么,老年人应如何保持自己情绪的平衡呢?

1目标

有些老年人不服老,给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要注意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要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的范畴内。同时,树立长寿的信心很重要。

2奉献

离退休后,如果能继续发挥余热,你就能享受奉献的乐趣。生活中要助人为乐,与人相处和为贵。

3期望

自己年纪大了,望子成龙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但老年人对子女的要求不要太高,期望不要太大,否则期望变成失望,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子女要因势利导,不要什么事都管,要时刻牢记“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4沟通

遇到烦恼时,不要自己闷在心里,要积极地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倾诉,以沟通信息,敞开心扉,获得帮助。如可以找人聊天、参加健身活动、外出旅游等。

5自控

这是平衡心理的关键。老年人遇事一定要冷静,即使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要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将不良情绪的惊涛骇清醒而理智地引向平衡的彼岸。生活经验证明,不生气、不上火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法宝。

6放松

老年人可以说是时间富翁,要老有所乐,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打打门球,听听音乐,下下棋,跳跳舞,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心情自然舒畅。 一句话,老年人养生离不开放松。